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时间:2022-10-17 01:52:13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摘 要】为探讨内群偏向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一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蒙古、欧罗巴人种成人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通过“学习--再认”范式考察被试对内/外群体中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结果发现:(1)被试对面孔产生了异族效应;(2)被试对面孔产生了内群偏向;(3)内群偏向会导致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消失,这很有可能与被试对内群面孔更深的认知加工有关。

【关键词】面孔识别;异族效应;内群/外群模型;内群偏向

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我们能很好地分辨中国面孔,但是却难以分辨外国人,觉得他们长得都一样,这种对同种族面孔的识别优势被称为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大量研究发现,这一效应是稳定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种、年龄间的。研究发现,异族效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异族接触经验、面孔加工方式、面孔情绪等。目前,有学者根据社会分类研究提出内群/外群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对与自己同群体的面孔进行较深层级的整体编码过程,而对与自己不同群体的面孔进行较浅的编码过程,这将造成在相同条件下人们更容易对同群体的面孔进行再认,而遗忘外群体的面孔,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你面孔的内群偏向。那么内群偏向对异族面孔识别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一问题,本研究拟采用“学习--再认”考察不同种族面孔条件下,群体分类对被试面孔识别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实验被试选择某高校大学本科生32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20.54±1.39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无精神疾病史,无类似实验经历。异族接触频率在被试间平衡。实验后给予报酬。

(二)实验材料

实验选取蒙古、欧罗巴人种成人面孔图片各40张,男女各半,中性表情,采用Photoshop cs6去除面孔外部特征、个性化特征信息(如青春痘、疤、首饰等),并随机选取各种族面孔10张加上绿色背景作为内群面孔,其余加上红色背景作为外群面孔。所有图片大小为260*300像素。为避免色彩影响,背景色在被试间平衡。

(三)实验程序

实验为2面孔种族(蒙古、欧罗巴)*2群体分类(内群、外群)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在独立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被试距离19寸显示器57cm,利用键盘进行反应。实验流程,学习阶段:首先,呈现500ms“+”注视点,然后呈现2000ms学习面孔,最后呈现500ms空屏,进入下一个trail,共学习蒙古、欧罗巴人种面孔各10张;填充任务,为防止被试进行机械复述,并保证面孔进入长时记忆,在学习阶段后被试需完成2min算术测验,被是被告知测验成绩与报酬相关;再认阶段:首先,呈现500ms“+”注视点,然后呈现2000ms面孔,要求被试又快又好地判断面孔是否学习过,学习过按F,未学习过按J,若被试做出判断或在2000ms内仍未做出判断,图片将消失,呈现500ms空屏后,进入下一个trail,被试供需进行40张图片的判断。学习与再认图片在被试间随机,图片呈现顺序在被试间随机,按键F、J在被试间平衡。

二、结果与分析

剔除未学习面孔后,对学习过面孔反应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群体主效应不显著F(1,31)=68.80,p=0.30,ηp2=0.69,SP=1,被试对内群体面孔再认正确率83.30%显著高于对外群体面孔再认正确率66.60%;种族主效应显著F(1,31)=9.15,p=0.05,ηp2=0.29,SP=0.84,被试对同种族面孔再认正确率78.60%显著高于对异族面孔再认正确率71.30%;群体与种族交互作用显著F(1,31)=4.61,p=0.40,ηp2=0.13,SP=0.55,经事后检验得知,识别内群体面孔,同种族正确率84.40%与异种族正确率82.20%无差异;识别外群体面孔,同种族正确率显著72.80%高于异种族正确率60.30%。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对同种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正确率,这说明被试产生了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以往研究发现,不论被试文化背景、种族、年龄,对异族面孔再认的成绩均显著低于本组面孔,这说明面孔识别中的异族效应是稳定存在的。对于异族效应的产生有很多解释:有研究从接触效应度出发,发现与异族的接触增加可以显著降低异族效应;也有研究从面孔加工方式出发,发现人们对异族面孔进行较多特征加工,而对本族面孔进行较多构型加工;还有研究认为,异族效应的产生源自人们的心理表征,本族面孔的表征更为集中,外族面孔表征较为松散,表征结构的疏密造成了异族效应。这些解释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但具体哪一种因素对异族效应的产生起到主导作用还有待考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被试对内群体面孔有更好的再认正确率,这说明被试产生面孔识别的内群偏向。内群/外群模型是Sporer整合了多种分类理论后提出的,该理论人为认知加工深度决定了面孔再认的成绩,越深加工程度将有越好的再认成绩,而加工深度又受到群体分类的影响,往往人们更容易忽略与自己相关较低的客体,而倾向于关注与自己相关较高的客体。说明被试对内群体更好的再认正确率是由更深的认知加工所造成的。

研究发现面孔识别中群体因素与种族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对内群体的异族面孔识别不再产生异族效应,而对外群体的异族面孔依然存在异族效应,这说明内群偏向抵消了异族效应产生因素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内群/外群模型认为再认成绩的差异是由加工深度所造成,而本研究中也发现内群体面孔不存在异族效应,因此,有理由推断加工深度是影响异族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在本研究中,虽然相比同种族面孔,内群偏向对异种族面孔的影响更大,但是同种族面孔也受到内群偏向的影响,这很有很能说明,加工深度同时也是提高面孔识别能力的关键。至此,本研究认为,人们对面孔加工深度是影响面孔再认的关键,但加工深度具体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能力,还有有待考证。

参考文献

[1] Hayward W G,Crookes K, Rhodes G. The other-race effect: Holistic coding differences and beyond[J].Visual Cognition,2013(ahead-of-print).

[2] Kelly D J, Quinn P C, Slater A M, et al. Threemontholds, but not newborns, prefer ownrace faces[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5,8(6).

[3] Malpass R S,Kravitz J. Recognition for faces of own and other ra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9,13(4).

[4] Bruce.Understanding face recognition[J].Br J Psychol,1986(77).

[5] 周国梅,张璐然,曾伟贤.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2).

[6] Zhang Hong Z Q L W. Alleviation of Pre-exposure of Mouse Brain with Low-dose 12C6+ Ion or 60Co γ-ray on Male Reproductive Endocrine Damages Induced by Subsequent High-dose Irradiation[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5(00).

作者简介:田宇(1989.10- ),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2级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过程。

上一篇:电力工程施工问题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10KV变配电设备安装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