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指导

时间:2022-10-17 05:57:02

谈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指导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困境。反思其问题本身,立足于课堂实际,通过以生为本、以师为范、以导为重三条路径,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57-02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1]。教育领域中,“学校教育,学生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提倡正与“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吻合,或者说这种政策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不如人意,反观其问题本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际间并没有完全吻合,迫切需要一种教学理念指导现实中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由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主导下,如何打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非常关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面临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知识教育功能、能力培养功能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如今,“内容易懂,脱离实际生活,考试易应付,不能带来实际意义”几乎成了学生眼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签。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秩序,我们可以略窥一二。首先,思政课需要靠外在严格的考勤制度保证学生的到课率,教师需要通过课堂点名,记旷课等方式约束学生听课。其次,思政课课堂气氛沉闷、“两张皮现象” 普遍。讲台上教师可谓激情满怀,全身心投入;台下学生却毫不领情、无所事事,游离于课堂之外。学生互相聊天,睡觉,听音乐,打游戏,看与本课程无关书籍现象大量存在。最后,学生本能抵触思政课堂上讲述的一些观点与内容,比如远大理想、人民服务等。由此可见,目前思政课对广大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强,实效性太低,许多学生仅仅为了能拿到必修学分而来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之用心与学生之无心这一矛盾本身彰显了当前这一矛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未能深入学生内心与需求,获取学生喜爱,也未能实现其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预设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面临困境之原因分析

诚然,之前思政课给学生所留下的枯燥乏味的先入之主见、学生本身实用主义倾向及高校思政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和重复是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的原因所在。但真的是主要原因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其他一些理论课也存在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那为什么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遭遇如此冷遇,究其原因有三个:

1.有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颇具时代特点,他们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本身缺乏现实生活磨炼,社会阅历比较简单,思想呈现不成熟性。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时,思维方式较为偏激和固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之甚少,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缺乏学习热情,甚至抱有冷漠和不满情绪。同时,当代大学生又是思维活跃,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强烈的一个群体,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80后”和“90后”。他们身上有着特殊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其在课堂交往中很少愿意成为交往的发起者。加上现在大学生逆反心理较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现实要求,往往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确的,对于老师条条框框的教条充满抵触情绪。

2.有教师群体自身示范力不强的原因。思政教师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作风、情感、意志、知识和才能等方面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自身思想和品德的状况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培养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它直接制约着学校德育效果的好坏。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思政课的教师来说,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三者任务,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示范力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对其讲述内容都不是从内心深处的体同,不是其情感的真实表述,而仅仅只是生硬的表层说教,这样的为说教而说教的授课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对思政课逐日缺乏应有热情。再者,教师的示范力还体现在教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

3.有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原因。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灌输式教学法,一方面缺乏教育本身应有的“亲近感”、“认同感”,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的教育主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表现。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习惯于获得老师给出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被动性与懒惰。正如散落的珍珠需要合适的丝线穿引才能最后形成晶莹透亮的珍珠项链一样,教学实效的体现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学艺术来体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教师与学生两方主体,教与学两层面的统一,把教师教授的内容与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和谐结合起来。 所以,思政教师能否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布置适当的课堂任务、能否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施教,让学生真正地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融入课堂是解决思政课堂吸引力非常关键的因素。

三、以人为本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指导

纵观以上原因,要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其预设功能,必须首先解决教学两造主体存在的原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贯彻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老师的发展为辅助,通过一种有效沟通的途径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技能积累,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实现学生最大和最好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所在,更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1.思想政治课堂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体现为以生为本。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与自己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产生共鸣,就必须对学生有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学习的主人,是责权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之上,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和交往。才能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的解决思想问题和学习难题。在此基础上把握他们的真实思想情况,尤其注意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的反映,努力把握他们围绕某一事件发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的全过程,再针对这些现状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和指导,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基点和底线,但这只是一个基本追求。如果每堂课只驻足于达成一定效果,久而久之也会趋于乏味、低效。反之,如果学生有鲜明、强烈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愿望被唤醒,那么教学活动就可能取得更有质量、更持久的效果。

2.思想政治课堂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体现以师为范。思政教育最终目的是品性教育,而品性教育的成功不能靠说教,而必须靠身教。金耀基指出,品性教育只有在一个心灵与一个心灵真诚相遇时,才能彼此发生感染力。在道德教育上,教师对学生最有益的帮助不在抽象的不关痛痒的说理,而在如何切己相关的提出她的感受和判断。真正的让学生在教师身上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教师在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1]。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这点是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布勃曾说:“笼统的口授什么是善,什么事恶,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在于回答具体的问题,回答在一定的情景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问题。这,只有在一种有信赖的气氛下才能发生。”[2]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与分享知识的过程。尽可能帮助学生发展其德性,体现教育之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踊跃参与的学生给与积极的评价,如每次发言都有记录,增加平时成绩中课堂表现的含量等,然后对学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观点和采用的论据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其中不正确或模糊的观点,最终以理服人把全体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上。这样做不仅可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科学性,还可以纠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

3.思想政治课堂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体现以导为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不会综合规划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抓不住教学内容中的要点和重点,不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学过程永远不会有成效。”[3]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关注热点问题、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人们熟知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要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需将枯燥无味的理论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将复杂深奥的知识结构化、简明化、准确化和形象化并被清晰简明的表达出来。这需要教师在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善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学习经验、提炼升华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由“他觉”走向“自觉”。从他觉走向自觉的途径就是通过指点迷津、启之醒悟、引出误区的方式,把同一问题给出多种观点供学生分析、参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思路。即做到“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4]。教学要相通,理论要润心,才能激起受教育者的心灵呼唤,启开学生的心扉。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贯穿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把以生为本,以师为范,以导为重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成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素质教育中的目标才能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芳,孟祥瑞.以人为本视阈下新型大学师生关系问题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26-133.

[2]余杰文集:大学的危机和人文教育的缺失[EB/OL].www.省略/hero/yujie/29_2.shtml.

[3][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5.

[4]舒志定.教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25.[责任编辑 魏杰]

上一篇:中职数学不等式性质教学的五化策略 下一篇:国外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综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