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再升级重心研究

时间:2022-07-15 12:03:13

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再升级重心研究

摘要:近几年,升级发展成为了老工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总结了株洲的新一轮升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城市提质吹响“文明”号、产业转型擦亮“动力”牌、两型示范掀起“低碳”潮、民生优先高奏“幸福”曲;分析了深度推进株洲升级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双核引擎、结构调整和两型示范双翼齐飞;并认为今后的重心工作在于共建“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推进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示范区、健全科学消费体系、竭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关键词: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阶段性成果;再升级重心;株洲市

株洲市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城市,曾经一度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几年前,株洲市委常委会决定“着力推进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株洲经济的转型升级,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株洲全市上下始终做到“不犹豫,不等待,不观望”, 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到转型升级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坚定的决心、强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株洲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

一、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阶段性成果

(一)城市提质吹响“文明”号

多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城市提质”战略,高质量提升了城市品位。2015年,株洲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擦亮城市金名片,将“城市提质”推上新台阶。

1、城市建设:生态化

(1)新城建设立足生态理念

一是云龙示范区(云龙新城)。确立“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的定位,明确整个示范区不引进、不落户工业企业,集中发展高端和现代服务业。

二是天易示范区(西北新城)。确立“生态工业园、创新科技园、生态宜居区”的定位,重点发展“两型”制造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三是神农新城绿道工程(线路长6.9公里)、河东滨江绿道工程(线路长度20.9公里)、城市道路太阳能光伏LED亮化工程(在湘江大道率先推行) [1]

(2)旧城改造践行生态文明

一是建设森林城市。继续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大种树、种大树,争取城市绿化率达到50%,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坚持推进落后产能退出计划,净化环境。突出湘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建成株洲市水质监控系统。启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程。推广使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控制噪声源,降低声源噪音。

三是继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改造和整治城区29条主次干道建筑物立面进行整体改造,拆除1620栋临街建筑物防盗窗4.5万个,统一设置招店牌1.2万块,拆除临街围墙1.8万余米。改造老旧小区8个,打造3条特色样板街等。完成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项目340个,拆围透(建)绿131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0%,绿地率达4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3平方米。

2、城市经营:高端化

(1)优质创建为城市立标

在短短几年里,株洲人民全心全力进行各种优质创建活动,城市美誉度不断攀升。 株洲市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完美转型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首个电动公交城”、“全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示范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

(2)以德润人为城市铸魂

在各种创建活动中,注重以德润人。全市启动了177个道德讲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进基层、进乡镇、进学校、进军营巡讲巡演200余场;深入开展“文明交通行动”、“文明餐桌行动”、“做谦恭有礼株洲人”、“爱心送考”、“湘江徒步毅行”等主题实践活动,全市注册志愿者48万,市区建成106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2]

3、城市管理:数字化

株洲数字化城管国内第一次融入3G技术,达到省内一流、国家先进水平,已成为全国42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之一。

(1)启动了“数字规划”

把“数字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推进城市规划广域网、数字化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办公自动化、电子报批等5个系统建设,确立一种高效公正与严密的新型规划审查模式,规范审批程序,真正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水平。

(2)搭建了 “数字平台”

一是按照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开发软件、统一网格划分、统一事件部件编码、统一信息交换和接口等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规范化建设的原则,搭建市、区两级数字城管平台,完成了城区135.87平方公里基础地理数据普查、410公里的街道实景影像与数据库建设。

二是在城市管理数字系统中,建设了无线数据采集、监督中心受理、协同工作、地理编码、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应用维护、基础数据管理、数据交换等9个基本应用子系统,开展了城管车辆GPS管理、领导移动督办、执法管理、考评管理、数据挖掘、短信有奖举报、视频考评警示等7个应用子系统。

(3)健全了“数字系统”

株洲数字城管有效整合了市长热线、平安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等数字资源,全国第一次将3G无线通讯技术融入数字城管,全国第一次将无线移动视频监控技术融入GPS系统运用,全国第一次将视频采集立案运用于城管考评。

以欧洲智慧低碳社区为样板,将武广新城试点打造成我市首个智慧城市片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其具体实施内容涉及三网融合光缆建设、城管应急指挥中心、绿色节能建筑、地下管网及综合空间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产业转型擦亮“动力”牌

