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纯的山歌 甜甜的爱

时间:2022-10-17 05:11:40

2008年1月18日,天下着霏霏细雨,天寒地冻。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瑶山深处弄明屯,当县委办副主任周尚奉带着受人委托的“年货”与县委办的慰问品、慰问金一并送到韦桂祥和蓝秀莲的家时,39岁的韦桂祥和大他45岁的妻子蓝秀莲正坐在火灶边取暖。

外面冷得人直打哆嗦,小屋里生了火,显得格外温暖。

韦桂祥举着柴刀破竹条,准备编鸡笼,娴熟利索的动作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已经双目失明的残疾人。

“桂祥,你编这些竹具做什么?”笔者疑惑地问。

“最近阿婆腰疼了,行动不方便,我想编点鸡笼去卖。一个一两块钱呢,现在有空就做做,加上外面太冷,很难到地里干活。”韦桂祥回答道。阿婆,就是韦桂祥的妻子蓝秀莲,村里人都习惯喊她“蓝阿婆”。

秀莲在旁边看韦桂祥做编织,银发从帽檐边露出来,依然整齐有序,蓝秀莲摸着头发笑呵呵地说:“平时,桂祥一有空就为我梳理头发。”

“那桂祥的头发呢?”周尚奉好奇地问。

蓝秀莲笑了笑:“他头发长了我就带他出山上街去理发啊!”

这两颗年纪相差近半个世纪的心灵,已相濡以沫地走过了15年。

山歌唱出的旷世奇缘

“阿姐啊

圆圆的月亮

代表我的心

阿弟啊

甜甜的饼儿

你一口我一口

月亮圆圆

饼儿甜甜

不分离

到永远”

这是韦桂祥和蓝秀莲认识以后经常唱的山歌。

韦桂祥从小眼睛就不好,白天看东西也是模模糊糊,到了夜晚几乎什么也看不到。由于家里世代住在山上,靠几亩薄田糊口,没钱治疗,到几年前,韦桂祥的眼睛一点儿也看不见了。由于眼睛不好,韦桂祥没有读过一天书,更没有走出过大山一次。直到有一天,一个从山外来的人改变了他的生活。那个人,就是蓝秀莲。

蓝秀莲今年已经84岁,她这一辈子很苦。她很小的时候就给人做童养媳了,丈夫大她20岁。那时,年轻的她就盼望着在桂林师范学校上学的丈夫能早点回家和自己成亲。蓝秀莲12岁的时候,她丈夫毕业留校当了一名老师,并与她举行了婚礼。结婚几年后,蓝秀莲怀孕了。但这个小生命出生5个月后便夭折。蓝秀莲也因不能再生孩子被丈夫休掉。后来她又再婚,第二任丈夫是个小偷,还经常对她拳打脚踢。他们不久也离婚了。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蓝秀莲到邻村的姐姐家串门,听到远处传来了一阵歌声。唱歌的人,正是韦桂祥。他的歌声里透着孤独,这孤独的声音引起了蓝秀莲的共鸣。循着歌声,蓝秀莲来到了韦桂祥家。此后,蓝秀莲经常和韦桂祥一起劳作,对山歌的喜爱一下就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劳动中,蓝秀莲对眼睛看不清楚的韦桂祥很照顾,两个人一起劳动的时候总是很开心。

韦桂祥说:“除了父母亲之外没有什么人像她这样关心我的。”爱情的火苗悄悄地在韦桂祥的心里燃烧起来。

惊世骇俗的求婚

随着交往的逐渐加深,韦桂祥对蓝秀莲的好感越来越强烈,这让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和蓝秀莲结婚。

找了一个恰当的机会,韦桂祥对蓝秀莲说出了闷在心里许久不敢说出来的话:“我这么穷,一辈子也讨不到老婆了。你又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我们两个同病相怜。你和我结婚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起,相互照顾了。我还可以唱山歌给你听……”

当时的蓝秀莲很惊讶,后来她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我那时候听了确实很惊讶,还把这件事情当作天方夜谭的故事讲给姐姐听。”蓝秀莲很矛盾,她和韦桂祥在一起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很开心,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和韦桂祥要相差45岁,她的心里就布满了乌云。

在韦桂祥的一再追求下,蓝秀莲同意两个人先偷偷地交往。对于这样一对老少搭档在一起,村里人并没有在意。可不久,蓝秀莲的前夫找上门来,声言要如何如何,韦桂祥怒了,他拿起棒子跑去,将蓝秀莲的前夫打跑了。也就是那天,韦桂祥向全村宣布,他要娶蓝秀莲做妻子,谁不同意他就揍谁,原本的地下恋情曝光在世人面前。

勇往无畏的幸福结合

韦桂祥的求婚宣言在一夜之间迅速地传遍了方圆数百里瑶乡,古老封建的弄明屯容不下这样的“新鲜”结合,许多人对他们的爱情产生了质疑,村子里的人认为韦桂祥才20岁,他可以认蓝秀莲为干妈甚至干奶奶,把她接到一起生活可以,但不能结为夫妻,否则人伦上说不过去。

“我们只想相偎相依过平静的日子,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三道四。”面对好事者的议论纷纷,韦桂祥和蓝秀莲表现出异常的平静,他们一如既往地演绎着自己的爱情。

蓝秀莲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激动地说:“当初亲人们都极力反对,连门都不让进,就连老邻居们也有很多闲话。我们也理解大家,毕竟我比他大了40多岁。”

1992年8月4日,24岁的韦桂祥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乡亲们的议论,跟69岁的蓝秀莲领回了大红的结婚证。这一对年龄相差45岁的有情人终于结成了夫妻。

