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理论系统研究

时间:2022-10-17 08:48:53

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理论系统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贵州民族地区县城经济由喀斯特式贫穷和山区资源环境等基本元素形成的经济特征,其产业定位理论客观存在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的框架体系。本文试图利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特殊的经济特征,对欠发达地区民族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欠发达;县域经济;产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046―06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县域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板块或区域经济单元,是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具体说县域经济是在行政县地域范围中,对内以县城为中心、以村镇为轴点、以农村为落点独立发挥综合经济功能的宏观经济单元;对外是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具有灵敏反映的微观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这种独特作用,在改革开放后受到关注和研究,县级行政区域潜在的经济功能作用开始得到发挥。“县域经济”这一经济学概念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被写进党的文献,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提高农民收入中起着关键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在于根据县域自身的综合优势或独特优势,遵循一定的经济理论合理定位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以加快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由于历史、经济、资源、人文、区位和市场等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失衡,不仅仅是发达县域经济和欠发达县域经济存有差异,欠发达地区的各个县域经济发展也极不一样。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就存在着比其他欠发达县域更为突出的贫困和环境问题。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就存在特殊性。以此为研究目的,本文试图利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结合贵州民族县域的经济特征,从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的角度对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理论进行探讨和实证分析。

一、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特征分析

贵州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关经济发展的文献中,欠发达包含有比较的意思,即有些是比较发达的,有些是比较不发达的,而且隐含着有潜在的,目前尚未开发的能力。所谓欠发达地区,根据陆立军教授的观点,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受到严重破坏,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

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相对一般欠发达地区而言更为落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毛南、蒙古、仫佬、羌、满族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1477.55万人,占贵州总人口的37.85%,是全国少数民族超过千万的三个省区之一。200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1.065%,人均GDP仅为全国的36.12%,而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人均GDP,又仅为全省的84.24%,一些民族县域如平塘县人均GDP仅仅只有全省的46.62%。贵州人口密度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8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59.67%,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比全国滞后10到18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70米左右,全省境内山峦起伏,地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景观独特,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山地区域。历史上,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在喀斯特地貌的山区地带,喀斯特式贫穷和山区型资源环境是形成县域经济特征的基本元素。据此,对民族县域经济特征进行分析,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人均可耕地少、传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规模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低,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成为相当一段时间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一产穷、二产小、三产弱”的状况,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平台过小;城镇化进展缓慢,二元经济明显,农民增收困难,贫困群体庞大;人力资源素质低,主要是农民文化素质低;离中心城市较远,受幅射影响弱;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观念薄弱;还有就是地面资源优势趋同等。山区民族县域经济也显现有相对的优势特征。首先是后发优势强,随着交通、信息、市场等要素条件的改善,县域内潜在的特色优势逐渐显现,合理利用比较多样、丰富的资源和抓住相对广阔的市场,县域经济就可以上台阶;其次,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山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而使生态环境尚未被破坏、丰富的自然资源保存比较完好,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再有就是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绕过发达地区走过的弯路,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的理论框架

所谓县域经济产业定位是指在县域内合理确定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经济史表明,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总会有某些产业的份额迅速增大,并有较高的生产率、较快的增长速度,以致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必须有相应的经济理论指导,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这些理论要解决诸如主导产业的定位产业、主导产业的定位方向、主导产业的定位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等问题,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就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体系。由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特征和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决定,形成的一个相对统一的欠发达山区民族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的理论框架概括为:以产业定位为内核,结合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特征,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井理论说明了支柱产业的优化选择;产业结构理论说明了三次产业从“一、二、三”向“三、二、一”转移的非农化的发展方向;产业集群理论说明了产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市场和规制经济理论说明了产业的运作方式。其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1.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比较利益法则,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根据比较利益法则,假定在两地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中,即使一个地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地区的效率都低(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绝对劣势),仍然存在互利贸易的基础。这第一个地区应当专业化生产和售出绝对劣势比较小的商品(这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比较大的商品(这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这一理论从系统上看可以视为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的基础理伦。它要解决的是县域经济产业这个子系统在一个大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如 何定位的问题。依据该理论,每一子系统只有找到自己的资源特色并发挥出这种比较优势,才能在大系统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许多实证显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经济环境下,存在着比较优势陷井。从欠发达山区县域看,最容易跌入的陷井有三种:一是急于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而破坏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对市场的短视,对优势产业错误定位;三是历任县域主官出于对优势产业的偏好和政绩需要,优势产业定位是一任一定。由此,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陷井存在选择上博弈,其结果对产业定位至关重要。