近年来,株洲突出改造传统产业,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两型”产业,提升生产服务业比重,实施了“6+1+4”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现了产业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转变,并在产业转型擦亮了“动力”牌。

1、三大动力产业引擎株洲产业转型升级

(1)轨道交通产业一骑先行

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也是闻名世界的“中国轨道交通之都”。 轨道交通产业实力雄厚,基础优良,拥有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名列前茅。近两年,在轨道交通领域,以中国南车为主的企业近年就承担部级项目51项,申报重要发明专利23项,拥有一系列大功率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3]

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株洲高新区晋升为部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聚集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所、时代电气、中车电机等一大批整车及关键核心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了以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多类别产品系列,城轨车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六成。

目前,在我国高铁运行的动车组有70%来自中车株机,城市地铁车辆有60%来自中车株机;中车株机制造的电力机车,已驶入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的近10个国家和地区;中车株机还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南非建立了三个基地,实现产品、服务、技术输出的同步跟进。

作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双子星座”之一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也借势发力。除占有牵引传动、网络控制、制动系统研发和生产77%的国内市场份额外,同时将业务拓展到电动汽车、风电、新材料、半导体器件等领域。[4]

(2)通用航空产业积淀“井喷”

株洲通用航空城已被列入国家和湖南省航空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省政府在《关于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湖南航空产业示范园,以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株洲航空产业园为依托建设株洲通用航空城,通用航空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在株洲建设。”

“航空城”现已吸纳航空及非航企业近20家,航空产业连续几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发动机+通用飞机/直升机整机+配套产业+衍生产业+通用航空运营”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未来可期。

株洲还是我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直升机传动系统、轻型燃气轮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部分关键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加拿大普惠、法国透博梅卡、北航小蜜蜂等,已相继加盟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中航动力零部件制造、山河科技、美国罗特威、南方宇航高精传动等大项目落户株洲。[5]

(3)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劲崛起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株洲高新区动力产业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发展迅猛。以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中车时代电动汽车和南方宇航三家公司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株洲已经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异军突起,花开正艳。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整车生产,已累计承担二十多项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产品先后服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会等,所产3000辆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在天津、长沙、株洲、湘潭、昆明、海口、南宁、石家庄等城市的大街上穿行,市场占有率超过30%。

2、中国动力谷聚集深度升级的能量

作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三谷多园”规划之一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2013年8月正式启动,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强力推进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升级。

(1)“产能”

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依托雄厚的原始创新优势和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以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为补充,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集群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动力产业体系,聚集了深度升级的“产能”。

(2)“智能”

中国动力谷启动式当天,清华大学中国动力谷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湖南方心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入驻。中科院院士谭铁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等6名院士获聘创新创业导师,为园区创新创业前沿领域提供顶尖指导,聚集了深度升级的“智能”。

(3)“动能”

其一, “政策动能”。

入驻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的企业和项目,可享受国家和省市区四级政策叠加系列支持:瞪羚企业可一次性获50万―200万元科技引导免息周转资金,领军人才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生活补助和1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国内外知名高校、部级科研院所联合企业设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经认定后5年内每年享受最高300万元的经费支持;具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科研团队,分别一次性享受最高500万元和最高1000万元的动力谷产业专项资金支持。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贷后补助等多种方式,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引进各类投资基金20亿元以上,力争10年内发起设立5支创业投资基金2亿元以上,10年内设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科技支行5家。[6]

其二,“平台动能”。

打造一批部级创新平台,到2022年,建成部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50家。

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中心,到2022年,园区集聚部级创新服务机构50家以上。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株洲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部级生产力促进示范中心,推动不少于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

推进产学研创新合作联盟,到2022年,建成5家以上部级产业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新增国家863计划20个,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20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00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

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引进10家左右知识产权、评估、信息检索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株洲高新区知识产权交易中

心。[7]

目前,研发中心、众创空间和新动力咖啡馆等一期工程已建成。其中,为“创客”打造的3000平方米新动力众创空间,可提供从创意、研发、孵化、创业、生产到总部办公的零门槛、一站式服务。

