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女孩

时间:2022-10-17 10:24:50

“完美”的女孩

某个周一一大早,我就接到了一个电话:

“老师,我是××妈妈,××怎么也不肯上幼儿园,一直大哭大闹,我没办法了,只好给您打电话了!”

“××妈妈,你别急,发生了什么事?”

“××说今天有笛子课,要学吹笛子的,可是她不会,所以她不想去。”

“是这样啊,我们孩子刚刚开始学笛子,对孩子来说一下子是有些难度的,不过笛子老师很耐心地教,孩子们也挺愿意学的呀,上次上课时,××也学得很认真的呀!”

“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两天总为了一些事和我闹,一会儿说不肯穿衣服,一会儿说不想上幼儿园,几乎天天晚上和我闹,我实在没办法了,才打给您的。”

“这样吧,××妈妈,请你告诉××,今天是星期一,正好是他们第一组值日生,所以她不来的话,就做不到值日生了。至于吹笛子的事情,老师会帮她解决的。”

通话结束了,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孩子,是大人眼中的“好宝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激表现呢?

我不由得回想孩子最近的表现,我发现其实××的确有些“反常”。这几天早上来园时眼睛总是红红的,问她怎么啦,她总说没什么,或者是早上妈妈来不及,自己动作慢所以被批评了。体煅时,××有时玩得很开心时,突然想到自己的书包,会不安地跑来要求去看看自己的小书包有没有放错(早上体煅时,来得较晚的孩子书包都放在大厅各班指定的位置的)……

在回想了××种种表现以及和妈妈的通话内容后,我慢慢理出了一些头绪:

××是个要强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要求很高,她希望自己每件事都能做得很好,学本领能学得很好,是个要求“完美”的孩子。可是实际生活中总会让她有些不满意的表现,如学吹笛子,××很想学得好,可是刚开始接触笛子是有难度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这让×ד完美”的要求不能很好地达成,因此,就成了她的“包袱”。又比如放书包这件事,有几次班中孩子的书包放错了,被生活老师拿到了隔壁班去了,虽然后来其他班的孩子送回来了,但总会给孩子一些影响。所以××会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会让大家认为“是个粗心的孩子”……我想正是因为××的这种对自我的高要求,使孩子在无法面对这些问题时,出现了过激的表现。

八点的时候,××终于来到了教室,眼睛红红的。我热情地和她打招呼,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的样子。××见我只字不提,马上对我说:“老师,妈妈说吹笛子的事情你会帮我解决的。”“老师知道了,老师答应你的事情一定会做到的,你相信我吗?”××点点头。我没有马上和××说,我想我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

孩子们游戏时间时,我见到××和同伴们一起玩乐高的积木,玩得很开心,我想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了。我把××轻轻地叫到卧室里,“××,玩乐高积木开心吗?”“开心!”她笑着说。“玩玩具是很开心的事情,其实吹笛子也是一样的呀!”一听我提“笛子”两字,××的脸有些紧张了。我接着说:“笛子是很难学的,老师也是花了很久才学会的。小朋友的手小,要按住每一个孔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的。所以老师觉得,吹笛子不会也没关系,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呀!”我停了下来,等待××的反应。××想了一下说:“老师,如果我一直学不会呢?那上笛子课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就把笛子当成玩具一样,和它做做游戏,如果累了不想玩了,你可以把笛子放下来的。”“真的吗?”××有点动心了。“嗯,当然,待会儿老师会一直坐在你身边,陪你一起和笛子做游戏的。”听我这么说,××的表情柔和了多了。

下午吹笛子的时候,我事先和笛子老师进行了沟通,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我们很快达成了一致。上课时,××一开始还是有些紧张,她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有点不想和它玩!”“好,那就让笛子先休息一下,我们看看其他小朋友学好吗?”她点点头。她发现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笛子老师的批评,老师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她的表情大为缓和。过了一会儿,“××,我们也来试试吧。”我说着,开始把笛子拿起来,她并没有拒绝,于是在我的帮助下,××很快把指法按好了。这时候,笛子老师马上发现了××的动作,请××上前示范,并给予××高度的肯定。××是带着笑容走回座位的,“哇,××很厉害噢,笛子老师说这是最难的一个音了,××一下子就学会了,了不起!”我真心地说着,并举起了大拇指。接下来的时间,××手中的笛子再也没有放下来过。

那天晚上××的妈妈又一次打电话给我,不难感受到喜悦的情绪处处洋溢。我也告诉她妈妈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于××这样要求事事“完美”的孩子,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件事即使没做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引导孩子在遇到“不完美”的事情时,可以寻求成人的帮助,一起商量解决。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即使是大人也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只要我们努力了就可以了。遇到事情时哭闹是不能解决的,只有想办法,通过自己、通过同伴、通过大人一起来商量解决才是最好的办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配合,现在的××每天笑容满面地上幼儿园,在笛子课上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看到孩子的转变,我真为她高兴,要求“完美”的孩子是认真的,能正确看待“不完美”的孩子是幸福的,希望开心、幸福能永远陪伴在××的身边!

(作者单位 上海市闵行区鹤庆幼儿园)

上一篇:如何将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