婚后不久,韦桂祥和蓝秀莲按当地的风俗跟韦桂祥的父母分了家。弄明屯的耕地“碗一块,瓢一块,丢个草帽盖一块”,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他们夫妻俩现在的住所由木瓦房和茅草房组成,日常生活依靠耕种几分山地,收获的是微薄的玉米、红薯、豆类,生活清苦。

3年后,韦桂祥的眼睛完全失明了,这个家所有的生活重担几乎都落在了蓝秀莲的肩上。每天清晨,山坳的羊肠小道上都会出现一老一少的身影:蓝秀莲肩挑农具,牵着丈夫的手,到山坳里干活。为了生活,蓝秀莲不顾年事已高,常常爬进深山去砍柴,然后挑着柴走几十里的山路,到乡集市上去卖。另外,她还会专程从山上砍回些竹子,切割成蔑片,再用这些篾片编成箩筐,同样拿去集市上卖,再买回些油盐。

为了给妻子减轻一点家庭负担,已看不见路的韦桂祥决定学着在黑暗中也能生活自如。他开始每日每日地尝试摸索,一次一次地跌倒磕碰,几年下来,韦桂祥已经把家中及附近的―草一木“摸”熟。现在的他,可以独自打猪草、喂鸡、喂羊,熟练地做各种家务,而且他会每天熬好粥,等妻子回来―起吃。农闲时,夫妻俩就手牵手去赶圩。

爬山累了,韦桂祥和蓝秀莲经常坐在山道的树下对歌,歌词优美而浪漫――“我们好比电线杆,电杆倒了,电线也会掉下来;我们好比一张板凳,少了一条腿,凳子就会站不稳……”15年来,蓝秀莲跟韦桂祥这样的“组合”构成了弄明屯及通往各处山道上的一道抢眼的、独特的“景观”。当地屯民都说,蓝秀莲跟韦桂祥简直是砣不离秤、秤不离砣。

真心祝福的社会力量

韦桂祥和蓝秀莲两人彼此扶持的情义不仅传遍了整个瑶乡,也吸引了各个地方的媒体前来报道。最近,北京电视台前来采访,把韦桂祥和蓝秀莲的感人爱情故事录制成《深山里的忘年恋》的纪录片,一播出便引起轰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小廖看了以后,特地将500元人民币寄给该县县委黄瀚影书记转交这对夫妻。

柳州市退休夫妇李云华在电视上看到这对忘年夫妻为营造新生活的过程中遭受各种困难,慷慨解囊,捐款1000元人民币,帮助他们。

“有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各方面友好人士的捐赠帮助,我们家目前状况已经好多了,虽然还欠债2000多元,但是治好桂祥的双眼,是我一生的愿望。”蓝秀莲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前段时间,蓝秀莲在平整屋前菜园旁的一块空地,她说:“为了不让桂祥一个人孤孤单单,我死后就葬在这里。阿祥的眼睛看不见,我放心不下他,死了也要在旁边陪着他。”

一生一世的未了情缘

清贫但是幸福的生活在继续着,然而蓝秀莲毕竟年事已高,原本硬朗的身躯也慢慢不敌岁月流逝,时而有状况出现。10月6日晚,蓝秀莲与往常不一样,多煮了一些玉米饭,她对桂祥说:“明天早上,我们一起去村里的‘五保公寓楼’住一个上午,下午我们买点猪肉回来过重阳节。”桂祥赞成她的意见,他俩一起吃晚餐,可是,桂祥却发现秀莲进饭却比平时少了一些,就问:“秀莲,你怎么吃的比以往少了半碗呀,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秀莲和气地回答:“应该没事的。”

饭后,蓝秀莲觉得自己身体不适。随后,桂祥劝她上床休息一下,但是她还挣扎着自己打水洗头、洗澡。夜里,她的头越来越痛,为了减轻疼痛,把头抵在丈夫的胸膛上。韦桂祥心急如焚,要连夜出山去找医生,但是蓝秀莲担心他眼睛看不到,这样连夜过山太危险了,于是她制止了韦桂祥。次日凌晨,韦桂祥不顾她的劝阻,跌跌撞撞地走出家门,向众亲戚报信。几个村民听到消息后,寻找了担架,赶了过来。不料,这时蓝秀莲已进入了弥留之际。韦桂祥抱着她,用自己的胸膛抵着妻子的头部,紧紧握住秀莲的双手,不停地呜咽着歌唱:“我心中爱人呀,我没有什么对不起呀……”夜仍深,月儿朦胧,低沉悲哀笼罩着弄明屯。这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进竹篱笆墙的缝隙时,蓝秀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在自己眼前咽下最后一口气,韦桂祥悲痛欲绝,痛哭不止,他的兄嫂、堂叔等人一边陪他落泪,一边劝慰他。

10月7日下午17时,按照当地瑶族的习俗,村上的人都过来悼念。在对墓葬地的选择上,韦桂祥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要遵照妻子的遗愿,将她安葬在屋前,葬在那块她亲手平整的空地上。韦桂祥两眼熬得红肿了,饭也没怎么下肚,他守在秀莲坟墓边,哀思绵绵,愁肠百结,口里还喃喃着低吟:秀莲啊,驾鹤仙去,何时复归?韦桂祥一直痛哭不止,山歌连篇。他不停哭诉:“心中金龙,是我暖巢;堂里明灯,亮我心房……”一首又一首,悲怆的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闻者无不动容。

上一篇:指挥――歌剧演出的灵魂 下一篇:文化软实力在株洲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