(三)两型示范掀起“低碳”潮

1、低碳建筑

实施立体绿化、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建筑应用、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等4大工程,实现绿色建筑规模化。目前,已建成110多万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建筑节能设计率达100%,执行率达98.5%,已建成圣马可商业广场、金域半岛3号楼等10个示范典型项目。

一是建设低碳示范建筑。重点抓好职业教育文化科技园、华强文化科技园、轨道交通城、市贸广场、国际商务广场等标志性低碳建筑示范项目。

二是探索建立低碳设计标准。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探索建立地方性建筑设计要求和标准,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技术,配套建设应用太阳能地能等设施,全市节能设计率达到100%。

三是应用低碳建材。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和利废建材技术的研发、使用力度,低碳建材应用率达到80%以上。

四是推行低碳施工。优化建筑施工流程,建立地方性低碳施工标准,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低碳节能专项备案管理,低碳施工率达到60%以上。

2、低碳交通

株洲市制订了《株洲建设全国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围绕低碳交通理念、低碳交通设施、低碳交通运输以及低碳交通科技,建成“全国低碳交通示范城市”。

(1)强势实行“公交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

将市区近700台公交车全部置换为混合动力或电动汽车,建成了全国首个公交电动化城市,全市公交车尾气污染物排放下降30%。据相关部门统计,所有车辆投放运营后,每年可节油近220万升,减少二氧化碳等各类有害物质排放14730吨。

(2)全面打造“四位一体”的低碳交通运输新体系

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优化升级工程,计划到2017年,新增约150个租赁站点以及1800余辆自行车,以期提升绿色低碳出行比率。同时,建立“城际轨道+中运量系统(包括BRT和有轨电车等形式)+常规公交”的立体智能化公交体系。

(3)继续推进出租车燃气化

加快油改汽工作,推动对现有出租车进行燃气化改造,株洲超七成出租车已“油改气”;加强供气设施建设,为加气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继续禁止柴油出租车在市区上牌运行,新增出租车全部使用节能环保车型,提高混合动力出租车的比重,直接采购天然气版的汽车,或者是双燃料汽车。

3、低碳消费

一是制订和落实相关政策,鼓励购买使用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推广节能灯,促进购买节能、低排放的产品,抑制高碳消费方式。对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鼓励和奖励。

二是积极开展资源节约行动,在低碳社区内推广太阳能应用,建立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系统,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等等;实行资源价格改革,制定实施用水用电耗能有差别、阶梯化的价格标准和管理制度。

三是引导居民不使用塑料袋等产品,尽量使用环保纸、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尽量把冰箱、空调的温度调到节能状态、尽量缩短淋浴时间、尽量自制果汁、拒绝碳酸饮料,尽量选择棉质衣物等。

(四)民生优先高奏“幸福”曲

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株洲实际,《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建设幸福株洲”目标,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建设“幸福株洲”五年行动纲要》,高奏“幸福”曲,市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1、总体小康日益逼近

国家统计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5大方面39个指标,株洲市22个指标已经达到100%。2014年,株洲市全面小康程度已达91.6%,名列全省第二。

2014年,株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160亿元,增长10.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个和1个百分点,人均GDP约为5.5万元,达到中上等收入水平。

2014年,株洲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338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66元,增长11.3%,都位居全省第二位。[8]

2、保障性住房和谐推进

(1)大规模建设

多年来,株洲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了100多个保障房项目点,集中连片、组团式建设,新增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6.25万套,总保障面积达292.12万平方米,保障户数近7万户,租户生活和谐有序,租金上缴率超过98%,成为湖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示范点。[9]

(2)高水准管理

一是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分配。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株洲市始终坚持“四级联审、两级公示”的原则。即,在准入上,坚持由社区、办事处、区政府、市房产局四级联审;在分配上,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察局、电视台全程参与摇号;在退出上,建立和完善了 “地、楼、房、户、人”信息系统,对相关家庭和个人全面跟踪年审。阳光操作,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

二是加强保障房的后续管理。株洲市创造性地推出了行政、物业、自助、爱心“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立了市住房保障处、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保障房小区管理站三个专门机构,负责城区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动态管理,以此强化保障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10]