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在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转移上,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的假设看,发展中国家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人口众多的、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特征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经济是剩余劳动经济。第二个部门是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这个部门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也是接受农村剩余劳动的部门。这一模式说明,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会提高。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教授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于是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关系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深化了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的研究,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众多的研究表明三次产业互为因果,互为市场,彼此存在供求关系,呈“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趋势,转变的动因是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一般情况,城市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较高,农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较低,经济落后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困难,城市消费溢出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欠发达山区民族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次产业上就是“一产穷、二产小、三产弱”,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非农方向是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3.产业集群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切经济活动在什么地方进行和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进行均受一定规律的支配。从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外部经济理论和韦伯在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集聚经济理论的提出,到1990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空间经济学理论不断地在演进。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广大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经济学研究热点,原因是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存在外部效应、竞争效应、自组织效应、溢出效应等内生动力。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有别于西方建立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集群理论,立足于国情和各地的区域实际,形式多样,如浙江县域经济就是“特色产业集群经济”的区位型产业,即依靠地理条件确定产业定位并构建区域性的产业带或产业集群的方式存在。欠发达民族县域经济产业存在着规模小、效率低、投入少、竞争弱等问题,利用好产业经济学的这一前沿理论,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经验,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4.市场和规制经济理论。在众多的发展经济理论中都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由于“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定环境中更为严重地存在,国家(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起发动、组织、指导甚至控制的作用。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以及政府与市场结合型,政府主导型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选择。规制经济理论强调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规制行为要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和整体福利的增加。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封闭经济转为开放经济,因此,县域经济产业的市场定位超出了地区小市场和国内的单一市场,地区性的产业发展将更多地与国际和国内的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市场的需求种类和需求弹性选择主导产业并确定产业的定位。欠发达山区民族县域经济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都较低,市场功能存在缺陷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反过来,政府对产业的强力主导也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实行市场运作,要把避免“市场失灵”作为市场运作的基准原则。

三、贵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平塘县产业定位实证分析

平塘县是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815.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05%。辖9个镇,10个乡,241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0.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8.01万人,占总人口的59.91%。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主要矿产有煤、铁等十余种。近年来,摆脱贫困成了平塘县历届党委政府蝉精竭虑的首要大事,在几年来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加深对县情与国内外经济动态的把握和认识,平塘县对县域内支柱产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进行了合理定位。

