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通货膨胀恐惧症”

时间:2022-10-18 02:56:48

警惕“通货膨胀恐惧症”

人们似乎一直有一种“通货膨胀恐惧症”,多年来一直不能提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一提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容忍通货膨胀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三次调整。

在2008年上半年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出现过热,政策目标是“两防”:防止中国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中国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两防”就是防通货膨胀和防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可以看到,整个上半年按照物价部门的数字统计,普遍还是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太厉害,压力非常大,所以我们200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防通货膨胀和增长过快。

在2008年7至10月份主流观点认为我们的经济是正常的,在这段时间,由全力压“两防”,变成了“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从2008年11月份开始,防止经济严重下滑则引起了各方注意,其标志就是11月9日公布的十项措施以及后面各部委的相关文件、措施。这十项措施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实现“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十分关键。

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就业

我认为麻烦出在CPI上,或者说是通货膨胀。我认为2008年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都跟物价、通货膨胀有着重大的关系。人们似乎一直有一种通货膨胀恐惧症,多年来一直不能提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一提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容忍通货膨胀。

我们来看看从2007年到2008年物价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007年3月份CPI开始突破了预期目标3%,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猪肉价格的上涨。当时有很多人提出要控制,要采取紧缩的措施,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物价上涨就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就应该收缩货币,但我认为这种观点与中国的国情是不相符的。我认为这个物价上涨是应该的,这是农民收入提高的表现,我们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很多年没有上涨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当时两种观点出现分歧,那时候,认为投资过热、货币发行太多的观点有市场,但调控部门采纳了物价应该上涨的观点,没有采取压制的措施这个政策是非常正确的。2007年3至10月份,CPI从3%上升到6.5%,并一直攀升,一直到春节的时候,上涨到了最高的程度。人们有点扛不住了。所以在开“两会”的时候,控制物价的呼声给了调控部门非常大的压力,并最终影响了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提出要把控制物价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了在2008年把CPI控制在4.8%的目标。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严格控制贷款增长速度。2008年初,在渡过雨雪冰冻灾害之后,贷款增长速度就严格地控制在15%以下,而2007年这个数是16.4%。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2月份到11月份,贷款增长速度一直都低于15%,这是我们调控部门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的一个经验:只要贷款增长速度低于15%,物价就不会上涨。就是说,当贷款增长速度超过15%,物价就一定会上涨,而当物价比价高的话,只要贷款增长速度控制在15%以下,物价就一定会下降,在掌握了这个经验数字之后,调控部门将贷款增长速度严格地控制在15%以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后造成了两个结果,也促使我们后面政策的转变。

第一个结果,物价下降得非常快,2008年2月份CPI是最高的,达到了8.7%,3月份CPI是8.3%,4月份CPI是8.5%,我认为这个时候采取一些紧缩措施是正确的,因为连续三个月超过了8%。但是5月份CPI就下降到了7.7%,6月份CPI是7.1%,7月份CPI是6.3%,到8月份就成了4.9%,暴跌了!可以看出,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已经很明显了。物价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跌,这说明我们控制物价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给我们调控部门一个调整的信号。

第二个结果,经济出现下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资金紧张,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增长下滑情况;二是从出口上看,2008年上半年相关部门在沿海地区调研的时候发现沿海地区很多企业都面临严重的困难,因为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因素,所以当时有关报告说沿海地区经济下滑,需要放松贷款来解决这些企业的出口问题。显然,如果不是因为贷款紧张而造成的经济下滑的话,报告不会说要增加贷款来解决。物价下降和经济下滑这两个原因促使了我们宏观政策产生了一些松动。

但是2008年8月份开始却没有采取放松贷款的措施,而是采取了出口退税的做法,因为很多人认为如果采取放松贷款的方式来支持出口企业的话,就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反弹;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知道当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当然这里面有些措施是我们自己的调整。