3、创业和就业路通担轻

(1)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给市场更大自主空间

2014年以来,株洲市认真清理涉企收费项目,除保留的50项公开项目外,其他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在全省率先落实“三清单一目录”,权力清单事项精简率40%;精简行政许可项目,数量由过去的302项减少到目前的122项,减少近六成。

2014年底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注册登记制度不断简化,工商登记前置许可项目由原来的228项缩减为41项,注册资本也由原来的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创业门槛大大降低。

(2)减轻创业者负担,释放创客的创业激情

成立创业投资资金,给在株洲纳税的城区企业购买、租赁商业门店和写字楼的创业者进行补助;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自主转业士兵给予三年内最高每年9600元的税费减免;对于创办农、林、牧、渔业企业的农民,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11]

4、医疗改革吐故纳新

在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全国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估报告中,株洲排名第四。

(1)多元化社会办医

目前,株洲市在市331医院引进社会资本办医、恺德医院参与改制并引入社会资本合办、天元区人民医院整体租赁等方面取得一定经验,多元化社会办医格局初步形成。而推出多元化社会办医格局,就株洲市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也意味着,株洲市医疗项目向社会力量“敞开大门”。多元化办医,可优化卫生资源,补充公立医院的不足。

(2)取消“以药补医”

2014年1月,正式启动城区8家公立医院取消“以药补医”改革,全市22家公立医院率先在全省全域启动。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

(3)建立预约挂号服务和患者回访机制

全市23家公立医院全部推出24小时预约挂号服务,极大地方便和分流了就诊患者,尤其方便从外地赶来株洲就诊的患者。此外,全市还积极建立“患者回访中心”,通过人性化的健康回访,让患者享受更为贴心的就医服务。截至目前,城区8家公立医院均已建立院级患者回访中心,回访率均达100%。[12]

5、义务教育扩容提质

一方面,近几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9所,新增学位6670个;市、区两级财政共安排8790万元,用于城区初中学校的装备现代化、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城区28所公办初中全部建成了省合格学校,两年内完成了“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新三室”的建设;通过对城区直属高中实施“三提”、“三改”、“一化”工程,城区直属高中教育装备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合格率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毕业一次性合格率达96.01%,初中年辍学率0.2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7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7.40%,普通高中毕业率99.33%,教育发展水平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6、社会求助普惠升级

首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

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行城区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统筹、救助标准一体化;建立了市本级城乡低保配套资金年增长10%的长效机制,依据《株洲市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标工作实施方案》,城市五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月人均370元提高到400元。贯彻落实《湖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全市农村低保月保障对象11.6万人,月人均补差118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1.82万人,集中供养0.65万人,集中供养率35.7%;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达4800元,分散供养标准年人均达2600元。

其次,社会救助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立健全“五位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在资助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参保参合的同时,提供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现困难群众住院救助即时结算,住院救助比例提高到50%,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

建立96580(“就要我帮您”)养老家庭服务网络呼叫中心,构建覆盖城区、辐射乡镇的服务信息平台。

拓展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将新型服务向长株潭和其他市州福利机构延伸,严格按时按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了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继续巩固城市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工作水平,创建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的社会教育基地。

再次,社会救助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实。

为城镇低保户减免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费用;整合社保、房产、车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平台,启动低收入家庭收入信息比对工作,已为7000余户,2万余名困难群众进行了收入比对和资格认定;组织开展了市直机关社会救助帮扶“一帮一”活动,结对1.5万户,整合资金250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看病、住房、上学等实际困难。

7、文化公共服务优质高效

2015年8月,株洲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株洲市辖区内各县市区,深入推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建立群众文化服务团,广泛组织文化志愿活动;乡镇(街道),发挥综合文化站的枢纽作用,出台管理办法;村(社区),用好农家书屋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探索管理长效机制。

(2)进一步实施“四大”文化惠民工程

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逐步实现村村通、户户通、优质通;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明确在炎陵、茶陵试点;做好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城镇广场电影放映一点一年一百场;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促进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13]

(3)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新建神农大剧院和神农文化艺术中心,启动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改造和建设项目,升级扩容了6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60个农家书屋,形成了县市区有馆、乡镇有站、社区有室、村村有书屋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4)进一步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株洲市将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全城一张网络、一份地图、一键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14]

