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牧民增收难在哪里?

时间:2022-10-17 10:46:54

摘要:锡林郭勒盟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但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需要经营方式有质的突破。本文从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基本形式和金融服务效果出发,分析了制约牧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了关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效率;生态移民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7-0028-03

一、锡盟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增收难分析

(一)锡盟畜牧业发展状况

1.禁牧休牧轮牧项目初见成效。自2000年以来,在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的荒漠草原及沙地实行围封禁牧,在草原植被较好的典型草原区推行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牧民由传统的自然放牧逐步变革为合理利用天然草牧场与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扼制。2005年全盟天然草牧场实施禁牧休牧达到2735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2.5%,轮牧草场3535万亩。通过禁牧、休牧、轮牧方式的推行,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相比,牧草高度增加了6.5―25厘米,覆盖度增加了8.2―50%,亩产鲜草增加了12.8―114.5公斤。

2.草牧场经营使用权流转实现增收。2005年锡盟天然草地暖季载畜量为1345万羊单位,实际暖季牲畜总数达到1500万羊单位,草畜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以“大户带小户、联户经营”草场使用权流转生产形式顺应而生,畜牧业生产实现了规模经营。2005年全盟草牧场流转面积为1850.49万亩,约占全盟草牧场总面积的7%,流转户数达到5279户,占牧户总数的10%,涉及人口19635人。

3.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加强。西苏旗2005年核定天然草场载畜能力平均为86.12每亩羊单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草场载畜能力实际达到46.12每亩羊单位,单位草场实现的产值由2.32元增加到4.34元,增幅达46.5%。

4.“公司+牧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形成。销售收入超百万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66家,比“九五”期末增加了近4倍。全盟各类经济合作组织364个,5.42万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总户数的42%。农牧民从产业化经管中得到的收入1061元,占纯收入的36%。接冬羔早春羔的牧户3.85万户,占牧业户数的65%。

5.生态移民和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以黄旗为例,浑善达克沙地在该旗涉及11个嘎查、2700人,计划5年内将生态严重恶化地区牧民全部迁出,将草场围封禁牧。为吸引沙区人口向城镇转移,政府把移民扩镇、沙源治理、人畜饮水、生态移民等资金捆绑使用,财政再给予适当支持,建128户住宅楼,并配套建设了封闭式的移民养殖区。2005年全盟共移民搬迁2314户10411人。“阳光工程”培训1.45万人,实现就业1.19万人,就业率达到82.5%,组织农村牧区劳动力输出5040人。

(二)制约牧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1.生态保护投资主体单一,生产成本剧增。一是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后,牧民根据科学核定的最高载畜量,主动压减牲畜头数,2005年牲畜头数比2003年下降220万头只,相当于每个牧户少收入1.2万元。二是锡盟全境45―60天的春季休牧,国家生态项目饲料补贴只能覆盖58%,休牧期间所需的饲草和国家项目末覆盖地区的饲料只能靠牧民自行解决,牧民年均自筹饲草饲料的成本支出达3亿元以上,平均每个牧户每年多支出5470多元。三是为保证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除国家每人平均5000元的项目补贴外,农牧民累计自筹资金1.6亿元,平均每个移民户增加支出1.4万元。四是近四年新增灌溉饲草料地26万亩,建设围栏草场6800万亩,建设牲畜暖棚70.2万平方米,引进良种牲畜21.5万头只,完成上述任务,牧民自筹资金2.6亿元,户均支出4.8万元。2005年全盟牧民家庭总支出为12221.60元,总收入为10625.63元,支出大于收入1595.98元。据对4839户牧户抽样调查显示,有59.3%牧户表示2004年生产费用支出与上年比较基本持平;有36.6%的牧户表示比上年明显增加,仅有4.1%的牧户认为比上年有明显减少。

2.牧民债务负担沉重。一是负债户比重大,债务多。据对4839个牧户的抽样调查表明,有57.5%的牧户家庭存在债务负担。负债户户均债务余额8893元,人均2269元。在负债户中,有23.5%的家庭债务额在万元以上,户均达23947元,人均6109元。二是债务负担呈现上升趋势。有65.5%的被调查户认为近年来家庭债务无大变化,有7.0%的牧户认为债务负担明显减少,而有27.5%的牧户则认为近年来债务负担明显增加,高出明显减少户20.5个百分点。三是民间借贷普遍存在。在债务户户均8893元的债务额中,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为6148元,占户均债务总额的69.1%,来自民间借贷债务余额为2745元,占户均债务总额的30.9%。

3.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如东乌旗、西乌旗、乌拉盖开发区有规模以上肉食品加工企业35家,具备龙头企业带动力的只有沁绿公司一家。二是品牌意识不强。锡林郭勒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畜产品特色、优势资源未能充分体现,“原料优质,产品不优价”是产业化经营滞后的重要表现,也是制约牧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联结龙头企业和牧民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和较为紧密机制欠缺。

4.生态移民稳定性较差。一是“一产到一产”的生态移民使增收难度加大。以二连浩特市齐哈移民区奶牛养殖为例,日均费用共计21.91元,每养殖一头奶牛日亏损5.31元,牧民正面临二次移民或重新选择产业。二是城镇现有发展水平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如果再增加移民,很难保证就业。

