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切与痛切 日本导演小栗康平作品读解

时间:2022-10-17 06:22:01

哀切与痛切 日本导演小栗康平作品读解

【摘 要】小栗康平作品年表上仅有的五部作品题材迥异,少言而自我,以小津式平稳的固定镜头表现人类生存状态下的情感体验,细腻勾画出大和人民心理及精神上的那份哀切与痛切,在日本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角。

【关键词】小栗康平;文学性;死之棘;哀切;战争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20-02

哀切、平稳、寡产是小栗康平电影作品最主要的特征,34年间只有5部电影,他的作品以“小津式”慢节奏长镜头勾勒日本人心理及精神上的哀切与痛切见长,表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悲伤”情绪。小栗在其作品中寄寓地对人生的思考、对内心的反思、对日本人民痛切的情感使其成为当今日本电影界最具大师风范的导演之一。

一、看得见与看不见

小栗康平的电影作品具有凸显的文学性,十年之间奠定他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十大导演基础的三部影片皆改编自文学作品。《泥之河》改编自宫本辉获太宰治赏的同名小说,《为了伽椰子》改编自日裔朝鲜作家李恢成的作品,《死之棘》来自日本“战后文学”重要代表岛尾敏雄的“私小说”代表作。不同于安部公房之于敕使河原宏、中上健次之于柳町光男,小栗虽喜欢从文学作品中寻求灵感,却并没有遗失个人创作特质,时刻注意保持画面的多义性。同时这种在文学性上的突出特点也使得电影文本在叙事形态上的层次性得到提升,形成独特的叙事时空与节奏,阐释了小栗对战后日本多层面的追问和反思。

泥之河,泥水河,如泥泞般沉重的苦难,《泥之河》采用双重叙事策略,一为大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一为小西的童年之旅,导演不把战争记忆背景化,而是让这两方面内容的讲述交汇相融,对战后日本社会状况和战争创伤作了真实感人的描绘。《为了伽椰子》原著是由在日本的朝鲜作家用日语写就的,虽不能归为日本文学,但作品中语言表现所激发的想象力对小栗的电影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片中小栗没有囿于原作的窠臼,他不谈前事,将伽椰子性格上的脆弱完全归咎于战争导致的民族敌对,透视战争留给人心灵的创伤。

《死之棘》是小栗迄今为止视野最宽、成就最高的作品,借一个家庭濒于解体的经历对战前与战后、孩子家庭间纠缠不清的状态做了细致的描述,被誉为反映战后日本经济崛起时代的家庭关系剧变的代表作。小说中梦一般的呓语在镜像世界中变成了现实,私小说纤细的结构被重新组合,小津式的静止长镜头将美穗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付诸影像,使影片流露出浓郁的悲怆气息。

小栗的前三部作品倚靠原作品的叙事框架,尽管内容晦涩但叙事线索清晰完整,人物关系勾画完整。后期《沉睡的男人》、《梦幻森林》与之相比就更多地展现出小栗“电影作者”的独特气质,在这两部由小栗亲自操刀的电影文本中,故事的讲述跳跃式前进,故事线索缺失,人物关系若即若离,似乎并不算是一个故事,只能说是导演的梦呓。

《沉睡的男人》故事结构松散,剧情离奇古怪,讲述一个男人因山崩而长眠不醒最后在招魂后离奇消失的故事。酒吧女与拓次林中相会超出常情,片尾的神光幻影更为诡异,山间的祥和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导演试图以此探索人与自然的终极关系,寻觅人类心灵的最终归宿。如果说《沉睡的男人》尚算有迹可循的话,《梦幻森林》简直就是天马行空,俨然一个异次元空间的格林童话。影片中鲜少有剧情交代,架构起影片的是那些随处可见的隐喻,彩绘着鲸鱼的货车、森林底飞出的七彩鲸鱼灯、乍现的千年古木,然而这些隐喻却又因为故事内容的本身缺失不了了之。