二、深度推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动力源泉

新常态下,深度推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必须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统筹“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和“三大动力”(改革、开放和创新)协同发力,坚持投资和消费并重、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并举、结构调整和两型示范并轨。

(一)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

1、投资仍是株洲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近几年来,株洲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投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增速有所放缓。见表1。

2、消费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2013年株洲市统计公报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0年的40.6%提升到42.5%;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15]

因此,在深度推进株洲经济社会升级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投资的基础性作用和消费的关键性作用。

(二)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双核引擎

深化体制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各种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因此,株洲经济社会深度升级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双核引擎。

1、经济增长全面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

株洲是老工业基地,其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国家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速度的短期变化,更要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更为长期的目标,这为株洲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带来许多机会。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和帮助中车株机、中车株所、北汽、南航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质发展烟花、陶瓷等传统产业。

二是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集群。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着手发展研发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生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6]

2、创新驱动发展依赖深化体制改革来实现

(1)简政――还权力给市场

把政府的职权简约化,坚持法不许可不可为的原则,以简单明了的权力清单、职责清单、负面清单界定政府的职权范围,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资源的配置权彻底交还给市场。

(2)放权――放自由给主体

推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承诺制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管理制度,降低创新创业市场准入门槛;整治基层执法、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直到市场环境明显得到净化。

(3)服务――加责任给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证联办、并联审批”制度,加强一次性免费上门服务和网上审批登记服务,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补好公共产品服务的“短板”。

(三)结构调整和两型示范双翼齐飞

进一步加快株洲转型升级发展,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结构调整和两型示范双翼齐飞。

1、结构调整既是升级发展的动力也是升级发展的任务

一方面,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要充分认识到株洲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优态”,应牢牢抓住“两型建设”发展契机,转方式、调结构、治污染、降能耗,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收入结构、区域结构不断转优。

另一方面,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宏观上,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第二产业的“单兵突击”向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观上,扶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微观上,全面贯通“个转企”、“小升规”的企业升级发展通道,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和高端化发展奠定基础。

2、两型示范既是升级发展的动力也是升级发展的成果

一方面,全面梳理株洲“两型”建设第二阶段的成果、经验和不足,精心谋划株洲“两型”建设第三阶段的工作重心和保障措施,完成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示范区的最后冲刺。

另一方面,系统建设交流和宣传平台,充分展现株洲在“两型”理念形成、“两型”产业发展、“两型”体制机制改革、“两型”示范创建、“两型”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深度推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工作重心

(一)创新驱动再突破:共建“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系统学和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关联度,它们在终极目标、发展机遇、实现途径和激励政策等方面的高度同向性。如下图。

因此,共建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必将推动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协同、互动和共赢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共同生命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建的关键推手,又是中国动力谷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建的重要目标。

一是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第一主体。科技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只能主要由作为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企业来承担。

二是政府全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是全社会切实营造科技创新宽松环境。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要宽容失败、允许失败,要鼓励爱国货、用国货。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转型,激发共建活力。

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经费市场化改革,利用市场化筛选项目,实行科技创新经费预算市场化,改变经费支付方式,加强经费监管力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二要推进省级“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取消行政级别、减少行政干预、转变行政管理、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目标、集聚创新动能。

三要改进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入力度,以“母基金”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将有效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瓶颈。

四要加大技术入股力度,属于职务技术成果入股的,可从该成果作价所得股份中提取约30%奖励给作出贡献的有关研究人员;将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的,应从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60%奖励给作出贡献的有关研究人员。

五要设立“株洲自主创新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10名优秀人才,奖励力度为10万,50%个人支配,50%作为创新基金。

3、健全共建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动力谷管理机构之间以及它们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二是建立重大决策协调推进制度,防止各管理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减少部门利益冲突。

三是宣传机制。成立共建的研究机构或宣传机构,理顺宣传渠道,加强与大型媒体的沟通,加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宣传力度,力争像“两型”社会试验区一样家喻户晓,减少工作中的阻力。

(二)改革开放再突破:全力推进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

1、目标方向共识

一是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把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提升为部级区域合作战略。二是加快推进醴陵-湘东共建区建设。三是加快启动攸县-茶陵-莲花次区域合作圈建设。

2、重点产业对接

株洲与萍乡市应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生化、先进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烟花鞭炮、旅游、陶瓷等产业的对接与合作,形成跨区域产业群。

