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代际转移”效应加剧

时间:2022-10-17 06:23:11

贫富“代际转移”效应加剧

“贫富二代”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有新的价值体系,对金钱、人生、家庭、教育、朋友、两往都有了全新的定位

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持续向前发展,但不可否认,由于社会底层的人群相对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实现公正、合理的向“上”流动较为困难。在部分地区或部分人中,贫困将部分地发生“代际转移”,出现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由此也出现了在社会学意义上具有明显分界的两个阶层:“富二代”和“穷二代”。实则,贫富的背后是父辈的社会阶层、地位的分化。

“贫富二代”的形成

在社会学上,社会流动的一般规则有两个基本类型,即先赋性因素与后致性因素。先赋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实现地位流动的机会,被与生俱来的那些社会属性(如性别、出身及血统、种族等)所规定,其他阶级的成员即使有能力也没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而在当前,先赋性因素则主要是指家庭背景。后致性因素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构造,在这种规则下,个人获得其社会地位和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更多地取决于他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任何有能力的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该地位。反之,没有能力或不努力者,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到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去。同样,一项经典性的研究发现,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作为先赋性因素的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其职业地位,与作为后致性因素的个人受教育水平和他的早期经历等,都对个人的职业地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用现实的眼光看,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动与其经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作为抓住改革开放机遇造就的我国第一代富人,虽然钱袋子鼓了,但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属于特殊社会环境造就的富人。因此当他们发家致富后,总不惜重金在子女教育上投入,以求获得更大的“发达”。这样,他们的孩子从父辈手里接过“财富衣钵”,成为“富二代”后,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比父辈大大提高,有家庭背景和财富支撑。这使得“富二代”们天然在社会竞争力上要强于普通人,这是一个马太效应,即越有资源的人,越可以利用资源为自己、为孩子创造机会。财富的继承使得“富二代”在知识、技能方面远远领先于同辈,又客观上增加了他们的竞争力。无论是文化程度、眼界,还是其他方面,“富二代”都要比父辈优秀得多,他们的优势在于:再也不用“披星戴月”从最底层开始。当然他们站在父辈们的肩膀上,会有一种坐享其成的感觉,因此人生的理想与追求在一部分的“富二代”面前变得黯然无光,容易形成“不懂得宽容,不知勤勉与节约,过于自我、散漫和奢侈,缺乏同情怜悯之心,缺乏规则与道义尊崇”等特性。但是也并不能就此承认“富二代”完全不成器,他们中也不乏出类拔萃的优秀青年。

相对于第一代富人而言,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没有致富的产业工人或者农民,他们的子女如今很多成了“穷二代”。他们范围很广,可能是城市里下岗工人的子女,也可能是新一代农民工,很多目前仍属弱势群体。他们干体力活,有可能讨不到工资。当他们以为攀爬到传说中的大学圣殿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才发现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造成“贫富二代”各自缺陷的主要因素

一些“富二代”贪图享乐并非他们的错,而是家庭环境与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富二代”有足够的财富去支付教育所需的各种费用,但恰恰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好多富人忙着打理生意或企业,无暇顾及家庭或孩子,这样使得“富二代”缺少明显的家庭教育。“富二代”的教育问题,一定要引起整个社会层面的思考。把“富二代”的问题,简单归结为“富人有问题”,那绝不是一种理智的态度。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穷二代”们先天的社会弱势地位,使得他们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取或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没有更多获取资源的机会,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有可能要重复相同的命运。根据《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城乡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其背后隐含的是,普通群体教育支出过大,其实质是在制造国民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并将导致贫困变成一种代际传递的链条。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曾经提出了著名的“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理论”,认为长期处于贫困的人们形成了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屈从感、不愿为未来作计划、不能控制欲望的满足和对权威的怀疑。一旦这种价值观形成,就会影响到整个贫困区域的人,并能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在这种“贫穷”的保护下,贫困被维持,并且还会导致新的贫困,而贫穷的世袭是可怕的。

可以说,“贫富二代”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有新的价值体系,对金钱、人生、家庭、教育、朋友、两往都有了全新的定位。而计划生育的实施更加重了父母对他们的娇惯和放纵,体验着作为独生子女的特殊宠爱。一方面,一些“富二代”炫耀财富、张扬自我、对感情不尊重、道德及责任意识差……一方面,一些“穷二代”有更为明确的牟利需求和急迫改变自身的欲望,有着对金钱的强烈渴求……但他们双双在价值观上又处于混沌的状态,在消费欲望、物质享受、两往方面等的强烈刺激下,是否能经受这种强有力的诱惑,而继续遵循传统文化价值所指引的方向,对“贫富二代”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博文”摘编

“富二代”的“自白”

“小熊自由天地”的博客:我们真的是“富二代”吗?不知道。我们经济上比较宽松,有了自己的东西,外人羡慕。其实在这些光鲜的外表下,我们也失去了很多同龄人该有的东西,被一些不该是我们经历的东西束缚。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外面总要装成熟,收敛自己的性格,赔看笑脸,做别人认为是应该做的事情,埋没自己内心的想法。另外休息时间也少得可怜,甚至还经常失眠。

“穷二代”没有自尊

“阿荣的地盘”的博客:“第二代穷人”没有自尊,为自己所拥有的点滴成就而得意。人生快乐的真谛如何拼写,他们不知道。

他们的目光就这些,所有欲求充其量就是一杯加糖的白开水,而不是冒着奶香的咖啡或哈根达斯。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不公正中,他们期望通过上学受教育,让自己的下一代摆脱困境,成为富人。教育有推进社会公正的使命,可我国的教育政策却存在着一些不公正,这种不公正包括因户口不在这个城市而面临上学读书和找工作的种种限制。

上一篇:县域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社会学探讨 下一篇:“无直接利益相关者”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