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丽娟事件”看市场化背景下的报纸传媒话语策略

时间:2022-10-17 10:45:30

从“杨丽娟事件”看市场化背景下的报纸传媒话语策略

2007年3月,兰州女子杨丽娟的悲剧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刘德华的粉丝,她迷恋了这个香港偶像13年之久,而就在3月底,随着杨父的跳海身亡以及后续事件发展的跌宕起伏,的传媒无一例外地成了杨丽娟的“粉丝”。

在对本次娱乐事件的报道中,大陆媒体的报道无论从篇目还是篇幅上都超过了素以“商业化”著称的香港媒体。而与香港媒体相比,媒介环境、体制迥然相异且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内地媒体何以“后来居上”?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可以分析出内地媒体所采取的话语策略,并由此反思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某些问题。本文以2007年3月28日杨父自杀为起点,以此后20天内发行量世界前50位的7份内地日报以及香港地区销售量前3名的3份日报①关于“杨丽娟事件”的222篇新闻报道为文本,通过解读两岸报纸传媒的不同表现,分析内地传媒在本次事件中的话语策略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

基本情况

主题特点分析

从2007年3月28日至4月16日,内地7家报纸共有162篇关于杨丽娟的报道,香港3家报纸有60篇报道。从内容上看,新闻报道主要可归纳为4个主题――

动态新闻报道:集中报道杨父去世后,围绕杨丽娟追星以及处理丧事的跟踪报道。力图展现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当事人各方的态度观点。如《女粉丝苦追13年终见刘德华,老父跳海自杀》等。

新闻事件评论:社会各界就“杨丽娟事件”发表各自观点,内容集中在对本次事件的反思讨论和对杨丽娟的批评性报道。如《反思追星悲剧应当举一反三》、《恶意策划是社会之痛》。

涉及性报道:此类报道并非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围绕杨丽娟或者本次事件做文章,有炒作的嫌疑。如《北京帅哥公开向杨丽娟求婚》、《“杨丽娟追星”要拍故事片》。

人物深入报道:挖掘杨丽娟及其家庭背后的故事,还原新闻人物的生活。此类报道如《记者兰州寻访杨丽娟家庭往事》。

四类主题在两岸媒体的报道比例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媒体在与香港媒体的对比中展现了其在本次事件报道中的两个特点。首先,从篇幅上看,内地媒体比香港媒体更热衷于对本次事件的报道。在篇幅字数上,《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太阳报》3家报纸的总和不及《扬子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的任何一家。从篇目上看,内地的这3家报纸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其次,四类报道主题内地与香港的媒体各有侧重。内地新闻报道侧重于动态新闻报道和对本次事件的反思,两类报道各占39%和38%。香港媒体侧重进行动态新闻的报道,实行狗仔队式的“有闻必报”方针,此类报道占所有新闻报道的79%,评论很少。

内地媒体在本次事件报道中表现的话语策略

避重就轻之选:“杨丽娟事件”对硬新闻的冲击

在对这个本该属于娱乐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内地的某些媒体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远远超过了我们熟知的香港八卦媒体。内地媒体比香港媒体更“娱乐”吗?从表面上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内地媒体当然不会像《太阳报》那样两次把本次事件的报道放在头版的位置,但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内地虽然没有进行头版头条式的大肆报道,但通常的做法都是放在其他重要的新闻版面并配发评论文章,这些报道从数量和篇幅上比香港媒体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广州日报》对于本次事件新闻报道有36篇,其中有14篇刊登在A版“要闻版”中,总计4.4万多字的新闻篇幅比香港《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和《太阳报》总和还要多。而“杨丽娟事件”这样无关国计民生的新闻放在如此重要的版面是否合适,还是媒体有其他的考虑却有待考量。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同一时间段的其他重要新闻,如北京地铁塌方、首批外资银行开门营业、物权法相关报道、清明节相关报道等,并没有得到如此大规模的集中报道。

媒体给予了“杨丽娟事件”特别关照的同时,无疑在客观上将本次事件的效应扩大化、放大化了,使人们对于媒体集中报道的背后的真正用意产生了怀疑。

言行不一之下:于反思作态中渐行渐远

在所有的内地报纸的评论中,反思的主题占多数。但我们注意到,反思问题的同时,各类其他炒作报道也继续出现,并未因媒体反思而有所减少。

某报刊发题为《恶意策划是社会之痛》③来反思部分媒体在本次事件中存在的炒作行为,而4天之后却继续发表题为《上海男子送“央视一套”域名给杨丽娟》④的新闻。又比如3月31日某报在A2重要版面刊发社论《媒体是否只是注意力经济中无意识的一环》⑤来反思批评媒体在“杨丽娟事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篇文章丝毫不影响其在随后的时间里继续发表了30篇关于杨丽娟的新闻。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样的反思与批评报道的作用是有感而发还是形式主义。

在对“杨丽娟事件”主要新闻事实的报道上,内地媒体与香港媒体并无太大区别。从上表可以看出,内地媒体的新闻与评论两项都接近于40%,而香港媒体评论很少,新闻比例占到79%。而在所有内地媒体的评论反思主要从社会、媒体、杨丽娟家庭3个方面来分析本次事件的原因以及教训,众多评论内容无本质区别。表面上看,这是大陆媒介专业主义理念的表现,新闻与言论分开,给受众展现了各方观点与评论。但我们不禁要问:本次事件是否值得媒体花如此之多的评论加以讨论?还是这些评论的出现仅仅只是在大众面前摆出的一副专业主义架势,重点在于从表面上与那些香港媒体有闻必报相区别;或者这些评论只是一种变相的炒作行为?