一是实现旅游业的无缝对接。尽快开设萍乡市芦溪县武功山、上栗县杨岐山――攸县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茶陵县云阳国家森林公园、炎陵县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的联合生态旅游线路;开设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莲花一枝枪纪念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的联合红色旅游线路;开设萍乡赤山石洞口宣王傩神庙――株洲・神农城炎帝文化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云龙水上乐园联合文化旅游线路。

二是培育产业集团。鼓励株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服装纺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硬质合金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到萍乡开办生产基地,或兼并萍乡市相关中小企业,让它们贴牌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团。力争共建烟花鞭炮、陶瓷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技术中心,形成传统产业集团。

3、基础设施互通

加速株洲至醴陵城际铁路、醴陵至娄底高速公路、莲株公路改扩建工程等快速交通项目建设,力争渝长厦快速铁路经过株洲,打通试验区对外通道。

启动S333老关至铁河口、S205醴陵段项目建设,力争G106醴陵城区绕城线(王仙至龙源冲)、S330醴陵段纳入“十三五”国省干线公路,打造醴陵环城普通公路网。

启动渌水航道IV级提级渠化建设,提高渌水航道通行能力。

启动醴陵港区工程建设,配套建设疏港铁路和公路,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联运,形成试验区对外新通道。[17]

4、推进机制同建

一是建立经济带工作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淡化行政区划思维,突出区域经济思维,在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两省之间、各城市之间、有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

二是建立经济带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更多地遵循规模经济发展规律,依赖市场配置资源,需要通过“谈判”兼顾各方利益,最终协商决定。

三是建立多层次、网络型的经济带体。打破城市在准入标准、资质认证、管理规范方面的人为阻隔,促进人流、物资、资金流、信息流在经济带间的自由流动。[18]

(三)城市提质再突破:生态宜居更上一层楼

1、完善城市生态体系

继续实施拆违透绿、立体见绿、地面插绿、植树添绿,对城市桥梁、过街天桥、立交桥、岸坡、空坪隙地添绿造景,做到一路一景,且乡土树种不低于80%。

继续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做到绿化成荫、绿树成群、绿色成带、绿链成景。

建好龙泉公园、怡心公园,实施“三边”造林,在城镇周边、公路两边、河港岸边开辟新“绿线”。

推进荷塘大道、航空大道、神农大道、湘江风光带、湘江五桥、铜霞路、田心立交等城市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建设。

2、完善建筑节能应用体系

一要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开发、推广应用力度。二要加大节能材料推广力度,着力提高太阳能、地能一体化应用比重,全面推广使用中空玻璃窗、外墙及屋面保温隔热新技术与新材料。三要完善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激励机制,力争建成20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3、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

一是深入整治城效结合部、铁路进城沿线、农贸市场、小街小巷等薄弱部位环境卫生。

二是继续加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保障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100%。

三是加大“一江四港”治理力度,综合整治霞湾港、白石港、建宁港、枫溪港,全面完成建宁港整治景观工程。

4、完善长效管理体系

(1)树立“大城管”理念

继续落实《株洲市城市创建和城市管理综合监管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健全“市场化运作、数字化管理、层级化网络、专业化队伍”四大机制,逐步形成运行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2)加强法制化管理

2015年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正式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意味着全国所有的设区市都拥有地方立法权。根据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株洲可先行先试,制定一部地方性城市管理条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将城市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四)两型示范再突破: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示范区

根据《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的布署,到2020年,株洲发展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新型城市化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样板和典范。因此,应深度推进株洲升级发展的过程中,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切实完成第三阶段的任务和总体目标,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示范区。

1、完善配套改革的制度体系

一是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和价格形成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机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管预警机制;完善阶梯水、电、气价格制度,探索建立差别地价。

二是生态环保投入、补偿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碳排放权和林业碳汇交易试点。

三是环保监管、考核和问责制度。建立生态环保监管执法机制,推进环保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2、全面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清水塘搬迁改造为契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旅游、商贸流通等优势产业。

二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建设轨道交通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陶瓷城和中药现代化与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等“五城四基地”, 做大龙头企业,提高配套能力,提升产业聚集度。

