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成趣:让课堂焕发应有的魅力

时间:2022-10-17 10:48:13

转学成趣:让课堂焕发应有的魅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语文学习的情趣体验。考察日常教学中的几个案例,不难发现当下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学趣”迷失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语文课教学内容倾向“说教”:二是语文课教学过程忽视“体验”:三是语文课教学方式“单调机械”: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焕发应有的魅力呢?

一、还原语文本色,呈现情境

1、再现生活情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告诉我们语文其实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有情有境是它与生俱来的特征,语文内含的言意情趣同样源自生活情趣。语文教学一定要力求贴近并再现生活情境,展现字词句中所附载的生活印记,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从而学得有滋有味。

2、还原语文本真。语文有自己的形成规律。还原语文本真,是指回到语文本身,站在原点回望与探寻。比如:低年级学生学“友”“有”二字总易混淆。回到字理分析,能比较有效区分这两个字。“友”——在字形上所显现的正是双方都伸出了手,象征了彼此间的坦诚和信任,形成了友谊的基础。“有”——人类首先掌握的数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

对字理形成过程的关注,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得言意情趣的同时,自然把“友”“有”区分得更清楚,记忆得更牢固。

3、引导言语体验。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学习者充分体验,才会获得真正的认知与发展。有情有境的语文,只有入情入境地体验,才能真正融入学习者的生命。可是,我们对入情入境的认识却往往停留在自以为是的教学预设,忽视语文的学习需要实实在在的体验。

二、创新语文教学,彰显情趣

1、变形式。将教材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形式出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把《望月》(苏教版第十册)中小外甥的话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仅仅是改编成童话诗,意境的优美、语言的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散发着迷人的韵味,语文的美丽悄然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2、补空白。当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出现比较大的认知距离时,可以通过“补白”,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激发学习的兴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在指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时,教师可以相机“补”上司马迁所遭遇的飞来横祸那段历史,“补”上《报任安书》中表明自己决心的内容。对此,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兴致。

3、简内容。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其实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务求详尽,有时在教学方式上试一试“简化”可能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一文,可以组块积累与司马迁一生经历有关联的成语。最后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每小节的内容换上这些成语来表述。

4、化角色。小学生喜欢在快乐中学习,教师不妨顺学生所意,在一些比较有趣的课文教学中来点幽默,让课堂时不时泛起快乐的“涟漪”。比如教学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体会小动物在森林里的无拘无束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文中角色:“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又为什么这样开心呢?”在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请学生作为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读出它们各自感受到的快乐、安全和衣食无忧。

三、链接源头活水,激情增智

1、回归生活。可以通过动作模拟、生活回顾、场景共鸣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唤醒体验。苏教版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与恶劣环境作抗争的精神,可以这样设计:这株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柳树面对着干旱、寒冷、风雪、雷电要作出怎样的努力呢?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这株柳树,我们来作个假想——

通过唤醒体验,让语文焕发它原本的魅力,吸引学生爱上语文课。

3、再现情景。把教学内容涉及的情景通过语言描绘进行再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与体会。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母亲承担的家庭重担是多么重,可以引导学生对母亲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清晨,母亲可能在干什么?”“深夜,母亲可能在干什么?”“烈日炎炎的夏日,母亲可能在干什么?”“寒风凛冽的冬天,母亲可能又在干什么?”母亲的形象就在与她有关的情景再现中不断清晰起来,作者的感受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学生所理解。

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好呵护,就是彰显语文教学的情趣,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愿望这“娇嫩的花朵”最有效的滋养!语文课堂,转学成趣,可以让言意情趣回归字里行间,就会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活动的质量,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中,形成有益一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上一篇:健全管理机制构建关护网络发挥学校功能 下一篇: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自由的表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