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时间:2022-10-17 03:13:04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现代高等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学、环境行为学、心理学及其他建筑理论,从公共空间的交往、内容和意义等横断面解析了校园公共空间,重新界定了校园公共空间涵义,强调高校交往、“公共性”、“开放性”、 “艺术性”及“文化性”是高校公共空间的本质所在。全面分析校园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旨在重新确定校园公共空间构成框架,建构起系统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方法。此外,结合实例进一步阐述和应用了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odern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sociolog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other architectural theory, from the public space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mpus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public space, to define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meaning, emphasizes the university associate, "public" and "open", "artistic" and "cultural" is the essence of the public spac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elements, aims to determine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to constitute a framework,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method. In addition, a further 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thought.

【关键词】 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学 高校交往公共性

Keywords: campus public spaceenvironment behavioruniversity public communicationpublicity

1高校公共空间的现状

1.1公共空间缺失。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对公共空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矗立有塑像,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对我们来讲最熟悉,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使每一位学生难以忘怀,大门,入口广场,塑像,几乎成了我国高校的标志。遗憾的是,众多高校校园除了主入口广场外,内部公共空间处理的却比较潦草,规划者考虑的更多的是实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建筑被放在首位考虑,而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没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校园内部公共空间要么景观单调、呆板,要么场地狭小局促,有些学校因为用地紧张甚至内部几乎极少公共空间,没能注意公共氛围的营造。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小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有些学校的入口广场已经成为混乱的停车场,它从前还是属于学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广场小憩、交往、拍照,但现在这种功能正逐渐被剥夺,颇有气势的入口广场正逐渐失去往日光辉。

1.2“失落的空间”过多。

“失落的空间(Lost Space)”或称“非积极空间”,其特点是:设计者原本试图营造空间的某种氛围,希望人们认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营造出的空间并不能吸引人,场地被白白浪费。在高校校园内,失落的空间有多种:

1.2.1尺度非人性化空间。

如在狭小的场地上设置公众性强的空间,这种小尺度空间使人局促不安,当其尺度小于人心理安全与隐秘底线时,该空间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1.2.2非文化空间。

随着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校园的公共空间应更多的体现其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而原有制作拙劣的雕塑、长廊等已远远满足不了校园使用主体对高校文化空间的建设要求。

1.2.3矛盾空间.

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制造幽静空间,在“众目睽睽”下制造私密空间等。调查发现,越是面积狭小的学校,这种“失落的空间”往往越多。而有些学校场地也较大,但由于缺少公共空间的规划意识,而使其仅仅成为一片空地,不能给人以场所感。

1.3公共空间规划功能过于单一,缺乏必要的弹性。

即原有的公共空间难以适应大为丰富的当代校园生活,例如,当代校园生活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量猛增,在校内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或建筑入口,商家的广告及各式海报铺天盖地,而由于当初规划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路段或入口的交通功能,忽略了信息功能,没有预留驻足观看的空间,至使通行的人流与观看的人群发生干扰,这使信息的效果大打折扣。公共空间的不适应成为校园生活丰富性的羁绊。即以原有功能性为原则的校园规划造成了校园公共空间使用上的不适应。

2高校公共空间的现代解读与再诠释

2.1环境心理行为模式-高校公共空间的交流性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早在1947年,美国二位心理学家R.Baker及H.Wright将心理学领域拓展至自然状态下人日常行为的研究。以了解实质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主客观之分,主观因素即人自身的内部状况,客观因素既外部状况,或称外部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可以控制和选择环境,另一方面,人服从环境。人对环境的服从表现在环境对人行为的指导上: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人可以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对外界环境的信息,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来指导行为。即“人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相马一郎,1986)。

高校公共空间是高校师生情感最大限度敞开的地方,因此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高校公共空间在本质上应该是人们获取知识,感受文明,互相交流,重塑自我的场所,在这里所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一种人们心理行为的内在与外在的交流。而作为高校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的最大特征是群体性,而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是群体生活的基础,对于学生,团结与协作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是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相互交流是培养集体精神的前提,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其次,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时期,其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又趋向稳定,交往及自我展示愿望强烈,主要表现在,社会化的需求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即依靠社会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时通过社会为他人所了解并得到承认,公共空间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外部心理环境。

2.2 高校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公众的参与性-校园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