3、统筹城乡“两型”社会建设

一方面,建立和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全过程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促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积极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打造高效绿色现代农业。

另一方面,继续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要求,以“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为目标,打造“美丽乡村” 示范片,深化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新农村建设。

4、建设“两型”文化

一是建立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两型素质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两型”课本,党校(行政学院)全面开设“两型”课程,强化“两型”教育。

二是提升创建水平,完善创建标准和规程,全面开展各个层次的“两型”集成创建。

三是完善功能完备、门类齐全的“两型”社会组织体系,壮大和不断完善“两型”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两型”志愿服务活动。

(五)扩大消费再突破:健全科学消费体系

一是转变消费模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向新型消费升级、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升级。

二是促进品牌消费。规划建设一批集商贸、文化、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品牌消费集聚区,集中发展工厂店、折扣店、体验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引进国际、国内品牌,引导品牌消费。

三是推行绿色消费。创建国家绿色示范市场,在商品准入、经营环境、管理应用等方面起到示范效应,引导绿色低碳经营和消费理念,倡导绿色低碳采购,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四是发展信用消费。变居民消费观念,努力提高信用消费意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消费信贷机制,积极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涉农消费信贷产品,统筹发展城乡两级信用消费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信用消费业务试点;引导保险机构开发信用消费业务保险产品,创新信用风险防控手段。[19]

(六)深化改革再突破:竭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株洲经济深度升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乃竭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之关键。因而,与之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税务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市场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都应快速深度推进。各项专项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太多,在此不详述,只提几个原则性建议。

1、以株洲实际情况为基础,有损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改,近期能切实可行的先改,影响深远的大改。

2、各专项体制改革都由中共株洲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或党委政府的综合部门组织实施,适度减少即得利益部门的参与度和干预度,优化利益再分配。

3、切记不可“大而空”,能量化的、细化的和该能量化的、细化的,必为之,增强操作性和公平性。

4、在株洲日报、株洲晚报、株洲各大网站,增大深化体制改革的公众参与力度、公示度和透明度。

5、整治场障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自由开放市场环境,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有不少的企业家和草根创业者反映株洲市的市场环境不优,甚至有一部分因此而撤离株洲。

[参考文献]

[1]黄林,李庆,张水玲. 株洲市城建下一站:低碳生态城[N].株洲日报,2015-05-08(5)。

[2]苏莉,龙建清. 擦亮城市金名片――写在株洲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际[N].湖南日报,2015-03-03(5)。

[3]周怀立,李文峰. 株洲市奋力打造发展升级版纪实[N].湖南日报,2013-12-06(2)。

[4][5]李立洪,张莉,周怀立. 株洲・实施“四大攻坚战”打造“发展升级版”(之一)[N].湖南日报,2014-07-14(14)。

[6][7]株洲高新区. 打造中国动力谷――解读《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EB/OL]. 株洲高新网,http:///,2013-09-09。

[8]罗欣. 看一看,株洲如何奔向全面小康[N].株洲日报,2015-03-24(4)。

[9]邢成敏,李支国. 湖南株洲市高标准建设保障房[N].中国改革报,2014-01-02(3)。

[10]周怀立,李文峰,李艳艳. 株洲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房建设和管理纪实 [N].湖南日报,2013-12-05(3)。

[11]任远.株洲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N].株洲日报,2015-07-06(7)。

[12]赵菲菲,廖喜张,刘源等. 株洲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N].株洲晚报,2014-08-18(6)。

[13]曾文溪.奋力打造发展升级版[EB/OL].株洲网,http://,2013-05-11。

[14]刘芳,祝樱英,陈林峰.株洲入选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N].株洲日报,2015-08-13(1)。

[15][16]丁润高,谭祖德.株洲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EB/OL]. 株洲市统计信息网,http:///,2014-09-10。

[17]黄进,郭力嘉.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路网发达 株洲加快交通项目建设[N].株洲日报,2015-07-18(1)。

[18]徐印州.论珠江―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5(8):89-96。

[19]潘春娟. 消费理念转变呈现三大方向 [N].三晋都市报,2015-05-15(3)。

上一篇:权力、制度、信任:当前中国廉政そㄉ栉侍獾囊恢... 下一篇:大亚湾:“石化城”镀上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