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石化城”镀上生态底色

时间:2022-10-18 01:36:42

大亚湾:“石化城”镀上生态底色

提起惠州大亚湾,人们通常想到的第个一词就是“石化城”,而伴随“石化城”往往是又脏又臭的刻板印象。然而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如今的惠州大亚湾,鸟语花香,山海相拥,满城绿色。在这座拥有200多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86亿的“石化城”里,“生态”“绿色”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基调。

着力推进生态创建

全市第一个签订责任书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大亚湾将生态创建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迈向新的高地。

工作想做好,规划要先行。大亚湾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黄超清提到,大亚湾区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实现生态建设的前提条件来抓好落实,先后制定了《生态区建设规划》、《低碳生态专项规划》、《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治水规划》等十多个规划,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规划体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公益林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差别化管控措施,强化生态环境的底线约束,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资源适度开发,走生态发展之路。

为了强化城市规划工作,解决“规划打架”的问题,大亚湾区还强力推进“四规合一”。“就是把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相互衔接,纳入‘一张蓝图’,”黄超清介绍说:“一张图”上实现了用地布局、产业发展、交通体系、设施配套、生态系统的“全领域”统筹,实现对城乡每一寸土地的“全地域”管控,在源头上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我们是惠州市最早与生态创建新指标对接,政府最先与各单位签署责任书的单位。”大亚湾区环境保护局宣教中心主任邱志青指出,大亚湾区不单有规划,更有落实。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指标体系》的印发,生态示范县(区)创建涉及38项指标,比原先增加了18项,指标体系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更严。面对新的挑战,大亚湾区迎难而上,区委区政府高规格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管委会主要领导与生态创建成员单位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实行责任倒逼,督促各责任单位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确保生态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大亚湾区下辖的澳头、西区和霞涌3个街道,均已成功创建为广东省生态乡镇,澳头、西区街道顺利通过国家生态镇现场核查;大亚湾区29个行政村除金门塘村尚在搬迁安置外,全部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村,率先实现生态镇、村全覆盖。当前,大亚湾区正以饱满的精神,向着2016年8月底前联合惠阳区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前行。

全面推动环境治理

垃圾、污水处理全覆盖

在2015年惠州市年度水环境考核中,大亚湾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奖励155万元,这一荣誉的获得源自于大亚湾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上的不懈努力。

“目前全区已建在建排水管网(含雨、污水)总长约400公里,排水管网长度能绕大亚湾边界两圈。”邱志青介绍,大亚湾区全力推进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并且坚持厂网并重,持续推进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污水管网建设进度在惠州排第一。”

在处理模式上,对全区农村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于能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的自然村着力建设完善村内污水支次管网,在市政管网暂未覆盖的农村区域,因地制宜开展人工湿地建设,全区已建在建人工湿地19座(含配套管网建设),实现“一村一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为了避免治理设施建而不运的情况,大亚湾还出台《大亚湾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对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按2万元/年・座的标准给予运营补助,规范运维措施,充分发挥工程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作用。

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大亚湾共建成集中式城镇污水处理厂三座,污水处理能力达5.5万吨/天,实现“一镇一污水厂”建设目标,2015年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2%,同比2014年提高6%。大亚湾还在全市率先开展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目前第二、第三水质净化厂已完成提标升级,第一水质净化厂的提标工作顺利推进中。

“去年惠州河涌水质考核工作上,大亚湾成绩排第二,这对于拥有大量石化企业的大亚湾来说,实属不易。”黄超清提到,大亚湾对于辖区内的河涌,均实行河长制,编制河涌整治进度计划图,挂图作战逐项落实;实行“一河一策”整治,重点推进坪山河、石头河、响水河、妈庙河、苏埔河5条河涌综合整治。每月常态化开展全区17条河涌监测,及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

“我们还着力推行第三方治理。”邱志青提到,大亚湾引入第三方治理企业,全面摸查河涌,确定不达标水体清单及城市黑臭水体清单,将控污、截污治理放首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段实施”原则,重点实施沿河污水管网工程,对暂不具备条件改造的河道断面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源,确保实现全区水体水质达标、城市建成区水体不黑不臭目标。“第三方治理一方面减轻政府压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另一方面,第三方治理成效要接受政府和群众的考核,效果也很明显。”

对于水质影响比较严重的畜禽养殖业,大亚湾划定全区畜禽养殖禁养和限养区,围绕“3+1”(清拆猪棚及附属设施、清理生猪、清运垃圾及生态修复)工作目标,2015年清理非法畜禽养殖场104家,生猪14600头,禽类约14万羽,实现禁养区禽畜“零养殖”。同时,建立非法养殖场巡查监管长效机制,强化巡查防控,坚决遏制非法养殖场回潮复养,确保“零增长”。

在农村垃圾处理上,大亚湾区全区建成10座垃圾中转站、100座垃圾屋,实现“一村一点”和“一街一站”,率先在惠州市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每个自然村均配备保洁员,行政村100%实现环卫常态化管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倾力打造宜居环境

处处有美景村村有公园

在大亚湾黄鱼涌村的澳子村,记者看到,这里街道宽敞整洁,一栋栋新建的房子井然有序,一个占地30多亩的村庄公园位于村子中央。公园里有崭新的篮球场,还有石椅、石凳、凉亭,青草地、绿树林交相辉映,老人下棋孩子嬉戏。“以前这里是一块荒草地,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经过修整,变成了如今这么漂亮的公园,村民都拍手叫好。”在公园里散步的村民提到。

为打造生态之城,提升宜居指数,大亚湾近年来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绿色革命。以兴建村庄公园为例,大亚湾区逐步完善和提升村庄公园体系建设,基本满足全区市民游览、休闲、体验等需求,逐步开创“森林进城围城,公园下乡进村,生态文化入户”的城乡绿化新格局,基本实现村村有公园,彰显大亚湾区生态休闲特色。

“去年,区里以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创造性地开展村庄公园建设,采用村里出地、政府投资的模式,在能建公园的地方都建起公园”,邱志青介绍说,大亚湾目前已建在建村庄公园49个,基本实现“一村一公园”。

除了村庄公园,大亚湾以打造绿色港湾为目标,按照不同功能,从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出发,组团式建设各类公园。现在已经建成了滨海公园组团,包括滨海公园、渔人码头、南蛇岭公园、衙前村公园;行政服务中心组团,其中有红树林公园、虎头山公园;响水河工业园区组团,有板障岭公园、儿童公园(建设中)、卧龙山公园和鲤p岭休闲公园。同时继续推进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大亚湾儿童公园、虎头山公园(二期)、大亚湾客家民俗公园等建设。

为了推进世界级花园式石化区建设,美化石化区环境,大亚湾区共投入4600多万元,在石化区东、西、北侧建设防护林带,总绿化面积约133万平方米。这些具有防护和景观功能的绿色屏障建成,进一步降低石化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石化区的小气候环境、净化水体和土壤环境、降低噪音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对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大亚湾区大力实施增绿添景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部分主干道和沿路绿化带、道路交叉口绿化景观,对全区公园景观及主干道两侧山体进行修复,升级改造区内公园,为市民打造一个充满绿意的生态宜居城市。

截至2015年底,大亚湾区绿地面积1816.79公顷,绿地率38.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分别比2014年底提高了6.74%、1.14%和1.8%。“十二五”期间,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174.7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5.83平方米,为大亚湾镀上一层生机盎然的生态底色。

上一篇: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再升级重心研... 下一篇:牙膏诗人杨磊:我只为颠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