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模式:演绎“百亿”传奇

时间:2022-10-17 10:41:17

温江模式:演绎“百亿”传奇

写在篇首

工业强省,工业园区要打主力。从目前来看,全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194个,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各类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01.5亿元,增长14.9%,产业集中度达到38.2%。由此可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根据《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确定的工业园区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工业园区增加值要超过27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准确把握当前我省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重大机遇,不断强化发展的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路子是大家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有所作为的”。省委常委王少雄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寄予厚望。为此,本栏目将从本期推出一组系列报道,选取特色园区,深度展示工业园区发展的进程,以期典型引路。

2007年7月24日,全省工业园区工作座谈会在温江召开,温江成都海峡两岸科技开发园创新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发展模式受到省委常委王少雄的肯定。园区是1998年经国台办、科技部正式批准,在原来成都台商投资区基础上建成的部级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是全省和成都市重要的现代轻工业基地和台商投资聚集区。去年园区产值达到103亿元,今年可望超过150亿元,这就意味着园区提前3年完成了建设“百亿工业园区”的目标。8月1日,记者再次来到园区实地采访,打开了关于“温江模式”的一个个问号。

钱从哪里来?

镜头一:3月份,开发银行贷款5个亿用于园区杨柳河一带2000多亩土地的拆迁整治和城市建设。

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长期以来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看“温江模式”如何破解难题?

“简单地说,就是用规划锁定资源(土地),用资源换得资产。因为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之后,园区就要为企业解决社会化服务的配套需求。于是我们建立了‘一区五园’的发展模式,启动了总部经济区、中心商务区、主导产业区、配套产业区、教育科研区建设,用中央商务区和配套产业区的土地的预期收益作为质押,这部分资源采取金融授信,多家银行就主动找上门来了。”在园区管委会,项目督建部常务副部长李献生告诉记者。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园区改变传统的单一开发型发展模式,向开发经营型转变。按照市场化原则,把经营城市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把政府资源与民间资本、银行资金有效对接,“以三(第三产业)补二(第二产业)”,加快推进了园区建设。“这样就把资源活化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园区和企业的效益。”

园区还成功移植了政府投、融资模式,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成都海科投资有限公司。以海科为投、融资平台,园区先后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8.6亿元,通过BOT、BT、合资、合作开发等模式向民间和市场融资5.1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承载力强、配套完善的现代工业园区正在温江崛起。

项目怎么选?

镜头二:4月6日,“康师傅”西部最大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户园区。顶新国际将为此投资1.5亿美元,打造西部最大的综合性生产基地。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50亿元以上。

随着园区的逐渐成熟和土地短缺压力加大,园区对招商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只有紧紧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发展要求,严格按照‘一高三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投资密度强、市场需求强)标准,引进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龙头项目,才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温江区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刚对记者再三强调项目选择的原则。

为此,园区制定了招商选资的“四个不,四个进”,即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不引进,高耗能、有污染的项目不引进,投资强度低(不能形成产业聚集)没有实力的项目不引进,西部没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不优先、不引进;生产型项目进主导产业区,以研发和管理为主的科技型企业进总部经济区,与企业配套的商务项目进商务区,暂不决定投资但有意占领西部市场的项目进预留发展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路红星坦言:“前两年,数十家皮鞋、家具生产厂家因看好园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发展环境,主动要求来园区投资,我们却严格按照成都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和自身产业规划,婉言谢绝了他们,并热心介绍他们前往符合产业规划的兄弟区(市、县)考察投资。”通过严格实施上述政策,确保了项目“进有门槛,退有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招商选资水平。“成都有20个工业园区,我经常建议来洽谈的公司、企业可以多看看,比较一下,再作决策。”李献生的言语中透出一份自信。这份自信源于管理团队正确的决策。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园区先后引进了统一企业、康师傅集团、青岛啤酒、中粮集团、娃哈哈食品、韩国现代集团、日本森田公司、美国国际纸业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截至目前,科技园共引进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项目近500个(包括世界500强企业4家、亚洲同行业最大企业8家、国内知名企业20家、投资上亿元企业82家),协议引资36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8亿元,利用外资5.24亿美元。园区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外、港台和沿海发达省(市)投资的重要基地。

项目建设为何这样快?

镜头三:2007年4月9日,成都千木切削刀具有限公司数控刀具项目公司在园区注册设立;6月初,公司开始投入生产。

只有确保签约项目尽快建设、尽快投产,才能真正实现园区的发展。因此,项目建设“提速”是个关键。

“当时我来考察时,一看到7000平方米现成的厂房,就乐了,因为这为我们企业节约了整整半年建设厂房的时间。从注册到生产,我们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过去想都不敢想,但在这里就能实现,这充分显示了园区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千木董事长王虹因此离开了发展10年的其他工业区,而选择入户园区。

事实上,千木项目的建设进度是园区发展速度的一个缩影。几乎每一个入园企业都获得了超常规发展:成都金星啤酒有限公司从签约到动工只用了15天,成都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从签约到动工也只用了20天,并分别在4个月和6个月内就形成了生产能力。“在项目建设上,我们是由被动等待向主动激励转变。”成都海科公司总经理秦仕魁揭开建设速度谜底。“对这类真投实建、潜力巨大的项目,园区不仅优惠供给土地,还实行弹性地价,给予规费减免。今年我们还独创了高管住房配套政策,即企业每投资2000万元,可在园区按成本价购置100平方米高管住宅。政策的实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促进项目建设。”

在项目运作上,园区打破行政职能划分和条块分割,专门成立了项目督建部、能源保障部、融资担保部、中介市场管理部,从项目签约到竣工期实行一条龙服务。“按照节约、高效、现代、和谐发展的宗旨,企业进入园区,就意味着地位上升,因为企业的事情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个意识,管委会各部门不仅杜绝了脸难看、事难办、收费高等问题,优化了投资环境,而且有效地将企业从‘无头苍蝇’式的烦心奔波中解放出来,从而全身心地搞好自身建设,加快了项目建设速度。”温江区副区长、管委会副主任王斌分析说。

优质服务催生快速发展。在统一企业、维奥制药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近年来,园区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5%以上的增幅,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年均60%以上的增幅。2007年1―6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同比增长50.12%。

明年1月,千木研发大楼将建成投用,公司将达到年产能8000万元数控刀具的水平。“43亩的土地产生的效益是每年8000万元,我们园区就这样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李献生很自豪。

8月份,李刚还要带队亲征,前去外省招商,因为他的团队已将4年后园区的生产总值定为500亿元。

而在王虹的眼中,未来不那么“刚性”,而是带有女性特有的诗意:“我们新建的研发大楼有楼顶花园。我期望在工作之余,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能透过落地玻璃窗,看到窗外是一片绿色,满园的风景。”

专家点评:走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四川省经委副主任,四川大学、西南财大客座教授宋伍生: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园区经济和集群经济已经成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东部沿海省(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重要理念,就是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化、集群化,通过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我省部分新兴工业城市快速崛起,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园区(集群)经济。因此,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都市温江区通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表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必须将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同时在加快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路子。

上一篇:彭卫红:一根一茎总关情 下一篇:风华流韵舞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