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调对接的现状及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10-17 05:11:59

论文摘要 纠纷是人类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争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纠纷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其本身的复杂性与难处理性也呈上升趋势,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寻求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法院是各种纠纷与矛盾的集中体,众多繁杂的纠纷需要在法院进行解决,然而法院目前大多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妥善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显得尤为重要。调解是化纷止争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司法最为推广的可行方案,各地法院都在积极地将调解与审判融合,充分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探索“诉调对接”的新模式。本文将从诉调对接的内涵出发,论述其现状及存在的困境,并探讨其出路。

论文关键词 诉调对接 纠纷解决机制 诉讼

一、诉调对接的内涵

“诉调对接”这个词在当前社会中已不是个新鲜词,然而由于对“诉调对接”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在处理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目前对“诉调对接”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差异,第一种认为“诉调对接”是诉讼调解与其他调解方式的对接,主要是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进行结合,因解决纠纷主体不同而分为法院的诉讼调解、行政机构的调解机制等;第二种则认为“诉调对接”专指法院的诉讼与人民调解的对接,通过法院与司法局联合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解的主要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法院的诉前调解,通过该机构制作的调解协议经当事人同意后可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法院审查协议的内容后可制作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且法院不收取诉讼费。笔者赞同第二种做法,笔者所在法院也是采取这种做法,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诉调对接”是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结合后处理纠纷的有效途径,人民调解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业务上又受司法局的指导,使得其在处理纠纷的实践中不至于成为夸夸其谈的附属品,而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诉调对接”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还提高了司法效率,与诉讼程序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解决纠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诉调对接机构知名度不高

目前许多纠纷发生之后,群众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法院解决,因为大家都知道“法律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于知名度还比较低,没有被群众普遍知晓,人们发生纠纷时就不会主动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此外,个别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发挥其职能作用,组织机构不十分健全,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的纠纷数量更少,相应地知名度也就更谈不上了。

(二)加强对调解员的监管、培训,并赋予其调查取证的权力

调解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调解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对调解员的监督、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行按件计酬,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调解员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经验,并经过相关培训,通过严格的审核与筛选。只有调解人员拥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才能准确把握案件的事实,对当事人进行正确引导,从而顺利解决纠纷。

调解员不仅要有法律知识,也需要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懂得当地的传统习惯。在选用调解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以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标准择优录取;(2)将司法部门退休人员,尤其是法院退休的法官吸收进来,作为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3)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中吸收具体一定资格的人成为人民调解员。法院应当专门制作人民调解员名册,不仅要列出调解员的名字,还要对其原先从事的工作及擅长的领域进行分门别类,供当事人选择,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民调解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通晓方方面面的知识。可依据各调解员的专长,进行专业分工,根据专业特长来调处相应的纠纷,做到专业对口,有的放矢地调解。这样既可以保证调解的成功率,又可以防止行外人调解行内纠纷,调解无法进行下去等有损参与诉调对接工作的调解员威信的情形出现。如果调解未成功,需诉诸法院解决,相关调解员在向法院通报案情时,也能把相关专业问题说清楚,便于法院审理工作的进行。

除了提高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以外,还应当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可以去调查收集案件相关证据,从而能在判断案件事实上更接近事实。虽然看起来似乎与诉讼程序中有重复的地方,也增加了一定成本,但从实质上不仅使调解员对事实确认的能力提高,也提高了调解成功率。

(三)解决好诉调对接的衔接问题

当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功时如何与诉讼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该法第419条规定:“当事人两造于期日到场而调解不成立者,法院得依一造当事人之声请,按该事件应适用之诉讼程序,命即为诉讼之辩论。但他造声请延展期日者,应许可之。前项情形,视为调解之声请人自声请时已经。当事人声请调解而不成立,如声请人于调解不成立证明书送达后十日之不变期间内者,视为自声请调解时,已经;其于送达前者亦同。以视为调解之声请者,如调解不成立,除调解当事人声请延展期日外,法院应按该事件应适用之诉讼程序,命即为诉讼之辩论,并仍自原时,发生诉讼系属之效力。”即如果诉前调解不成功,法院可以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按照该案应适用的诉讼程序,直接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并将调解申请人申请调解之时视为提讼之时。 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避免当事人因担心参与诉前调解而延误纠纷解决和增加诉讼成本的顾虑,促进当事人积极参与诉前调解,另一方面也可促使案件快审快结,提高诉讼效率,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调解不成的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时,经办法官还需要将诉状及证据副本送达给当事人,并给当事人至少15天的举证期限,如此一来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期限有一个月,因此可以建议将送达诉状及证据副本和相应的举证期限都在调解阶段进行,若一个月之内没有调解成功,则可以直接转入诉讼程序,经办法官无需重复送达,可直接进行开庭审理。如此一来,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缓解当事人对延误诉讼的担忧,也使案件审理过程更为顺畅。

实践证明,诉调对接机制的实施,强化了调解的确定性,矫正了调解的随意性,实现了司法与非诉调解之间的有效衔接,激活了调解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司法工作服务大局的司法理念。但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在诉调对接制度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期待日后进一步完善,力求实现司法工作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试论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城市房屋拆迁及其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