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

时间:2022-10-17 11:32:27

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

提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是其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流动问题与其经济发展并肩而行。本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特征,以及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二元经济”理论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这两个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从使用要素角度看,传统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部门使用再生性的资本。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这种二元结构实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二,从市场完善程度看,现代部门市场化程度高,传统部门市场化程度低,还处在前工业化时期,部分经济还没有商业化。

第三,从工资决定因素看,现代部门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传统部门由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决定,而不是由他们的边际产出决定。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前者以工业为代表,后者以农业为代表,这种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共性,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所谓经济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部门的扩张,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达到消除经济中工农业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失衡的目的。因此,这两个部门间的劳动力转移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费景翰和拉尼斯等人认为,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农村存在显性剩余劳动力,且其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阶段,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介于零和不变制度工资之间,存在隐性失业人口;第三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工农业发展实现平衡,劳动力转移进入商业化时期。

上述模型表明,二元经济结构的直接根源是传统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其转化的关键在于不断促进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且这种转移暗含着几个前提:一是转移是顺畅的,不存在人为障碍尤其是体制上的障碍;二是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应不断提高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三是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提高,最终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体相当。

二、基于我国现状的现实分析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根源:我国拥有世界上近1/4的人口,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量高达1,000万人,人口增长的80%发生在农村地区。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而我国发展现代工业的时间相对较短,非农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远低于实际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加快工业化,我国采取了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行政手段控制人口流动的弱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这种人口流动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效率跨越式的提高,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为在我国特有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下,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前提很难满足。

第一,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与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城乡歧视性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和迁徙自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壁垒。显性的有城市增容指标、增容费、就业行业限制等;隐性的有对受教育程度的刚性要求、社会保障的歧视、子女入学难、赡养老人难等。在户籍制度的监管下,城市的高门槛难以逾越,使得许多农民工难以在城市扎根,成为城乡之间候鸟式的“迁徙者”。

第二,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导致农村教育存量和增量不足,农民素质较低,从而阻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高达83%,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占72%。这样的素质不能满足二三产业的需求,即使转移了,也很难在城市扎根,回流率较高,不利于城镇化建设,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村经济落后,农业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工业。国家对农村“取之过多,予之过少”的政策造成农村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如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电网电讯等老化、落后、损毁无人修理,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严重,预警机制尚不完善,农业抗风险能力极差。从而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导致了农村的封闭落后。

三、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并对剩余劳动力流动进行指导。

第一,发展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主要手段。发展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劳动者素质,而且可以延长就业起始年龄,缓解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拉动其他需求,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相当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需要政府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二,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彻底改革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优化组合。

第三,在地域空间上,实行梯度转移。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为避开“刘易斯陷阱”,即劳动力一次性转移带来的城市失业加剧和经济发展缓慢,更加充分地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决策上,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梯度转移战略。所谓梯度转移,是指根据农业劳动生产力(农业向社会提供剩余产品的能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指导和宏观调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一定的产业梯度(有低级向高级)和区位梯度(农村―城市―城乡一体),有步骤、有重点地转移。

第四,城市部门在接纳剩余劳动力时,必须统筹兼顾,做好劳动就业规划。在目前状况下,城市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加剧了城市就业矛盾。政府机构对劳动力流动要因势利导,优先安排,做到措施得当,减少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部门必须随时关注劳动力流动的状况,以便及时制定可行的人口流动经济政策。

第五,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让农业部门自身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一方面可以靠工业吸收,即“外向转移”;另一方面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来解决,即“内向转移”。“外向转移”实质上是单纯依靠发展工业,由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正如模型所分析的那样,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吸收了部分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农业部门自身资本积累的速度缓慢,政府如果不加大资本投入,往往会造成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或工业部门,而对此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上一篇:创意经济理论初探 下一篇:河北省辖市企业经济效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