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 韵味悠长

时间:2022-10-17 10:02:23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探讨了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深长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诗经 赋 比 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它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诗经》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

“赋”,“赋”的本义是贡赋,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赋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相识、定情、结婚、劳苦、受欺、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则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再如《周南]q》:“采采]q,薄言采之。采采]q,薄言有之。采采]q,薄言掇之。采采]q,薄言捋之。采采]q,薄言K之。采采]q,薄言p之。”这是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合唱的歌,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首章写开始采;第二章写采的方式;第三章写满载而归。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清代方玉润说得好:“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赋是《诗经》中常用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用这种手法描绘客观事物可以更为具体细致,用这种手法抒情,则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倏忽变化的情感和浮想联翩的思绪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比的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喻的标志。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硕人》连续用“|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诗经》中还有的通篇用比,即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比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是兴起。或曰:启发、发端。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谓“他物”,就是诗人所见的客观事物。在古诗文中经常举出花、草、木、鸟、兽等作为“物”,以“引起”(触物)联想。“所咏之辞”,指诗人心中潜存的本身或思想感情,即诗人的主观世界。“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它的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该诗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诗经》中有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是《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了一代之盛的文体―――赋,彪炳一代。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祝敏彻.诗经译注[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3]魏秀艳.谈诗经中的赋比兴[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

[4]吴惠娟.诗骚辉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现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概述 下一篇:当前核电投资建设和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