5.“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生态建设的脆弱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反复性的特点导致生态“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客观存在。全盟急需治理的沙化退化草场仍在3万平方公里以上,需要转移的农牧民仍有15万人左右。二是休牧项目区有补贴而非项目区没有补贴,一定程度上影响牧民的积极性。各旗县确定的自行休牧天数不一,牧民间相互攀比,增加了休牧的难度。三是浑善达克沙地林沙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还未形成。

6.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锡盟牧民居住分散,电力入户率低、乡村公路等级差问题普遍存在,削弱 了牧民增收能力。

7.畜牧业现代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一是通过改良提高牲畜个体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的比重低。二是疫病防治、群管群防的体系还没有建立,牲畜疫病防控难度大。

二、金融服务效率及风险表现

2006年3月末锡盟三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合计为301595万元,占贷款总量的39.3%,“十五”期间净增加额108192万元,年均增长10.56%,高出畜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5.4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农牧业贷款“十五”期间净增加额58499万元,年均增长29.48%,主要投向农牧民生产、生活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十五”期间净增加额12989万元,年均增长5.23%,主要投向储备粮轮换,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银行农牧业贷款“十五”期间净减少2119万元,年均下降0.05%,主要投向农牧业综合建设项目及畜牧业生产大户;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十五”期间累计投放额年均增长1.33%。可见,农村信用社成为辖区支持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农业银行的支农支牧力量逐步弱化,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农作用明显。

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资金需求与供给缺口大

2000―2004年全盟农牧业贷款余额占全辖区信贷总量的比重年均为13.19%,低于全国0.41个百分点,农牧业贷款占GDP的比重2000―2004年平均为6.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45个百分点。

(二)资产安全性存在风险

一是贷款抵押物不实。受自然灾害影响,信用社普遍接受了由嘎查集体牲畜抵押,苏木、旗两级财政承诺担保的承贷方式。虽然部分还履行了公证手续,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纯属信用放款。由于基层政府机构撤并力度大,人员分流去向复杂,嘎查承贷、财政担保有可能成为“纸上谈兵”。二是由牧民联保或自贷普遍是以自有牲畜、草场使用权、房屋等财产做为抵押,处置变现不大现实。三是户均贷款额较大,用途单一,难以分散风险。抽样调查显示,在债务户户均8893元的债务额中,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为6148元,贷款90%以上用于购饲草饲料。

(三)贷款期限和贷款方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一是贷款期限不适应畜牧业生产周期。牧区购买饲草料、接羔保育到牲畜出栏,贷款需要为10个月到一年;奶牛贷款需要3―4年;基本建设贷款需要5―10年。而金融机构对畜牧业生产发放的多是短期贷款,期限一般是7个月到1年,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奶牛贷款)最长也只有3年;再贷款期限最长1年,不能对畜牧业形成稳定的信贷支持。二是贷款业务单一,顺应牧区生产经营转变的信贷方式急需拓展。如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母畜、良种畜等缺少明确的信贷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

(四)商业性经营需求与风险防范矛盾并存

在支持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由于没有现成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项目贷款组织实施进度慢,新增贷款存在风险性等问题。农发行2005年12月末商业性贷款占全部贷款24.68%。商业性贷款规模小,影响了农发行的经营业务发展。

三、改进金融服务的措施建议

一是把锡林郭勒盟列入国家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锡盟地方财政和承担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的牧户给予合理的补偿,一方面减轻牧民负担和对农牧区信用社资金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配套捆绑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把锡林郭勒盟列为全国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试点,或根据锡林郭勒盟不同的草原类型,选择5个嘎查(村)列入农业部正在开展的“九大行动”中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试点之中,在解决牧民分散居住区的用电、偏远嘎查安全饮水、乡村通公路、牧区教育、医疗等方面争取国家的信贷优惠政策。

三是从创新牧区金融服务出发,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一是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摆布信贷投向。通过支持新型工业化,逐步提高工业对畜牧业的反哺和支持能力。通过支持推进城镇化,为牧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城镇对牧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根据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生产的实际类型调整信贷结构。在典型草原区重点扶持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家庭牧业大户。在荒漠草原区信贷服务以推进人口和产业转移项目为重点,扶持“种一小块、围一大片、集约经营抓改良”生产模式户,探索开发和填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的林沙产业信贷服务空白。

四是重点支持“内部挖潜、外部拓展”能较快增加牧民收入的富民产业项目。重点支持适合锡盟气候特点、个体效益较高、牧民普遍认同的项目;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支持和扶持牧区个体私营经济;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利益联结机制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支持产业化经营。

五是建立健全适应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优势产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成为商业银行和外商投资的“优质”客户,直接或间接的为牧民产业转移寻求依托;壮大牧区信用担保业实力,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体系,完善农牧区中小企业、工商户、农牧户信用评级,面向牧户和中小企业设立担保机构,发展牧区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促使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小额担保和小额信用担保的优惠政策,将牧区转移人员也纳入下岗再就业信贷资金扶持系列,弥补解决人与自然生态环节出现的脱节;建立农牧区金融风险补偿机制。采取农村信用社代办或组建保险机构及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牧业保险业务方式,引导牧民参保意识;正确的引导和利用是对民间融资,使其成为农牧区融资的合理补充;积极探索建立“小额贷款公司”。

上一篇:龙头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擎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的成本、收益与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