小栗的五部作品可明确区分为两个阶段,《泥之河》、《为了伽椰子》、《死之棘》为第一阶段,《沉睡的男人》、《梦幻森林》为第二阶段。在他的创作道路上,故事内容越来越晦涩难懂,影片也从尚算饱满的叙事性电影到越来越吝啬于人物对白与剧情交代。在他看来,世界并非依赖语言来描述,电影也不一定非要说个清楚明白,电影建立在“可看得见的东西”之上,然而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却归于“看不见的东西”。①

二、哀切与痛切

小栗的创作深受老师浦山桐郎的影响,他始终铭记浦山桐郎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哀切这种东西谁都能拍,但问题是,这是不是痛切,我送给你这句话。你要记住这一点,然后,反复地颂吟,你就什么都能做到了。”这种对“痛切”的理解是小栗作品的基调。

作为战后出生的第一代导演,小栗敏感于人类生存中的悲伤情绪并将其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执着于战后的日本社会如何平复那曾经的伤痛。小栗或许是当代日本导演中最关心战争问题的一位,他的前三部作品都以刻画日本战时战后社会状况的变迁来反思战争的恶果,被称为“战争后遗症三部曲”:《泥之河》以小孩天真的眼光来看待战争给一代人带来的苦痛;《为了伽椰子》描述了日朝战争影响战后十多年两国人民的生活;《死之棘》透过战后一个普通家庭的纷争展现了战时的梦魇对人内心的侵蚀。

二战落败后日本政府始终不愿直视自己作为战败国的耻辱,对于战争给日本社会带来的伤害,民众默契地选择了不闻不问,试图在时间中以经济复兴和社会安定来抚平内心的创伤。看似平静安稳的日本社会实则暗潮汹涌,战争的痕迹和阴影时刻笼罩在大和民族的心头,小栗的三部曲就向日本人民这种深沉的哀切和痛切发起了挑战并取得了成功。

小栗往往将人物置于极端状态下,片中不管是中年人、青年人,还是儿童都无法躲开战争的幽灵,他们在战后平淡的生活中无言地承受着战争的阴影,整个画面充满了痛切感。《泥之河》中战争的痕迹无处不在,天真的孩子虽然没有亲眼见证过战争,却在成长的过程中隐隐感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沉痛、绝望、悲怆是《为了伽椰子》的情感基调,战争割裂了韩日民族间亲善友好的纽带,山中与伽椰子的爱情在民族仇恨阴影下难以生存,即使头埋得深沉也听不到地底下那象征着融合的隆隆水声。

《死之棘》是小栗康平“哀切与痛切”情感体验的最高峰,从审视战争作为生存苦难载体的横截面纵向发展,开始思考人类内心深处的潜藏痛切感。影片直视人物内心,描写生活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在表现片中人物内心蜕变的同时不忘检视战争,不断闪回美穗与敏雄在战争中相识相爱的场景。最后敏雄不再逃避,他将美穗送进精神病院并直面自己的罪责实现自我救赎,使主人公的家庭遭遇与战后日本社会形成一种象征关系:逃避于事无补,只有直面惨淡现实才能获得新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栗的创作虽然跳出了“战争后遗症”的圈子,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对人类生存中的苦难的,挖掘并且走出局限将目光投射到更远的时代。《沉睡的男人》中安睡的大山、静谧的田间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拓次拒绝清醒并在虚化空间中与东南亚女人在林间散步,小栗以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向世人昭示自然将是人类心灵的最终归宿。《梦幻森林》是一个十足的幻想故事,不具名的山村,模糊的时代,故事本身已经将所有的时间空间虚幻化,然而那种痛切的情感仍然在延续,死亡、孤独并没有离开我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依旧在痛着。

三、小津与小栗

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曾在接受访问时提到,受小津安二郎影响拍平静的电影,确实是有一批人的,如浦山桐郎、小栗康平、周防正行。小津式平稳的固定镜头是小栗影像的基本特征,严谨的画面构图、精巧的场面调度、长镜头和深焦镜头的大量运用,构建了小栗康平的镜像世界。