轻重取舍之间:受众“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的矛盾

在本次事件中,部分传媒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把杨丽娟以及她的家庭暴露在公众的面前,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将杨丽娟建构成一个“病态粉丝”的形象。

在众多媒体报道中,部分媒体选择了前往杨丽娟的家乡挖掘新闻线索。因此在人物深入报道方面,内地媒体的比例有8%,但香港媒体却没有此类报道。由此,杨家的各种历史与家事都被媒体暴露在公众面前。笔者曾经看到两篇新闻报道,第一篇表现的一个细节是:“当杨丽娟母女来到兰州市公安局办理赴港通行证时,不少围观市民认出了这对母女。”⑥在媒体集中报道之下,杨氏母女已经为公众熟知;第二篇《她有手有脚凭啥申请》⑦的报道中,受访者普遍觉得杨女的行为“丢了兰州人的脸”,并认为她无权享受“低保”,应该自食其力参加工作。但我们试想,知名度如此之高、“丢了兰州人的脸”的杨丽娟如何能像普通人一样找到一份平凡的工作。当媒体将这对母女暴露在全国公众的面前之后,又迅速把她们推回到现实生活中,是否想过她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何去何从?

内地媒体62篇评论中,有15篇批评杨丽娟并怀疑她有精神类或者心理疾病,所有被采访的精神病医生或心理医生都一致认为杨丽娟有心理疾病,媒体所配照片多突显杨恍惚甚至痴呆的神情,给读者的印象是:杨丽娟就是个有问题的人,她的家庭是个有问题的家庭。但在专业人士通过专业程序对其确诊之前,这些都只是一种推测。而媒体众口铄金式的推测实际上已经将其建构成一个“病态粉丝”的形象。另一方面,杨丽娟如果像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有心理方面的疾病,那么她的行为在医学上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一个“病人”的行为又如何值得众多的传媒用如此大的力气来报道和评论?

梁文道在2007年4月15日的《南方都市报》(C16)上发表了《其实内地媒体也很烂》这样一篇文章。他在其中分析了“杨丽娟事件”的“传媒逻辑”:

遇到不正常的人物与事件,传媒总要细致地刻画它的不正常,也总要分析那不正常的原因,把一件怪异的事情变成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故事。到了最后,为了顾及社会的影响,传媒又要担当社会的灯塔,警告大家千万别滑向异常的深渊。如此一来,我们就又搞定了一桩热点事件,大功告成。……传媒一方面伪装成中立正派的观察者,不时还要提醒和导引读者;另一方面却唯利是图,不顾一切地牵着杨丽娟的手,教她继续扮好那疯狂粉丝的角色。

对媒体话语策略的思考

在香港,民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自杨父去世后迅速回落。在香港某报社就职的覃先生这样分析:“杨丽娟父女的行为已经失去了理智,有点走火入魔。所以,他们并不能够博得太多人的同情。”⑧相反,不少港民对此冷眼观之,普遍认为这对“非常态”的母女应该返回内地过自己的生活。或许,这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什么杨父死后香港媒体对于杨丽娟事件的关注程度与内地媒体存在差异。如果说香港媒体的冷静是因为香港民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迅速回落,那么内地媒体如此关注此事是否是出于受众的考虑,还是部分媒体炒作的结果?根据金羊网的投票显示,在对于“杨丽娟事件”主要责任的归属上,有28%的网友选择了是“部分媒体”;另有40%选择的是“杨丽娟”。⑨另一项网上问卷调查显示,“你如何看待女粉丝父亲之死”的回答中,近30%的网友认为“媒体当初不该助长杨丽娟疯狂追星”。⑩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媒体开始被推向市场化竞争,经济利益、党性原则、专业主义三方开始呈现出一种博弈的关系。这次事件表现了部分媒体在市场化条件下的话语策略,并由此反映出一些问题:内地媒体的表现不能简单地说是娱乐化的结果,同时也很难说是客观负责任的专业主义媒体。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当下的市场化语境中,媒介究竟要如何生产新闻?到底要给受众传递什么样的新闻?

注释:

①陈中原:《2006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新闻记者》,2006(6)。黄镜棠:《我看香港同业办报》,《传媒观察》,2003(2)。

②本文中表格数据来源:慧科数据库。

③李军:《恶意策划是社会之痛》,《扬子晚报》,2007-04-05(综合新闻)。

④刘歆:《上海男子送“央视一套”域名给杨丽娟》,《扬子晚报》,2007-04-09(综合新闻)。

⑤阿多拉:《媒体是否只是注意力经济中无意识的一环》,《南方都市报》,2007-03-30(A2,社论,批评与回应)。

⑥易乐:《刘德华呼吁歌迷别学杨丽娟杨氏母女拿到赴港通行证》,《楚天都市报》,2007-04-03(娱乐/21)。

⑦邱敏、杜安娜:《她有手有脚凭啥申请》,《广州日报》,2007-04-01(A3要闻)。

⑧张漪:《港民普遍不同情杨氏一家》,《扬子晚报》,2007-03-30(综合新闻)。

⑨http://www.ycwb.com/special/node_4409.htm数据统计时间2007-04-22。

⑩王虹:《放弃也是因为爱:写在停止报道“杨丽娟事件”之际》,http://www.cnhubei.com/200703/cal316257.htm。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施宇

上一篇:做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下一篇:新闻类周刊、周报之文化报道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