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

时间:2022-10-18 12:10:00

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

【评议文章】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

【内容提要】与传统阅读课堂中的“单篇精读教学”课型不同,“群文阅读”在一节课堂中读多篇文章。这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这种阅读教学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单篇精读教学”是我国最为典型的阅读课型,即课堂教学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长期以来,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这种课型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阅读课型。面对这种情况,不少研究者也都指出:“‘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课程形态,更不是语文教育最普遍的课程形态。”①

那么阅读课还可以怎么上?蒋军晶的《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以下简称《蒋文》)无疑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

一、“群文阅读”的认识和实践基础

“群文阅读”的探索深受20世纪初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教育观点的启发,认为在学校里往往只发展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我们的“课文教学”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这不仅是教学操作的问题,也是由于单篇文章教学的自身局限引起的,群文阅读的尝试就是要努力去弥补这一不足――它是鼓励“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同时,这一探索也基于国外的一些阅读课堂教学实践,如日本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在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要读十几篇文章。

“群文阅读”的探索还源自研究者对日常教学的反思,《蒋文》指出:“2010年10月到11月期间,我反复给孩子们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可是我总是觉得不过瘾,总觉得留有遗憾:神话固有的神奇与隐秘,孩子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他们对神话的好奇感并非发自内心。我一时感觉挺失败的。”――相信不少教师都有这种同感:基于单篇文章精读教学的失落和遗憾。于是研究者“大刀阔斧地改变了上法――50分钟内,我让孩子们一共读了7篇创世神话。课上完了,有的字虽然还不会读,有的词也可能还不理解,情节也还不太熟悉。但是,我教得很兴奋,学生学得也愉快,在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课堂氛围里,孩子们有了许多惊人的“发现”。

二、“群文阅读”的关键:阅读文章的“结构化”组合

《蒋文》认为“群文阅读”对课堂结构没有太多苛求,它要求简化课堂环节,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这与单篇精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也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也不同。关键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的文章组合方式。

首先,结构化意味着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丰富。现行教材和“主题教学”中,组文的线索偏重人文,例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面向。例如把老舍文章放在一起,以“作者”为线索;把神话放在一起,是以“体裁”为线索;把友情类文章放在一起,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把“反复结构”的故事放在一起,是以“表达形式”为线索;把一组同一主张的文章放在一起,是以“观点”为线索……我们发现“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它考验着编选者的视野、眼光、智慧和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其次,结构化“群文”之间的逻辑性更强。在教材里,在许多读本中,经常能看到以“友情”为线索的阅读单元,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讲“友情”的。在群文阅读看来,这组文章没做到完全的“结构化”,因为这些文章关联性并不强,内部的逻辑性不明显。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结构化”呢?研究者编选的“友情诗”群文是《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了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的情意相通。也就是说,这5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而且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这样的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结构化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便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群文阅读的“结构化”就是要帮助身处“碎片化”时代中的孩子如何去学习、面对阅读的挑战。

第三,结构化能够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 “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的优势,教孩子们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例如,把一组不同角度介绍南极洲的文章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统整”了,通过“统整”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南极洲印象;把以“狼”为主要角色的寓言、童话、纪实动物故事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比较”了,通过比较了解不同体裁文章对狼的刻画;把一组《西游记》的读后感放在一起,学生自然学会了“连结”,在连结中思考故事对自己的启发;我们把一组新闻论战文章放在一起,学生自然学会“辨析”,在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信息社会中,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是多么重要,它让你成为信息的主人,而非奴隶。

第四,结构化的“群文”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有人要问了,难道单篇文章的教学中就没有“发现”吗?当然有,不过单篇阅读教学中,发现往往是借助教师的“讲”和“问”,由教师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诱导出来。这样的“发现”,现实的模拟性不够强。而群文阅读,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困惑,启动思考,最终导出发现。例如,在“愚公移山”群文阅读中,把两个版本的“愚公移山”放在了一起,一个是传统版《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它的寓意是做事要坚持不懈,坚持到底就会胜利。另一个版本是美国的绘本《明罗移山》,同样是讲一对老夫妻要移山,但解决方式却截然相反,他们是通过搬家移掉了挡在面前的高山。两种相反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又促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还发现“独特的排列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

三、“群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群文阅读”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不可小觑:

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大江大河,浩浩荡荡、两岸开阔、涛声千里,而目前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让很多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缺失:阅读教学需要的不是阅读视野,不是阅读力,而是让“课”像“课”的技术。这样的“技术主义者”对于读书的欲望不大、动力不足。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

意义二: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

如今的阅读时代,我们每天要面对海量信息,面对的多是“非连续性阅读”。“非连续性阅读”挑战着我们的阅读能力。最新的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尝试了让孩子在单位时间内阅读 2―3篇文章(有的文章很长)并作答。“群文阅读”是对现实阅读状况的回应和模拟。

意义三: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从“一篇”到“一群”的更大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单位时间内,教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就相对少了。“群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当然,“群文阅读”也不是没有任何短处,比如相对于“单篇精读教学”课型而言,在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的培养各方面可能要显得势弱一些。但是,也许正是对这种能力的“下移”才换来了学生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阅读课型的多元化将显得更为必要,因为不同的阅读能力确实需要不同的课型来集中力量培养。

――――――――

注释:

①吴忠豪:《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2期。

[作者通联:西南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露地专用番茄豫艺粉冠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下一篇:目标决定教学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