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18 04:59:2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作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从《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案例教学、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初步探讨适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中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已涉及工商管理以外的多个领域。其中,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8由教育部设立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已多达300多所[1]。显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与工商管理等其他专业有明显差异,而《管理学》课程却是这些管理类专业共同的基础课程。但目前《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课程在各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却是大同小异。无论是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还是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等,都没有系统考虑到不同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因此,为提升教学质量,使《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真正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提供基础,我们有必要转变教学思路,兼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不少学者都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完善思路。其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展开的,如针对案例教学的研究[2]、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3]及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讨论等[4]。近年来,粟浩等人和霍彬的研究还考虑到了不同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对于《管理学》教学的影响,但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合不同专业培养特征的《管理学》教学模式[5][6]。

鉴于此,我们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从内容体系、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我们《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进一步探讨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调整思路,以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

在实践培养环节,国内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也是基本一致的。具体地说,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还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熟悉与公共事业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与制度;二是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三是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四是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与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等知识与技术,能够胜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六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管理学》课程教学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这里将基于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教学实践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内容体系

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来看,无论是采用国内教材,还是借鉴国外教材,目前该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两大部分:一是管理学的基础与环境,主要涉及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趋势与管理职能的实施前提等内容;二是管理的具体职能阐述,主要介绍各项主要管理职能的运行内容及方法,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侧重于从企业管理行为的角度来介绍,而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却是与企业管理类似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形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在目前国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仍偏重于理论讲解,但已开始引入一些结合管理实践的教学环节。具体来看,目前较为多见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践等。

案例教学在目前的《管理学》教学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种方式强调理论知识在案例情景中如何运用,因此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8]。但在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学中,教材提供的案例及教师选择的案例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一些企业的管理实践。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固然十分有效,但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案例的学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的能力。

课程实践虽然没有案例教学那么普遍,但已广泛开展。课程实践主要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之中[9]。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课程实习环节以实地参观考察、邀请专业人士开设讲座等方式为主,而且所选择的参观对象与专业人士也以企业为主。这类形式的课程实践不仅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应付”,而且不利于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考核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校《管理学》课程所采取的考核方式与其他各类课程并无明显差异。考核环节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主要是在综合考查学生课程出勤情况、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评定分数[10];二是期末考试,主要是由授课教师对学生所答试卷进行评阅,判定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书面掌握情况。而在上述两方面考核环节中,期末考试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远大于平时成绩,这往往会导致学生为考而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模式调整思路

显然,从上述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有不少缺陷正是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考虑密切相关的。鉴于此,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思路。

(一)调整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以传授工商管理类知识为主,这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从具体的课程内容调整方向来看,应根据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特点,对管理学的环境与相关职能的介绍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可以在现有内容基础上增加部分行政与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在管理的主要职能介绍方面,也可以对公共事业管理中经常会涉及的领导、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

(二)修编课程教学案例

不同的管理类专业需要不同的教学案例,这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管理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所学的专业领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说,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已比较充分,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则仍显不足。因此,有必要补充政府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案例。例如,可以选取社会上较为突出的现象和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作为案例,请学生讨论,然后对其讨论意见做出相关的理论阐述[11],由于《管理学》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显然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相关专业学习中与所学的相关理论联系起来。

(三)完善课程实践形式

完善课程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要求,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4]。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来说,以上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并不需要全都采用。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演讲课、讨论课、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是不错的选择。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平时教学环节的考核以完善《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机制。根据刘琴等人的调查研究,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很重要[12]。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平时成绩的考核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最好能够将案例教学及课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考察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课程实践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可以将学生课堂演讲和讨论的成绩计入课程成绩。总之,这些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不仅能够激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琪,方永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4):143-146.

[2]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5,(3):340-345.

[3]康晶,冀鸿.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4):131-133.

[4]杜龙政,熊妮.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64-165.

[5]粟浩,田佳.“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147-149.

[6]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7-9.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2-213.

[8]金春华,田林子.《管理学》教学方法改进研究[J].管理,2007,(7):62-63.

[9]肖静.实践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08,(7):84-85.

[10]武忠远,王成,李兴开.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2008,(7):51-53.

[11]包红梅.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2):63-65.

[12]刘琴,陈南新,袁潮清.管理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197-198.

上一篇:E-CLASS在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加强大学生求职礼仪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