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发展的实证性分析

时间:2022-10-17 09:11:55

辽宁经济发展的实证性分析

[摘要]2010年是辽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挑战较多的一年。这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成功战胜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统筹区域发展等多方面取得巨大成绩。2011年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开始放缓,通胀预期、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美元贬值等因素将增加发展的不确定性,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总的来看,国内外不利因素不会改变辽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面。2011年,辽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将会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关键词]宏观背景;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1-0044-05

2010年是辽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挑战较多的一年。这一年里全省紧紧依靠中央保持宏观经济连续性、稳定性和新一轮加快东北振兴的支持政策,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绩。

一、2010年辽宁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1-9月,辽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5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9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进出口总额59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8026,年均分别增速为11.7%、11.3%(见表1)。预计2010年全年辽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500亿元,较上年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0亿元,较上年增长26%以上。

分析其主要特点如下:

1.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宏观指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表1中可以看到,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全国持平,进出口总额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稍低于全国上年同期增长外,其他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速均高于全国上年同期增长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少有的喜庆局面。据辽宁省预测,“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可达到13%,经济增速已连续四年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这个预测来看,2010年辽宁又是一个高速增长,连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之年。

2.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010年1-9月,辽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9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4%,第四季度这一数字将继续大幅度提高。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辽宁第二产业投资达到5859.13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工业投资达到5683.86亿元,同比增长26.2%。前10个月,全省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123.8亿元,同比增长35.7%。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0431.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民营经济中的私营个体投资同比增长34.4%,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3.7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35.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投资下降1.3%,低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32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投资增长31.1%,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0.4个百分点。2010年前10个月,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907.8亿元,同比增长32.1%。从以上投资结构来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重视。

3.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有效,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2010年1-9月,辽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597.8亿美元,高于2009年前三季18%,其中出口达到322.6亿美元,额居全国第8位,增幅高达39.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7个百分点,居东南沿海十省市第2位。这表明。国际市场在恢复中有了生气(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辽宁对外贸易曾降至最低点。经过艰苦努力,外贸宏观指标的提升证明了工业增长又回到正常水平,形成了一个V字形);也表明2008年以来,国家及时出台一揽子投资计划以及10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辽宁工业实现止跌回升发挥了有效作用。2010年10月,总投资额25亿美元的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在大连落成投产。一批外资企业的进入,标志着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的峰值已经来到辽宁。

4.财政收入持续增加,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1-9月,辽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9.3亿元,同比增加30.0%,接近2009年全年水平。财政收入低一直是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一块短板。2010年的财政状况继续了前几年的大幅度增长,是我们所期盼的。财力的增加为辽宁省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以及建立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机制提供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条件。

5.市场消费持续活跃,居民收入提升仍有较大空间。2010年1-9月,辽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36.7亿元,同比增幅18.3%。这说明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对辽宁消费市场旺销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离退休人员上调工资、“三农”扶持政策等都对消费增加起到了支撑作用。但还要看到,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但从总量上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09元。这说明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在人民生活水平、企业的利润、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还不理想。

6.经济运行连续五年高速增长,为“十一五”收官作出贡献。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的一年。这五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金融危机,辽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

了良好基础(见表2)。

二、2010年辽宁第一、二、三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农民所得实惠增多。2010年,辽宁克服了不良气候条件及洪涝灾害的挑战,在连续几年粮食增产的基础上,粮食又喜获丰收。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实现生产总值803.1亿元,同比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4.31亿元,同比增长58.5%。比第二产业高32.2个百分点。相对于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慢,主要原因是2010年辽宁农业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涝灾,部分耕地大幅减产,甚至绝收,但投资大幅度提升。新增设施农业264万亩,水产养殖示范区353个,“一县一业”产业格局正在形成。这些可喜的成就对辽宁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社会等都提供了重要保障。2010年伴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启动,以及社会领域改革的不断提速,辽宁农民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例如,从2010年1月1日起,沈阳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