1.在资源禀赋的比较选择上,三次对主导产业进行了优化。从“烤烟、畜牧、旅游”到“畜牧、旅游、烤烟”再到“旅游、畜牧、烤烟”的比较优化选择,这个选择的科学性在于:一是基于对平塘县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比较优势认识,规避了“穷种烤烟”等比较优势陷阱,找准了一条开拓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发展路子。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构成了平塘五大旅游绝品。①以掌布“救星石”世界地质奇观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②以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建设优选场地组成的中国最大的大窝凼漏斗群景区,它由岩溶漏斗、落水洞、天坑以及溶洞组成的,既是观赏和研究漏斗的最佳地,又是体验天文科学奥秘的最佳处,③以“玉水不夜天”山水实景剧场演出的卡蒲毛南族风情展示文化旅游,④以甲茶南国风光为主的度假休闲旅游,⑤以拉安峡谷生态为主的体验旅游;二是基于对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700多美元时期,“体验经济”和“休闲经济”呈快速成长势态的市场认识。统计显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体验和休闲需求,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踏入休闲经济发展的门槛。而城市人均GDP要数倍于欠发达地区从而产生消费溢出,成为体验和休闲产业的主要消费源;三是基于对该县地处中心城市省会贵阳的幅射圈内,容易吸引投资和城市的消费溢出的区位优势的认识,目前贵州旅游线路从产品空间分布已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的精品旅游线,平塘正处在向南沿伸至广西的绿色喀斯特和布依、水、瑶民族文化旅游线上,交通状况良好。正是这个定位使旅游产业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一举获得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国家地质公园、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自然遗产四张“名片”,完成了省内其它景点用二十年才走完的发展 历程,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结合县情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的三次产业发展战略。典型的农业经济是平塘县的根本县情,城镇化水平不到10%,2005年,平塘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45:23:32,人均GDP为2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近年来,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移的具体措施有:一是依托城镇发展三产。通过设立工业聚集区,扩大城镇规模,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力争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由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县域经济;二是实施非公经济活县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2477户,私营企业由2001年的17户增加到34户,非公经济纳税在县级财税收入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三是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2%,对GDP的贡献率为45.19%,拉动经济增长5.41%,是一、二、三产业中拉动力最强的;四是创造条件促进城乡就业。几年来农村劳务输出近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0.43万人次。平塘县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到“十一五”末,第一产业年均递增2.48%,第二产业年均递增15.1%,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5.48%,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目前的45:23:32调整为31.2:28.8:40,城镇化水平达到30%的产业结构的非农发展方向。

3.通过产业规模发展来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平塘县为解决产业发展中呈现的投入不足、规模小、效率低、竞争力弱等问题,在产业组织形式上采取了具有县情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首先在旅游产业组织上形成了“县旅游公司主导,相关企业、景区和农户共生”的旅游产业集群。在打造“世界地质奇观旅游县”为目标的旅游产业发展上,由政府主导制定《平塘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发展步骤,统筹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共生发展,共同提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强势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为促进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平塘县在旅游规划中把“乡村游”纳入集群内,政府对凡是自愿参加“农家接待”的农户给予支持,补助部分美化环境、修整院落、修缮旧房的资金和物资,并发放接待准入证、规定接待的质量和价格。如掌布村参与“乡村游”的农户有280多户,他们有的开起餐馆,有的办起旅店,有的专门养殖,有的一心种菜,有的从事工艺品制作,有的购车运客,形成了产业组织网络联系共生的群落,2005年接待旅客10.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的80%以上直接惠及千家万户。其次是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如平湖规划为旅游产品、民族特色产品和农产品的加工业为一体的轻工业园区;通州规划为以中草药业加工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克度规划为以建筑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等。这些园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电力资源,形成开发合理有序、规模效益明显、加工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产品种类多的优势产业集群。

4.县域经济发展既有政府经济规制更有市场支撑。平塘充分认识到平塘县域经济这匹“小马”拉不动农村经济这辆“大车”,因此市场运作思路十分清晰:一是加强与邻近省份、县市的联系,充分开拓旅游市场。通过区域旅游一体化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增强整体竞争能力,以此加快旅游市场化运作进程,使旅游发展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过渡,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坚持走招商引资的路子,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平塘。招商项目突出旅游、工业、农业产业化、重点吸引大型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5年在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下,全县招商引进资金15,058万元,同比增长91.3%,财政收入增长16.3%。三是放宽经济性规制,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拓宽经营城镇的思路。以经营土地为核心,房地产市场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方式,对公用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实行有偿转让,实现城镇发展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四是提高农村的市场观念。如新寨村种植业形成规模后,果贱伤农和欺骗客商的问题凸现出来,为解决好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新寨村广泛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宣传,引起更多客商的关注。该村2001年在全县成立第一个果蔬协会,把种植户组织起来,建立起“果农+协会+商家”的经营模式,现在常年与协会保持联系的客商有50多个,有效解决了销售难问题。产品远销贵阳和广西、重庆、广东等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西部旅游开发中生态思维范式的选择与应用 下一篇:论六盘水市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