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运报道谈“给力”

时间:2022-10-17 05:52:56

在感受广州亚运会的无限精彩时,在浏览有关亚运会的报道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很“面生”的词语,它们不仅生动形象地报道了精彩的赛事,而且让人感到非常新颖,充分展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比如2010年11月3日《东亚经贸新闻》在报道亚运会开幕式时使用的标题就是“放鞭炮点火炬很中国很给力”。又如《武汉晚报》上的一篇报道,标题为“亚运会羽球仍然给力――女团四连冠男团克韩首卫冕”。

在这些报道中都出现了“给力”一词,它是什么意思呢?“给力”原本是在网络上流行的新词,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让人“感到力量”,引申指“酷”“棒”“爽”。比如标题“放鞭炮点火炬很中国很给力”,这里的“给力”就是“使人振奋”的意思。

我们明白了“给力”一词的意思之后,再来探究一下其来源。有人认为,它可能源自东北或闽南地区的方言,但其走红网络,普遍被认为是因为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的一句中文配音:“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这一被认为极具创意的翻译随后在网络上流传开来,逐渐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其实,“给力”这个词第一次在报纸中出现,并不是从亚运报道开始的。这个词由网络上转用到报纸这样正规的媒体上,是从《人民日报》开始的。自201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刊发了一篇《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后,网络热词“给力”便登上了大雅之堂,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接受。

有意思的是,《人民日报》的这篇新闻报道的原标题并不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而是“‘文化强省’看江苏”,文中并没有用到“给力”一词。等稿件到了总编部时,几个年轻的编辑共同想出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个标题,另外还拟了其他几个标题备选……最后,值班老总拍板敲定了最后的标题。事实证明,《人民日报》当天的这个标题的确很“给力”。仅仅过了一天,该词便以井喷之势被各类媒体运用到新闻标题中,以至于有网民称之为“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比如,11月12日出版的《成都商报》第42版在讨论通胀形势下工资的上涨问题时,使用的标题就是“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同一天,江苏本地的《南京晨报》在封面导读“公推公选”时,同样用到了“给力”――《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而11月13日出版的《燕赵都市报》在第2版的时评和第17版一篇文章的标题中,同时使用了“给力”一词。

其实,多看看现今的报纸,我们会发现“给力”不仅有“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意思,还有其他的含义。如2010年11月19日《广州日报》上一则消息的标题“特价机票给力观光广州亚运会”,又如11月18日《羊城晚报》上的一则新闻的标题“广州‘一江六岸’给力亚运”,这两处的“给力”就是“帮助”“支持”的意思;2010年11月19日《新安晚报》上的一则时事评论的标题为“弱势群体的‘机会’需要制度‘给力’”,这里的“给力”则是“保障”“护航”的意思。

由“给力”这一词语的产生及运用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语言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传承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这种形势下,新词语大量产生,灵活、准确地表达各种新观念、新概念,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一篇:看似寻常实精妙 下一篇:草原上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