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接续产业选择国内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8 02:18:18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接续产业选择国内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国内学者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接续产业选择的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包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相关政策体系研究不够系统等,旨在为更为深入得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接续产业选择政策体系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学者就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接续产业选择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议题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二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综合评价;四是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五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对策。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申出来。李春林、何成辉、张旭(2005)指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指资源型城市中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科技与环境(概称为PRESSE)的协调关系;而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资源型产业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在所属的大区域中进行产业组织的能力,即能否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辐射更大的市场空间(郑伯红、廖荣华,2003)。

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单一,增长缺乏后劲;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压力大;居民生活困难, 社会矛盾积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部分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人才相对匮乏,教育基础薄弱(宋晓梧,2006)。张秀生,陈先勇(2002)从资源型城市类型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们指出,由矿业起步成为综合发展程度较高的资源型城市三产发展次序较好,也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正面临二次创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下降的威胁,单一的产业结构有待于优化;正处于发展期的资源型城市往往在发展中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意识不强,产业结构单一,容易走上矿竭城衰的怪圈;仍未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所遗留大量经济和环境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开发时间较长,畸形的单一超重型产业结构,使各种社会问题由于主体企业衰退而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应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使城市经济复苏。王建平、陈元朝(2006)提出了相似的看法,认为我国目前资源型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刚性,培养后续替代主导产业的能力不强,这是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开展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起初的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原则、框架构想等方面,后来的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内容的各种设想,同时对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随着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进程的加快,相关的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也成为此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例如,朱明峰、洪天求、叶 强(2005)以BP神经网络为模型,借助Matlab语言对某资源型城市的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来对网络进行训练,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预测未来的指标数据,并利用预测数据对城市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臧淑英、智瑞芝、孙学孟(2006)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以大庆市为例,分析了该研究区域1980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情况,以定量评估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四、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障碍主要有:区位障碍、产业障碍、环境障碍、产权障碍、体制障碍、财力障碍和人才障碍(张米尔、武春友,2001)。国内学者主要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原则、模型和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的模式。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主要任务是重新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将产业创新和产业拓展结合起来,培育新兴产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作法主要有三种:(1)延伸产业链;(2)新型产业植入;(3)新主导产业扶持。此外,要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建立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分类模式(姚毓春等,2005)。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选择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型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接续产业的协调发展。

2.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模型与方法。高峰、张健、王学定、孙成权(2004)以白银市为例,利用综合评价值法计算了白银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然后用特尔斐法对白银市的接续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他们认为,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选择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和生产率上升原则、关联效应原则、知识技术密集型原则、比较优势原则等,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采用产业综合评价值法和特尔斐法等方法。

尹红炜、孟宪忠、帅萍(2006)则构筑了以工业化阶段分析、产业竞争力分析、产业发展动力分析、区位分析组成的PCDL模型来解决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问题,并以东营为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应该说,这一研究摆脱了以往将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作为接续产业选择方法的缺陷,在模型和指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

五、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约束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制度安排和对策建议。从统筹论的角度,焦华富、赵静(2006)提出,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抓住四个统筹: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强城市与区域联系;2.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提高城市外向度;3.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从全球化的视角,张耀军、成升魁、闵庆文(2002)提出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应该:1.主动适应全球化趋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3.有效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完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比而言,张秀生,陈先勇(2002)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还是比较全面的。他们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1.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专业性工矿城市的结构转换;2.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3.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4.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5.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6.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及治理改良生态环境等。

六、简要评述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接续产业选择的研究,前期主要关注产业部门的合理配置与空间布局,后期的研究则更加关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总体看来,虽然关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已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结束,近年来紧密相关的国外文献很少。此外,由于国外的资源型城市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差异性,使得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有限。

2.大量的研究成果都是从煤炭、石油等行业发展的角度,或者从工矿区建设的角度,或者是从煤炭城市、石油城市等具体类型的角度来探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研究的重心似乎集中在资源产业,而不是资源型城市,毕竟,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要远比单纯的从产业角度进行分析要复杂。

3.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的文献,多数只建立了指标体系,提出评价方法,实证分析少。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进行全面研究的论文不多。构建的指标体系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另一类是从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的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在结构上虽然相近,但在指标层上有较大的差别,都不够全面(王菲,2006)。

4.整体而言,在研究内容上,多数成果只注重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分析,关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模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论述,缺乏严密的分析论证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在对策建议方面,仍然停留在表层或某一侧面,缺乏系统性。

总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接续产业选择所面对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践性非常强,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思路和建议必须及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修改、完善和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着眼于对资源型城市整体发展机制和规律的探讨,这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199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政策扶持的有关问题研究进行了资助,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也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扶持政策研究”作为选择课题之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实证案例的解剖,相信会促使国内有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接续产业选择问题的研究更加完善。为此,需要在目前大量实证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总结和概括,揭示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探索其解决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 下一篇:海外上市之德国证券市场股票上市许可程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