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与对策

时间:2022-10-17 11:54:36

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与对策

摘要: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针对劳务派遣做了专门的修改,修改的主要范围在经营许可、岗位性质、用工比例、同工同酬、法律责任等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在新劳务合同法实施以后,企业劳务派遣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

关键词:新劳动合同法 企业劳务派遣 用工风险 应对

劳务派遣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简化管理程序,降低成本,减少劳动争议,用工形式灵活,能够分担风险和责任,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规范用工行为。但是这种用人模式也存在自己的弊端,致使派遣劳工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一、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

1.“三性”岗位的界定。“三性”是指临时性、替代性和辅。在旧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劳务派遣一般是在临时性、辅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但是并未明确这“三性”所指的具体范围。而在新劳动合同法中,明确了对“三性”的定义:临时性岗位是指工作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某些员工因为个人或是企业原因,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工作,可以由其他劳动者代替的岗位。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如果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确定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能够及时跟进,相关的规定能够严格执行,那么劳务派遣需求量大的企业必定会缩减用工规模。

2.“同工同酬”原则的细化。在旧劳动合同法中未对“同工同酬”义务进行明确,使得其操作性很低。当前很多用工企业期望借助劳务派遣与正式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来降低用工成本,故而使用劳务派遣。在新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要按照同工同酬原则,保证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与本单位同类岗位正式员工一致。此条规定的出台,对保证劳务派遣用工的合法权益,规范用工企业的行为,促进劳务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这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用工单位想依靠此途径降低成本的期望,使得其违法成本以及风险加大。

3.劳务派遣违法的处理加重。在旧劳动合同法中,未对违法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在新劳动合同法中规定:若有企业违反法律对劳务派遣用工的相关规定,先由相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更改;若逾期不改,则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一下的标准进行处罚。虽然这条规定加大了对违法用工行为的处罚,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违法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行为。新法实施以后,要求企业必须要严格执行,否则可能会承担法律纠纷引起的各种连带责任。

二、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劳务派遣用工风险的应对之策

1.遴选资质优秀、合法的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公司是否合法、资质是否优秀将直接决定着劳务派遣人员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劳动纠纷,保证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必须要在遵守新劳动合同法的前提下,选择具有优秀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

2.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签订合法、全面的劳务手续。为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用工企业必须要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法的劳务派遣协议,以此保证劳务派遣用工的权益。除此之外,用工单位还必须要注意审查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劳务人员所签订的合同、社保、工资发放、加班费发放等文件,避免因为劳务派遣公司的违法行为,产生连带责任。

3.加强对劳务派遣的日常管理。对于劳务派遣的日常管理,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劳务派遣管理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劳务派遣用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防范。一方面,用工企业必须要加强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调,在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各自所承担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全过程的管理,切实维护好被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各种违法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净化劳务派遣用工的市场环境。

4.转变用工模式。梳理和界定企业岗位用工性质,并且转变用工模式,企业有几种选择:一是直接签合同,将劳务派遣中核心员工、关键员工直接签订聘用合同;二是维持劳务派遣,符合规定三性岗位继续使用劳务派遣员工;三是业务外包,如物业、保安、食堂都可以外包给专业公司,减少自己的直接用工。当然外包的问题是企业对外包控制减弱,且目前外包业务面临的外包市场不成熟的、缺少专业化高技能外包公司、没有合适的公司可以承揽外包业务。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劳务派遣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日趋严格,因此充分利用和解决好劳务派遣用工模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劳务派遣用工的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亚军.新《劳动合同法》关于对劳务派遣的修改及对企业在用工方面的要求[J].法制与社会,2013(19):66-67

[2]李广平.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员工敬业度实证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64-66

[3]吕枫.浅谈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下企业的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3(22):338-338,351

上一篇:“中间”员工的激励 下一篇: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面临的风险与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