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上海会展业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18 03:04:20

后世博上海会展业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举世瞩目的盛会――第41届世界博览会,历时84天,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以及诸多中外企业踊跃参展,7308万参观者流连忘返,“精彩、成功、难忘”这六个字是全体参观者的感受,成为难忘的记忆。世博会的举办是会展业发展的一个时代证明,是上海发展以会展业为重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难得契机。研究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延续世博会机遇,利用有利的社会经济科技条件构建上海会展业的竞争优势,借助上海会展业发展推进服务业相关部门的改造和创新,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加快城市三大产业升级转型并带动长三角辐射区域内其他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 会展业和会展经济

会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内涵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及市场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内外学者对会展业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笔者通过对国内主流教材和学者著作分析,在本文中采用了广义的会展业(MICE)定义,即会议业(Meeting/Conference)、展览业(Exhibition)、节事活动(Events)和奖励旅游(Incentive tour)。会展业具有广泛的外向经济效应,对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都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从微观角度讲,会展为参展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产品、技术的机会,通过参展了解市场行情,挖掘潜在客户,巩固现有客户,传播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最终实现促进交易的目的。从中观角度讲,会展活动的发生过程,除涉及到与旅游业类似的食、住、行、游、购、娱外,还有物流、广告传媒、装饰建筑、安保消防、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会展还是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一方面是对长三角资源的吸收利用,同时也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讲,会展能够反映市场发展趋势、增加市场透明度、抵抗经济危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内外经贸合作、推动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发展。

世界会展业发源于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是世界顶级的会展强国,仅这四国举办的国际性展会就占据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大的四个展览中心有三个坐落在德国,每年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约250个,其中50%左右为重要的国际性专业展览;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德国经济强市都以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并获得巨大的经济效应,汉诺威更是靠办会展致富――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博览会均在汉诺威举办。美国展览业则以反映国际最新科技及商品及电子化商品为特色,规模庞大,奥兰多、拉斯维加斯、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的会展业均较为发达。亚洲城市国家新加坡是会展业的奇葩,每年去新加坡参加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的人数比新加坡总人口还要多,被国际上多家媒体评为世界上最适合办会展的城市之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应借鉴上述国家和城市的会展业发展成功经验,以世博会为契机发展会展业,促经济交流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二、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从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大会表决上海申博成功至2010年5月正式举办,上海世博会筹备历经7年,世博场馆投资约180亿,运营投入106亿,而为配合世博会而投入的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城市基建达到3000亿,世博园区动迁成本约400亿。如此巨大的世博投资无疑会影响上海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因此下文通过实证分析和模型预测,考察上海世博会的筹备过程对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影响。

本文采用以1978年为基年、包括1978年到2002年的历史数据,剔除CPI等变动因素干扰(以1978年为基年的GDP及三大产业数据已在《上海统计年鉴2011》中经过科学调整,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这些原始数据作为样本值,选取多种曲线模型对这三组数据分别进行曲线估计,然后选择拟合度最高的函数对未来几年的数值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本文采用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统计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一)具体操作步骤:

1. 获得以1978年为基年(100)、1978年-2010年上海市三大产业统计数据(如下表)。

2. 用SPSS软件拟合最优的模型方程式:分别输入1978-2002年的三大产业产值,共25个样本值。以各年度的产值为因变量Y,设年份为代表时间的自变量T。分别选择“曲线估计(Curve Estimation)”中的“线性(Linear)、立方(Cubic)、指数分布(Exponential)、幂(Power)”四种模型进行估计,将预测范围中的观测值设置为34个(1978-2002年样本值25个,2003-2010年的预测值8个)。

3. 根据SPSS输出,选取最优拟合模型:对于三组因变量,三次曲线的拟合优度都分别是最高的(一、二、三产业的R2值分别为0.998、0.833、0.997、0.998)。故选择三次函数最优拟合三个因变量在各年的变化趋势。建立模型如下:

Y1=87.277+8.766T-0.662T2+0.018T3;

Y2=95.451+7.374T-0.366T2+0.050T3;

Y3=61.058+30.187T-2.731T2+0.156T3。

其中,Yi分别表示上海的第i产业产值,T表示年份。

4.根据已确定的三次函数模型,得到以1978年为基年、以1978-2002年为样本数据的2003年-2010年的上海市三大产业基准预测值(上海市于2002年10月取得世博会举办权,故选择从2003年起进行预测),并作出趋势图,如图1所示:图中黑色圆点曲线由上至下依次为上海市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实际值,灰色三角曲线为根据最优拟合模型预测的三大产业基准预测值。

(二) 模型结论分析

从图1中三组数据的实际值与基准预测值走势对比可以看出,2003年-2010年上海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实际总量高于基准预测值,第一产业的实际总量则低于基准预测值。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产业升级的影响十分明显。

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包括农林牧渔业等部门在合理范围缩小。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趋于减少;根据表中的历年统计数据,1978-2002年上海第一产业的产值稳中有升,且在基准预测中,2010年的第一产业值将会达到316.5;但实际数据显示,2009年的第一产业产值为146,仅为基准预测值的一半左右,甚至低于2002年的产值173.9。可以认为,受到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的影响,上海的第一产业产能在合理范围内缩小,并加速向周边县市转移,而更多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地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产业在2006-2010年虽然走势波折但保持稳健增长,与基准预测值走势大致相似。第二产业在我国的统计中还包括了建筑业。2006年-2008年作为世博启动阶段,上海市大的产业布局已为世博举办、甚至为后世博阶段到来进行产业调整与新生长点规划,如创意产业、会展旅游、咨询、广告等(在这部分,第三产业作为第二产业必须的下游产业,承担着转承二产、开发三产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使命);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第二产业中的新兴制造业、科技工业、生态环保建筑业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下游市场。所以,上海市第二产业GDP呈现了“先高后低”趋势:2006年-2008年间的快速增长,可以认为是由于世博会的筹备时期,大量的投资用于基建、交通、拆迁、市容改造等(世博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永久场馆建设总投资约为180亿元,而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接近3000亿),因而第二产业经历了短期的蓬勃发展;在2010年,第二产业增速加快,通过解读上海市统计局于2011年3月的《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这部分的增长主要是基于高技术产业和重点发展行业的快速增长,其产值增幅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0.6个和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56.7%。

