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和而不同

时间:2022-10-17 06:15:07

哲学讲稿,[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敬东、杜月译,商务印书馆,2012

提到涂尔干,人们往往会给他贴上“社会实在论”或者“实证社会学”的标签,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卫道士,时时刻刻用“社会”、“规范”这样的字眼,审查我们的一举一动。行动者只能战战兢兢,虽有反驳之心,但无招架之力。然而如果读者耐心读一读涂尔干对原始分类、图腾崇拜、初民宗教的研究,看一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描述的热烈奔放,甚至是放荡不羁的“集体欢腾”的场景,或许对他的形象会加以重新审视。具体到学理层面,多数中文读者对涂尔干早期的作品也仅是略有耳闻,尚未目睹。西方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如此。这严重妨碍了学界全面、系统地了解涂尔干的思想体系,也使得社会学教学面临着失真、传讹的危险。幸运的是,随着《哲学讲稿》的出版,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观。

1882年,通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资格考试的涂尔干前往中学任教。他首先任职于皮伊中学,同年11月调往桑斯中学直到1884年11月。《哲学讲稿》是涂尔干1883—1884年在桑斯中学开设哲学课的课程笔记,一共80讲,由学生拉朗德记录并整理。

从讲稿的结构看,涂尔干是依据库欣对哲学的划分来授课的,他将哲学分为四部分: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法国公共教育逐渐被国家掌控,复辟的波旁王朝制定了哲学教育大纲,组织统一的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作为折中主义的奠基人,1832年库欣被任命为公共教育委员会成员,并控制了哲学领域的教育,1840年他还担任了8个月的公共教育部长。库欣重新修订了哲学大纲,将自己的哲学贯彻到学校教育之中,教师资格考试也是根据库欣哲学来设计考题。

那么这部讲稿反映的是涂尔干本人的想法吗?还是仅仅重述了库欣的哲学理念?折中主义试图将经验论和观念论整合在一起,涂尔干也努力用社会学的方式缓解这两种思潮之间的紧张。事实上,《哲学讲稿》中提出的经验论和观念论之间的对立,贯穿了涂尔干的一生。在其晚年发表的《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一文中,涂尔干不满足经验论和观念论对人性的单一理解,他论证了人性二重性的必然,一种是个人性的,如感觉,它是向心的;一种是非个人性的,它是集体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呈现,如道德、理性、概念,它是离心的。二者都具有合理性,只不过来源不同,一种来源于个体存在,一种来源于社会存在。

从社会现实的层面看,库欣的哲学与其政治主张是相一致的,折中主义向各种思想“妥协”。他将笛卡尔的怀疑保持在适度范围之内,从而小心地协调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在政治上,库欣、基佐等人在七月王朝的政权下,维持一种既不激进的民主,也不过分的专制。鉴于大革命以来民主带来的暴力,折中主义竭力避免将平等引入政治领域,他们反对普遍选举,认为“多数”并不能代表理性,只能选举那些“有能力”、“有理性”的人来进行统治。基内就指责折中主义将哲学思考留给了少数精英,而将宗教留给了愚昧的大众。

涂尔干认识到理性、知识上的差异,为人们在政治、经济等社会诸方面的不平等提供“合理”的依据。大革命虽然消除了贵族在政治上的诸多特权,但是人们又重新发现了两类群体之间的根本不同。只不过人们以智识、心性结构的不同,来代替臭名昭著的“血统”、“门第”和“出身”,由此产生了“渺小平庸的乌合之众”与占据真理的知识贵族之间的对立,涂尔干称之为“阴霾的景象”、“凄凉的梦境”。同样是在桑斯中学的一次演讲中,涂尔干就科学、理性的发展所引起的自然与人类、知识精英与大众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自然逼迫人类追求进步,实现自然的理想,那么它就需要人类用理性来主宰自身。然而,科学与真理往往为少数知识分子精英所掌握,虽然他们返回到人群中去,并考虑大众的处境,但是精英们俨然代表了社会的知识与良知,底层大众则过着单调麻木的生活。

这样的分化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后果呢?

首先,它导致了国家、民族的衰弱。其原因在于,一个民族将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那么他们就会抽取、消耗国家其余部分的生命力。少数人拥有太多的智慧,享有伟人的名誉,而其余人只能理解有限的、平均的精神文化。一个民族却是由全体个人组成的,只有所有人强大了,民族才能紧密凝聚在一起;相反,真理被一部分人垄断,光明便不能照耀四方而局限在封闭的苑囿里。

其次,将民族分为天才与平庸的大众,这也就意味着将民族交到一个主人手中。当一部分人拥有无可匹敌的智慧时,另一部分人只能对其产生膜拜,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听任他们发号施令。七月王朝、第二帝国就是前车之鉴。可是尽管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将所有伟大人物消灭,这样只会让所有人都陷入沉沦、腐朽之中。那么该怎么办呢?《哲学讲稿》一书虽然未给予直接的答案,但是仍然留下了不少线索。

折中主义将人群进行划分,很可能会陷入以外在条件衡量人的精神的困境,比如财产的多寡、工作的种类。涂尔干虽然承认分工的不同,但拒绝以此来鉴定人们在道德上的高低。“一些人在高贵形式的工作,如文学和艺术,和不体面的体力劳动之间做一区分。但是就道德而言,并没有任何区别。所有形式的工作都是高贵的,都是道德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践行自身的活动,不允许自己就这么枯萎掉。”为了增强个人的生命力,个人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人格,这包括自由的认知和判断、心理能力的发挥。那么政府、他人就不能代替个人进行思考,“政府可以命令公民完成某些任务,但是它不能进入到意识的领域中去强加一种意见。”也就是说,个人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涂尔干将意识纳入灵魂的构成要素,其目的就是要保证人格的完整,人具有“统一性”、“同一性”和“因果性”。

由此,我们可知《哲学讲稿》诞生的思想背景和历史条件,这对于我们今日更加全面地理解涂尔干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其早期思想,具有极大的帮助;进而重新理解社会学的传统,反思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上一篇:韩文忠的草书创作 下一篇:乙庄辑评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