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是师生们课余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能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品质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公共随时参与的空间场所。,因此高校校园规划应努力发挥高校社会办学及服务社会的宗旨,面向大众、适应时代、空间和人的公共需求,体现更多的开放性的特点。其一要体现当下的审美要求,与时代同步,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二要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共鸣,营造整体艺术氛围,满足多视角多层面的视觉观赏要求;其三要迎合各层面人群的审美要求,最大限度挖掘不同公众不同审美情趣的交集。另外高校公共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其应保证公众可以不受约束的自由介入,并且经可能的表达更层次群体的意念,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阂的状态。

2.3 高校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与文化性-高校公共空间的特有品质

高等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要用美的法则来重塑公共场所,配置色彩基调,规范空间尺度,不仅要考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对比,还要考虑公共群体的心理,通过形象、质地、肌理、色彩等要素想人们传递情感,激发人们对美感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达到与公众的共鸣。另外高校校园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紧密联系高校这个特殊场所的教育职能,各公共空间的配置应有利于公众形成不同层级的知识交流平台,引发思想的冲击与碰撞。

3不同层次的现代高校公共空间

3.1.高等学校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3.2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区域称为“基地空间”[1],这个“基地空间”。(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4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手法解读

4.1 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

4.1.1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入口广场 。根据校园广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型广场。西安理工大学入口广场由图书馆及两座教学楼围合而成,是典型的外向型广场,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将起到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作用。

校区内入口属于开敞型的校前区空间。作为进入校园的前奏,这里的主要景观就是连续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喷泉顺着矩形的水池线形排开,造型很大气、现代。同时考虑西安地处大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夏天闷热,冬天严寒。在整个水池的两侧种植四季大量的绿化来缓解气候。

入口广场按照其空间功能还分为两部分:位于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属于一个视觉标志区。来往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冲突,中心区域最大用途是交通,流动。同时此处正对校门口和礼宾大道,属于校园内最显著区域。 图书馆往往属于整个大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图书馆门前广场更大性质上属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聚会区,主要用于礼仪性集会与课间活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校园的交通枢纽。

4.1.2教学楼间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内东南侧处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它不同于入口广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广场空间,此处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交通干道,没有车行道。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往的人流较多。围绕中心圆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休闲和调节空间。通过喷泉,铺地,绿化等限定因素与建筑,道路网络互为图底,形成统一和谐,特色鲜明的整体形态结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利用绿化为他们创造便利、多样化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种类比较丰富,高低错落。以中心广场为分界的两个空间在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东侧空间属于“面”的景观,用多个“点”连接形成“线”的绿化,在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轮廓。西侧空间主要是“点”和“线”的结合,在多个地方设计“点”景,使空间更具观赏性。

4.1.3较私密性的公共开放空间

位于留学生,专家公寓西侧的空间。属于生活区域氛围,在此活动的人群多为居住在此空间东侧公寓的留学生和专家。活动方式和时间有别于校园内的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他们更多的需要一种调节空间,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这个调节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的定位上选择设计自然景观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设计在中注重广场空间的尺度与围合,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广场空间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周围空间与自然的草地相结合,配以精心设计的硬质图案、灯具、主题雕塑,整个空间因此亲切宜人。同时常绿树下设置石椅,为来休闲的人们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4.1.4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师生课余休息谈心的首选场所。一般置于教学楼、科研楼近邻的位置,环境多清静幽雅。

位于教学楼与预留教学楼间的一块绿地,由中心雕塑和成丛的植物带组成,原意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片多功能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建筑规划,划分出私密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性空间等,空间充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考虑更加便于人的穿行及进入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绿地结合道路加宽作为铺装,利用硬制与草地混铺分隔空间,增加常绿树和庭荫树进行植物配置,在树下安放休息设施供人休息、观景,既增加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空间层次,又给人一定的依靠感。因此在设计上除了中心区域的广场空间便于交通,四周则设置大量赋予变化的绿化景观。同时这里也是师生最便利的休息场所,因此在四周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坐性,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5结束语

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密切关系,公共空间作为人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人心理的意义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也体现了设计者及学校对学生心理的人性化关爱。最后要指出的是,公共空间仅是校园整体规划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一个好的校园规划,要做的绝不仅仅限于公共空间,但优秀的公共空间却可以成为校园整体规划中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相马一郎,左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韩进之,等.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张应鹏.非功能空间的意义[J].建筑师,1999

[5]乌再荣,吴建刚.人、行为、环境――城市外部空间调研[J].建筑师,1995.

[6]陈家琦;;从学生需求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J];山西建筑;2007年07期

[7]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2005年06期

上一篇:浅析公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及处治措施 下一篇:从施工及运行方面浅谈城市燃气管网安全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