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产业,虽然总量增长较快,但受到后世博低效应的影响。现在需要更多关注生产部门,还需要关注与一、二、三产业传导、联系紧密的服务部门,包括大量的无形贸易、虚拟平台。与第二产业不同的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呈现了“先低后高再低”趋势:在2006年前上海第三产业的实际GDP值低于基准预测值,在2007年后快速上涨,与基准预测曲线呈现较大幅度的偏离。可见,由于世博会的商机,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和商机,包括金融、通讯、商业服务、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在内的传统和新兴服务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推动。不容乐观的是,从2010年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几乎重合的状态来看(另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10》,上海市2010年的服务业比去年仅增长了5个百分点,远低于GDP9.9%的增长速度),可见第三产业受后世博低谷效应影响较大。2010年的第三产业增长主要来源于低附加值的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业在2010年的旅客发送总量比上年增长20.6%,旅游收入增长31.8%;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贡献较小,如金融业的产值增加值仅比上年增长了4.9%(可以考虑到,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持续,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上海金融业产出在国际大背景下受到负面影响)。

可以这样说,在具有世博会影响的条件下,上海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快速的良性升级,但这种正向促进力的持续作用有限。2009年上海三大产业结构有较大调整并优化,据2009年上海统计公报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6%;而2010年上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6.8%,远高于第三产业5%的增长。图1也显示,上海第三产业2009年产值高于基准预测值7.04个百分点,而2010年仅高出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2009年仅高于基准预测值7.3个百分点,而2010年高出15.1个百分点。这说明整个城市GDP是一个大结构,在经济总量与结构方面是一种此消彼长的“正和博弈”。

三、 加快会展业促进上海城市经济转型的探讨

第一, 通过继续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展览、大型活动,加快“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海市曾经多次主办、承办大型国际会展,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2001年10月,在“9・11”恐怖事件的阴霾下,上海通过安全承办APEC会议,展现了从容、自信、活力的城市形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积极筹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展资助,办成了史上参展国家、组织机构及观众最多的一届世博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上海市通过筹办具有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加快了城市环境、绿化、文明等整治和提升,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扩大上海知名度,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未来几年可以考虑继续承办一些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际会议、赛事、展览等,但是由于大型会展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并给当地百姓和正常经济运行带来一定不便,因此应予以权衡,有所取舍。

第二, 通过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带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会展业能够强化城市的区位特定优势,有助于上海引进跨国公司入驻,形成高附加值的“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处在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左右两端高附加值部分(以研发、售后、融资、培训为主),这种服务型特征能够强化上海的服务业发展。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特征之一是总部经济的聚集,上海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确实具备吸收跨国公司总部的优势,但与同样位于亚太地区的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大型城市相比,优势略显单薄。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跨国公司中间层次的管理部门(即地区型总部)和研发、运营中心(属于职能型总部)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如果能够吸引这些总部入驻,势必会大大提升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带动国际服务贸易、商品贸易的增长。总部经济的形成,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需要有健全的商务服务环境、畅通优惠的融资环境、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环境,以及人才、科研、教育体系的支撑,而会展业恰恰能够为这些支撑条件的构建提供有效的平台。同时,总部经济也会引来国际会议、奖励旅游、展览会等,能够为会展业发展和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后续动力。

第三, 通过会展业资源配置作用,加快落实“四个中心”国家战略。四个中心是指把上海市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中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是其他三个中心的基础。长三角是目前最大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之一,因此上海具备建成有实力的国际物流、采购、贸易基地的条件;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一定规模的国际贸易为支撑;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使上海市会具备较大的国际经济影响力。会展业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大量汇集特定行业的相关资源,为买卖双方提供发展贸易、技术、经济合作的平台,从而达到促进国际贸易、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会展活动是国际贸易的“晴雨表”,有效的举办会展能够带动国际贸易增长,引发进一步的商品货运增量和人员、技术交流,带动对航运、金融服务的需求,帮助上海加快落实“四个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国家战略。同时,通过直接举办金融、航运、贸易相关主题的国际会议展览,带动人才、先进技术、管理方式的交流和集聚,能够有效提升上海在相关行业的实际竞争力。

第四, 通过会展业联动长三角产业升级和综合发展。长三角城市的整体综合竞争实力较强,以上海为首,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可以划分为第一层次,温州、常州、台州、南通、嘉兴、金华等为第二层次,其余为第三层次。但同层次的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点较相近,不同层次城市间也易发生争夺资源,阻碍发展的不利情况。产业分工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原则,各区域要依据自身的比较利益发挥各自的优势。会展业与区域专业化产业分工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会展业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同时,会展经济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强化区域内各分工部门的专业化优势。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最强,区位优势最明显,因此上海会展业对长三角资源的吸引和辐射力度也最强,对区域内的错位专业化分工具有强化作用,能够通过对资源的协调,专业化服务产业链内各产业部门,促进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上海在这个产业链中扮演专业的生产商的角色,既是上海作为泛长三角龙头城市的独占优势决定的,也是上海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夏杰长、顾乃华.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赵晓雷.2010上海城市经济与管理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www.stats-sh.省略

上一篇:浅析工民建结构的抗震 下一篇:浅析数字多用表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