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遗的世界梦想

时间:2022-10-17 01:52:59

关于世遗的世界梦想

拥有42项世界遗产的“世遗大国”西班牙,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世界遗产的保护课程,这样能保证民众从小就形成尊重、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此外,西班牙有很多遗产保护与古迹修复学校,培养专门的古迹修复人员。并且西班牙通过门票预警系统有效地控制客流量,保护景点。

世界遗产从狭义来说是属于在某个具体国度的,是某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代表,从广义来说,他们却是全人类文明的代表。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评选世界遗产来保护这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以来,不同国家之间对待世界遗产的不同态度就成了非常有趣的问题。

总体来说,不同国家对待世界遗产的不同态度反映出的是不同国家、不通民族的心态。发达国家一如既往的淡定,他们本就不缺名声不差钱,发展中国家有的拼命要挤上这班在他们看来能换来财富的列车,有的则采取内外有别的策略,既要赚钱,又要传播自己的文明。

世界申遗热

纵观世界遗产项目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曾有过过度开发,而后开始回归保护的过程。只不过早期发达国家的世遗项目出现的问题已经被大家逐渐淡忘,而新出现的世遗项目所面临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在中国俨然又成了新问题。其实,从历史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目的很简单。该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希望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防止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枯竭。可见,这个制度的精髓就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其他的一切延伸效应都是次要的。

然而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教科文组织通过这项法案将近40年来,关于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简单地说就是,世界遗产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重要,还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存在重要?对此不同的回答,使得世界上不同国家对待世界遗产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与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不同的是,多数发达国家在最开始申请世遗项目时,看中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为这些项目拨发的维护经费,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他们看中的都是蕴含在世遗项目中的经济机会。另外在上世纪70年代,整个世界还处于相对贫穷的阶段,能够负担得起申请世界遗产费用的国家也没有多少。因此,在申请初期,大部分世界遗产项目都来自与发达国家,比如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等。这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一开始就嗅到了世遗项目中的财富机会,因此不遗余力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品牌。

而同一时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正处于经济的起步期,也没有意识到世界遗产能够带来的丰厚回报。除了本来就以旅游为自己国家经济支柱的一些贫困的非洲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比如加纳、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叙利亚等,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申请世界遗产保护项目。

在看到发达国家申请世遗保护带来的世界影响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旅游客流后,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到申请世遗的行列中。在这一波的申请潮中,大多数国家开始投入巨额费用用于世遗保护,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大多数国家只是为了获得世遗维护经费,或者宣传旅游形象而申请世遗,并没有考虑到联合教科文组织对于世遗项目后续保护的严格要求。因此在申请得到通过后,很多国家发现自己掉进了“世遗陷阱”,即跟世遗项目后续要花费的保护费相比,世遗前期的申请费用根本不值一提。而联合国拨付的维护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心态决定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大呼上当。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申遗行为的合理性,以及世遗项目的商业开发和保护的问题。鉴于申遗的巨大费用以及后期的维护威本,美国在1995年之后,基本再没有申请新的世遗项目。在美国人看来,世遗项目是出力不讨好的行为。比如,黄石公园在通过申请后曾多次遭到教科文组织的警告一保护不力。

美国人后来明白了一点,通过世遗审查对于美国从根本上说是弊大干利的。因为美国本身的旅游体系和保护体系就已经很发达。在美国,参观分布在各地的国家公园和21处世界遗产景点有的收费,有的免费,像大峡谷和黄石公园等世界自然遗产公园的门票每张10美元,16岁以下未成年人免费;而费城独立厅和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文化遗产公园则不收门票。这些跟获得世界遗产称号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相反,获得世遗称号后,美国要在原本的保护体系之外再设立一套专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保护体系,无疑增加了保护成本。这在美国人看来就相当于变相剥夺了属于大多数人的低价参观景点的机会。

与美国人一样,英国在2008年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英国人发现,获得世遗称号后英国的旅游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因为保护成本的增加而额外支出了大笔金钱,可谓得不偿失。普华永道撰写的报告显示:英国申请一个世界遗产需要花费40万英镑,平均每年用于维护的花销也在15万英镑左右。因此英国于2008年宣布不再申遗。虽然美国和英国都已经不再申遗,但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于世界遗产的利用和保护却是非常成熟的。

比如拥有42项世界遗产的“世遗大国”西班牙,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世界遗产的保护课程这样能保证民众从小就形成尊重、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此外,西班牙有很多遗产保护与古迹修复学校,培养专门的古迹修复人员。其它发达国家中小学校也都开设了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课程。并且西班牙通过门票预警系统有效地控制客流量,保护景点。

与西班牙的保护意识不同,法国更看重通过世遗项目提升法国文化的影响力。比如卢浮宫,凯旋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瓦尔河谷城堡等35个世遗景点,法国政府只收取低廉的参观价格,以便让所有人都拥有受教育和熏陶的机会。以卢浮宫为例,这里平日9时至18时的门票价格为8.5欧元,18时以后为6欧元,对18岁至26岁年轻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半价。法国的大国心态在他们的世遗项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跟发达国家开放的心态和天下视角相比,发展中国家做的就差强人意了。比如埃及和印度在世遗项目实施“内外有别”的原则,本国人可低价参观,而外国游客就要买“高价票”。埃及人游览金字塔只需1埃镑,外国人则是20埃镑。印度从2000年开始提高外国游客的票价,如参观泰姬陵本国人只需20卢比,但外国游客就要750卢比。据相关人士解释,景点向本国公众低价开放是为了让国民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对外国游人收取相对较高的门票费用则是为了赚取旅游收入。

中国的世遗景点与上述相比,算得上是独树一帜。几乎所有通过世遗申请的景点都会立刻宣布提高门票价格,一视同仁,童叟无欺。并且,中国目前的申遗心态显然跟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的心态是差不多一样的:通过世遗来提升旅游形象,创造旅游财富,因此便不顾及“世遗陷阱”,更少了许多应有的大国风范和心态。

大国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富足。大国更应该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国心态。当我们的世遗景点还在斤斤计较于应不应该涨价或者涨多少的纠结之中时,真正的世界大国已经开始考虑,应该怎样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看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文明和特色传统了。

上一篇:飞人故乡牙买加 下一篇:失宠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