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两相宜

时间:2022-10-18 12:35:57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那色彩艳丽的插图便会立刻映入眼帘,尤其是给古诗精心选配的插图,更是意境清新、引人入胜。那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五彩缤纷的水彩画,以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天地。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体味古诗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能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让学生形象地记忆古诗。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的,几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撩拨起学生对于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情感。无论是《早发白帝城》的雄浑豪放,还是《小儿垂钓》的质朴清纯;无论是《登鹳雀楼》的深邃磅礴,还是《舟夜书所见》的清新典雅……每一首诗都会有一幅诗意的导游图,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插图来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时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心情愉快。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问题后,我满含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学生们都想去,有的还会问:“怎么去?”我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跟着诗人一起去采莲,好吗?”通过插图展示的实实在在的画面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运用插图,体味古诗意境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来初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让他们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体味古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文中所配的插图:画面上红日高照,苍山对峙,一挂瀑布飞流直下,诗人伫立岸边。整个画面以紫色为基调,强调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氛围。那红中带紫的山峰,白中带紫的瀑布,使整个画面中的人、山、水浑然一体,在晶莹却又凝重的紫色世界里展示出了一股超凡脱俗的力量,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由画入诗,更会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欣赏了这幅图画之后,再反复朗读、体味诗歌,就会抓住“瀑布”壮观的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挂在山壁上的瀑布好似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美景,学生一定会深受感染,而对诗中化动为静的“挂”字、极为生动的“飞”字,以及“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比喻也就心领神会了。而杜牧的《山行》的插图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那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木,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都辉映着晚秋枫叶的红色,连画中央的落日也被经霜的红叶染成了红色。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虽有些夸张,但作者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却尽在不言中。这时,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

三、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显得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含”的本义是包含,但理解至此,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古诗所配的插图,再想一想诗人看景的位置。这样,学生一下便明白了:诗人凭窗远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颇为壮观。如此,学生对“含”的认识就有了升华。

2.读懂句子

在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一诗时,学生对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很难理解。我适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读诗句,并稍加点拨诗人这时的位置,学生很快便理解了。原来,诗人把君山比作了青螺,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远远望去,这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就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通过这样适时地运用插图,教学的难点便化解了。

3.体会深意

学习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学生从字面上去体会石灰的高贵品质并不难,但这并非诗人的意指,诗人还有更深的含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学生也就不难体会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了。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教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四、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在诗歌教学中,插图不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诗歌内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直观手段。

比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出示插图,让学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是怎样的?这样以画讲诗,学生在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的同时,更进行了有效的想象说话训练。

再如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时的作品《绝句》,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回故里的喜悦心情。全诗一句一景,如一套四扇屏一样,连在一起则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色彩鲜明的画卷。教材中就根据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绘制了四个镜头的插图:翠柳藏鹂、碧天横鹭、雪岭起伏、船儿待发。在学习这首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了诗文的意思,然后安排了根据诗意改写古诗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诗意,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写出来。学生通过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再借助课文插图生动的画面,写话就容易多了。

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深化了理解,发展了想象,训练了表达,可谓一举三得。

五、运用插图,形象记忆古诗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和研究,小学生擅长直观、形象的东西,尤其是视觉影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将简洁难懂的古诗配上相符合的图画,如同把“语言文学翻译成生动的图像”,画诗一致,让人印象深刻,就能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把诗中的插图在头脑中重新再造:稀疏的篱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木花落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树头花落未成阴),一位扎着两只小辫,身着古装的儿童在追逐一只正飞向黄色油菜花的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然后,将图与诗句对号入座。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朗读、背诵诗歌了。

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古诗巧配的插图,大部分都反映的是诗歌的精华。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智慧之门,又像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如触其物,进而领悟到文字的内涵,体会到意境的高妙,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插图,有效运用插图。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方法让插图展现出它最优美的身影,使我们的古诗教学达到诗情、画意两相宜!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根植言语智慧沃土 绽放科学探究之花 下一篇:《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