这个时候国内出现了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还要继续采取紧缩的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不能再紧缩了。调控部门采取了哪一种呢?10月17日国务院会议公布,要保持经济增长,但仍然提出要控制通货膨胀,10月26日央行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做宏观分析报告时专门强调,虽然现在物价下降了,但是只是暂时的,不能因为暂时的物价下降就不控制通货膨胀。整个报告的基调就是认为通货膨胀会反弹,我们仍然要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2008年11月9日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提出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现在的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提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转变改变了十几年来不能说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情况,这是最好的一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在政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松不下去”的情况。为什么?我们说货币政策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进行实际调控,防止投机行为;二是要有指导性、方向性的作用,引导投资。在2008年11月份,一些主流观点反复地强调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不能再降低了,贷款利率也不能再降了,但是刚说完,利率就大降了。我们货币政策的这种频繁变化就造成了银行不敢贷、企业也不敢贷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人家害怕,不知道你是暂时放松还是长期放松,也不知道你会不会刚放贷又马上来个政策全都收回去造成已投资的项目停工,所以人家都只好捂紧钱袋不投资。这样就造成我们的货币政策说是放松却放松不了,松不下去。这也是调控部门一直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一个影响,是货币政策过度强调控制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

其实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发展中,一直都存在一些矛盾。

第一,是保增长和就业还是压通胀,压通胀必然会压就业和压增长,这是难以平衡的。我们今年的经济形势已经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二,是压低内需保出口,还是扩大内需压出口?如果扩大内需的话,就会造成成本上升,那么就可能造成出口下降。这又是一对矛盾,显然我们是采取了压低收入和内需保出口。这是2008年7、8月份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们到2008年10月份的时候出台了大规模的出口退税政策,以期望解决出口下滑的问题。

第三,是紧缩货币还是放松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强调的就是物价不能上涨,它追求的是低价格、低利率、低劳动成本,通过这些来支持国家建设,因为低增长、低投资、低需求的情况下,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没有大的发展,国家的投资就可以保护住。这种宏观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保大压小、保国家压企业和地方、保基础产业压民生压消费的做法。

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解决有利于就业,其次是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收入增长,中小企业获得大量的发展,同时支持地方经济为了解决就业而发展的产业。但是一些观点认为这种政策会造成经济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所以这种政策一直难以正本清源。

经济转型要容忍一定程度物价上涨

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投资型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由收入提高的需求拉动型的发展方式,那么在调整和转型中就应该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从一方面看,农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要把物价降下去,也就意味着要把收入和消费降下去,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要转变,一定要容忍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没必要把CPI限定在3%,在转型期间CPI达到5%也好,5%至8%也可以,只要不要超过10%我认为都是可以的。

有种情况需要引起警惕,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教条,不能提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一提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就意味着允许通货膨胀。我认为这一次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个历史性的转变。我认为,现在我们仍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就业问题。这是我们的第一大压力。中国每年大概有15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我们单单想使新增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速度就不能低。通货膨胀和失业这是我们的一个矛盾,不可能既没有通货膨胀又没有失业,要么选择有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是解决失业问题,要么就选择没有通货膨胀但是有大量失业。我认为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保就业。

第二,我们不能只让少数大企业增长而让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停下,这样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健康的,要让大多数的企业都能够发展,这样经济才能活跃起来。

第三,消费结构也在改变,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吃穿用了,我们正在朝耐用品发展,比如彩电、冰箱、汽车、住房等,而且汽车、住房的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消费结构一定会带来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带动原材料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是过去的方式远远不能比拟的。拿住房来说,我们现在的住房还没有达到世界人均水平,但是就这些年的发展所带来的钢材、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就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表现,如果把这个压下去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时机,事实上我们已经到了这个时代了,理应解决。中国人口这么多,它所带动的原材料发展的量,是非常巨大的,应该支持。

第四,我们不能一直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过去我们不是因为内需扩大不了才要靠出口,因为扩大内需就意味着要增加收入,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是现在金融危机造成我们的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在客观上给我们机会来改变压低内需保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五,不能仅仅只强调通过大型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做法的背后是因为害怕通货膨胀,提高收入活跃经济会带来通货膨胀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严控货币向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流失的情况下,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放在国家大型项目上去,但是国家财政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提出1/4的钱由财政出,而剩下的3/4由银行放松贷款,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放松给国家,而对于企业和民间来说还是紧缩的,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比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如果只是强调大规模的国家大型投资,并且由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其配套,下一步情况会继续恶化,就业改善不了,中小企业改善不了,收入和消费改善不了,而把大量的钱投资到大型项目上去,经济下滑的局面仍然难以遏制。

上一篇:第9招 变管理模式 焕组织活力 下一篇:开闸“并购贷款”能否“钱用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