2.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1-9月,辽宁第二产业实现生产总值7150.33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比一产和三产分别高11.6和5.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9%、16.4%、14.7%和23.8%,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6.7%。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取得进展,仅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到2010年就有规模以上企业500余户,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36家,以及国外大型跨国企业6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在沈阳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内总投资48亿元,建设2平方公里的建筑产业园,最终将实现营业额120亿元。到目前为止,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已开工项目46个,总投资128.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同时,辽宁民营经济也有优良的表现。据统计,2010年1-9月,全省民营经济拉动作用加强,共完成投资9050.1亿元,同比增长31.2%,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0.5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66.8%,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3.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提高,增幅空间仍有很大。2010年1-9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辽宁的增幅是17.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低于一些先进地区和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超过了40%。由此看来,辽宁工业增加值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后,辽宁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看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提高,这是解决工业发展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辽宁提高工业增加值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着力点。一个是在增项上做文章,以创新、质量、品牌、服务获得高附加值,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另一个是在减项上下工夫,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推进减排治污,提高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做到了这“一增”、“一减”,创造出更多的工业增加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辽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中小企业后劲不断增大,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目前辽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除传统优势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种工业品产量所占市场份额也在提高。从企业类型来说,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及产品销售率同比增长21.2%、18.1%和13.1%。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同期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工业发展进程加快。同时,辽宁中小企业已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0%以上,加上数量庞大的个体户,其创造的最终产品、服务价值和缴税额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巨大作用。2010年1-9月,全省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4%,县域经济倍增计划见效明显,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有了些改变,困扰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不断提升。今后,要靠建立更好的机制,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尽早使“短板”变成辽宁经济增长的“引擎”。

5.服务业的“短板”有所提升,吸纳就业载体作用增强。2010年1-9月,辽宁服务业中批零贸易业稳步增长,批零贸易业实现销售额12136.8亿元,同比增长23.9%;住宿餐饮业增长较快,全省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55.6亿元,同比增长28.4%;累计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849.79亿元,增长34.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47.98%。100个服务业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增上市公司14家,首发及再融资共计224亿元,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辽宁服务业发展迅速。56个城区生产总值增长17.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的城区,由上年同期的9个增加到13个。同时,全省各个城市对服务业纷纷重视起来。统计表明,前三季度仅沈阳市服务业增加值就达1637.5亿元,增长1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4.9%。到目前为止,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000万人,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服务业投资增长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供给保障能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产品消费规模的扩张,从而使服务业企业整体效益好转,辽宁的又一个“短板”在不断提升。

三、2010年辽宁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同步拉动经济增长

1.投资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推动辽宁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投资对辽宁意义重大。辽宁之所以能摆脱“东北现象”的困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投资的贡献巨大。2010年1-9月,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从投资方向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58.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6.2%,第三产业同比增长34.8%,这说明投资正向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转化。从发展态势看,2010年前10个月,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907.8亿元,同比增长32.1%,比前三季度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28.1亿元,同比增长15.5%,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21.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69.3亿元,同比增长31.5%,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2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投

入总量达1092.3亿元,同比增长49.8%,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37.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43.7亿元,同比增长52.7%,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4.9%。从项目看,沈阳一号地铁通车,19条铁路开工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基本完工,沈阳、大连、丹东、朝阳机场扩建和大连、营口、锦州新机场建设正在抓紧规划和施工,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红沿河核电二期、徐大堡核电一期正在积极筹备,以及新建的99座污水处理厂大多实现稳定运行,规划建成的40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正在实施等。从投资额看,辽宁红沿河核电站项目75.2亿元,STX(大连)造船集团厂房和设备项目56.4亿元,大连中石油国际储备库项目41.2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乙烯技改项目48.4亿元,鞍钢技改项目40.5亿元,大连星海湾体育中心项目32.5亿元,锦新华能风电场项目29亿元,鞍钢鲅鱼圈新厂二期工程35.5亿元,锦赤铁路锦州港配套项目29.8亿元,大连地铁项目29.8亿元,奇瑞汽车年产20万辆乘用车项目29.5亿元,中油油气田工程29亿元等。

