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与评价血压的常识

时间:2022-10-18 04:10:16

测量与评价血压的常识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人,但据调查发现,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为25%,控制率则仅为6%,相当多的人从未测过血压,许多人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测血压时,甚至有的人直到发生了心脑血管意外之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因此,测量与评价血压,对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以便更好地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

临床医师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高血压病,一般是根据两个血压值来确定的,即收缩期血压(俗称“上面的血压”)和舒张期血压(俗称“下面的血压”)。通常测量血压分3个阶段:

初始阶段: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晨6~9时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下午18~21时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的平均值。

治疗阶段:根据第一周测量血压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的平均值评估疗效。

随访阶段: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可每周测量1次;若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可增加测量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1次,或每周测量几次。如要鉴别隐藏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可每天测量血压早晚各1次,连续测量2周。要了解24小时血压波动变化,可增加测量血压的频率,如早晨(6~8时)、中午(12~14时)、下午(16~18时)、晚上(20~22时)各测量1次,连续测量2~4周。

测量血压前,一般要至少休息5分钟,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每次测压3次,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

最近,一些国家根据临床研究提出了评价血压的新指标,即看“脉压”、“平均血压”和“中心动脉血压”。但这些指标对一般大众来说还较陌生。

脉压:是评价中枢较粗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它是由“收缩压―舒张压”求得的。脉压越大动脉硬化程度越高,标志着动脉硬化程度已从未梢发展到中枢。对于高血压患者,脉压应控制在60以下。如果脉压超过60的基准,说明患者已趋于危急状态,必须引起警惕。

平均血压:是了解末梢毛细血管硬化的指标,它是由“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求得。平均治疗高血压,平均血压应控制在100以内为佳。平时我们治疗高血压,不能以单纯降低收缩压、舒张压的值作为依据,而要以降低平均血压值为治疗目标。

中心动脉血压:是主动脉内的压力,一般指主动脉根部的压力,其决定因素为心搏量、血管硬化硬度等。它是高血压管理中需要测量的血压指标,与心脑血管事件有密切关系。测量中心动脉血压,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由心脏外科来完成,无创中心动脉血压评估系统,采用多点压力传感技术,只需要在患者手腕桡动脉处安置压力传感探头即可,这种方法对治疗高血压十分有帮助。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人群,测量中心动脉血压是很有益处的。

上一篇:四种眼病偏爱“电脑族” 下一篇:6种性格对健康的影响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