小栗的电影很少有短于5秒的镜头,特写镜头也是基本缺失,这样的镜像风格一方面营造了影片沉郁舒缓的叙事节奏,一方面也相当考验导演在镜头内部的调度能力。今村昌平看过《泥之河》后曾对小栗康平说:“你只拍,而不拍内部,甚至外部的十分中仅拍三分,其余的七分,因为已被作品吸引而看得起劲,所以不太相干”②。今村昌平这段话说出了小栗的基本风格,宁静简练的影像乍看与电影所要表达出的痛切主题格格不入,其实现实间的波动早已在镜像之间凝固,这就是小栗所追求的的镜头之间的空间创造力。

以《沉睡的男人》为例进行分析。拓次的妈妈在背景中拉开门,露出在门外等待的青年,推开门窗的动作使镜头内的构图产生运动的效果。拓次安详地睡在地床上,这个深焦镜头中前景与后景在光域上形成对照,窗外光影斑驳,景色不知已变了几遭,春去春来,而拓次依旧睡着。邻里亲朋在屋中敲打东西来留住拓次的灵魂,在这个1分15秒的超长镜头中,镜头内部的蒙太奇极其精彩,招魂从跳轴开始,父亲喊着拓次的名字,男人号召大家一起拿东西敲打,镜头摇移到另一个房间,女人拿起锅盆敲打。这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细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无望和悲哀,儿子灵魂已逝,观众虽然没有看到老父母的特写神情,但完全能想象那份绝望和悲痛,同时镜头没有直接展现取物的动作,这在保持画面多义性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丝希望,虽然不知道在哪里,但总归是有的。

“私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坛特有的一种体裁,往往描写伤痛,并毫无保留地暴露肉体及精神上的隐私秘密。《死之棘》不仅改编自“私小说”,在影像风格上更是采用“私小说”的“文语”来推动情节以及交代主人公心境,如影片中夫妻俩交谈的场面通常采用带背镜头或把另一人推出画框的方法,仿似人物面对观众坦白自己内心,这正是“私小说”独具的“告白”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安排可以凸显人物间的冲突,虽然没有正面吵架打闹,但观众仍然可以感觉到其中的硝烟味。

固定镜头是小栗的基本镜头语言,其中固定的大景别空镜头更是经常出现,奠定影片的感情基调。《为了伽椰子》片尾的大景别构图,山中在苍茫天地间孤独地前进,冰雪好似下在了他的心尖上,凄惨悲凉。《死之棘》的天空永远压着乌云,空旷的户外鲜少有生命的气息,这既符合社会氛围的设定,同时也是美穗和敏雄内心不安感和绝望的写照。这种镜头风格展现了剧中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物情感的晴雨表,也是小栗作为一个导演的思考:如何实现由外部环境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渗透。

小栗在日本电影评论界被普遍认为是集小津之大成的导演,最先《泥之河》提名戛纳时就被介绍为“小津第二”,然而从《死之棘》开始这种说法就已经不再提了。小栗将其静态的固定长镜头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痛切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突破了小津描写静态家庭生活的旧套,在理解与表现日本人民生存的危机和痛切感创作道路上,小栗显然已经走得更远。

“缺乏耐心的观影者不可能对当代的日本电影有真正地认识理解。”小栗康平的电影就是极好的证明。至今小栗的作品年表上也只有五部电影,然而每部都体现出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少年到青年、步入中年到永远安眠,这是幻想也是现实,在他看来,我们都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个体,他用他的影像世界带着我们一起感悟人生。

注释:

①张嫣.日本导演小栗康平:80%人被好莱坞电影骗了[N].外滩画报,2007-06-26.

②小栗康平.哀切与痛切[M].日本:径书房,1987.67.

作者简介:

易 琴(1991-),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

上一篇:古代戏剧舞台灯光布光的步骤及规律 下一篇:弱势为表,强势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