2.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对外开放的峰值到来。2010年1-9月,全省出口达到322.6亿美元,额居全国第8位,增幅高达39.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7个百分点,居东南沿海十省市第2位。其中,全省国有企业出口8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4.9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52.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72%;集体私营企业出口83.59亿美元,同比增长45.13%。全省145户重点企业出口168.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6%。辽宁省出口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对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美国出口分别增长25.54%、32.89%、33%、46.58%和37.35%,对香港、台湾和印度、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出口增幅都超过60%。二是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实现增长。前三季度,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38.39亿美元,同比增长36.84%;钢材出口3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倍;成品油出口27.92亿美元,同比增长47.86%;纺织服装出口29.08亿美元,同比增长6.45%;农产品出口24.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23%;铝材出口12.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另外,镁砂和钼矿砂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5倍和13倍,石蜡、鞋类、家具和塑料制品出口同比增长20%以上。2010年仅9月,船舶出口额达到5.71亿美元,同比增长86.96%。

3.高度重视服务业,保障措施有成效。2010年辽宁服务业的发展为“十二五”期间辽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基础。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发挥服务业在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辽宁已经成为了共识。为此,辽宁省在原省商业厅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唯一的服务业委员会,辽宁的服务业有了专职主管部门;省有关部门向54个城区下放了自和决策权;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8亿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发展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业,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2010年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沈阳市走在了全省前面。前10个月,以增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为核心,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完善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六大体系,加快金融、物流、会展、文化旅游、信息等重点领域建设,服务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沈阳市共举办会展活动196项,同比增长13%;成交额1412亿元,同比增长62%。

四、2010年辽宁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1.三大区域建设加快步伐,发展战略格局形成。2010年,全省上下以更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大的工作力度、更充足的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2010年前三季度,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80亿元,入区注册项目3606个,总投资6533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417个,实际到位外资58亿美元。201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同时,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同城化建设进程加快,七城市之间连接更加紧密,鞍山汤岗新城、铁岭凡河新城、辽阳河东新城、沈抚新城、沈溪新城、沈彰新城等一批重要结点连接带上布局和正在建设了一批园区和中小城镇;沈抚新城亮出“沈”字招牌,在2010年前10个月,共签约149个项目,合同金额562亿元。突破辽西北战略进展顺利。环境建设和园区建设取得突破,铁岭高新区获批为省级高新区、朝阳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获批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园区,设施农业和畜牧小区蓬勃发展,辽西北面貌得到改善。

2.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提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明确。2010年,全省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推动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由“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迈进,科技对产业升级的贡献增大。2010年1-9月,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6.7%。在这一年里,营口高新区获批为部级高新区,是继沈阳、大连、鞍山之后的第四家部级的高新区;铁岭、抚顺、本溪高新区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区。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制高点和突破口,2010年初,辽宁省提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育种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九大类新兴产业、83个重点领域,了《辽宁省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予以扶持。计划到2015年,培育形成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销售收入逾10亿元的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工业的主导产业。

3.资源环境大幅度改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10年全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循环经济,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1-9月,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3%,平均优良天数为263天,同比增加4天。14个城市监测的4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全省总达标率为99.8%,其中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2010年6月,辽宁省政府推出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计划,共涉及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焦炭、铁合金、电石、造纸、酒精、味精、印染、化纤、电力、煤炭和镁砂制品14重点行业,设定了落后产能淘汰标准以及实施期限。2010年8月,中国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建立了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全面实施辽河干流整治和管理。认真落实“十一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新建设的99座污水处理厂已有80座投入运行,辽河支流河超标断月减少,污染物浓度逐月下降。

五、2010年辽宁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挑战

还要看到,当前制约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固有矛盾仍在积聚,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具体来说:结构调整仍然面临两大突出难题。一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盲目投资、布局雷同现象十分突出。除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外,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盲目发展,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二是存量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铁矿石、石油、煤碳等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尚未充分启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仍然较大,环境资源瓶颈制约依然严峻;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尚不景气,需求逐步下降,全省外贸出口增幅有逐步收窄的趋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已经抬头,CPI涨幅趋高,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稳定物价工作仍然面临着复杂的局面等。

上一篇:“官二代”现象的主要危客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中国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