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官兵的“心理护航师”

时间:2022-10-17 05:45:00

护航官兵的“心理护航师”

2012年2月至9月,我海军第11批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总航程12万余海里,共为43批184艘中外船舶安全护航,创下护航时间最长、直升机飞行时间最长、访问国家最多、出行人数最少的护航记录。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王金丽,是这批编队中唯一执行伴随心理服务任务的心理工作者。官兵为中外商船护航,王金丽则为官兵心理护航,被广大官兵亲切地成为“心理护航师”。

应对艰苦条件考验——

在适应环境中树立专业形象

适应环境,是王金丽上舰后面对的第一个严峻考验。

亚丁湾由于靠近沙漠地带,海上常有沙尘暴,官兵在甲板上执勤带着口罩,只露两只眼睛。从出了祖国海疆线开始,就没有下过雨。海水温度一般在35℃以上,甲板温度高达70 ~ 80℃,战士在甲板上站久了,胶鞋底儿就会粘在甲板上。高温、高湿、高盐是索马里海域的显著特点,感冒、体重减轻、关节炎、外伤是舰上官兵常见的身体症状。

王金丽在舰上的床铺大概70厘米,放上床垫只有60几厘米。这里既是她休息的地方,也是她办公的地方。生活用水是铁锈色的,里面还有沉淀物,洗过澡后皮肤会变黄发痒,军医说这是正常现象。用不了多久,贴身穿的衣服就会变成黄色。上舰的第一天,王金丽就对自己说:我喜欢这里,我将与它共度200天的时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这里都是我在舰上的家。

在舰上吃饭也不是件简单事情,尤其是风浪大的时候,人坐在餐椅上就像坐在滑冰车上,随着船的摆幅滑来滑去,因此他们必须叉开双脚用脚趾使劲抠住地面,一手抓牢餐盘一手往嘴里送饭。饭锅、汤锅通常都是摆在地上由专人看护把扶。

让王金丽觉得挑战最大的是晕船。风浪大的时候,连经常出海的人都晕。王金丽是旱鸭子,上舰后的半个月里,不知吐过多少次,但每次她都设法不让身边人知道。有时晕的感觉一上来,就飞快跑到没人的地方“交公粮”。王金丽心里暗暗着急,自己是来工作的,如果无法适应在晃动中生活,就无法为官兵开展心理服务。她开始探索抗晕的方法,每当晕的时候就自我暗示:“我喜欢船”、“我享受船的晃动”,同时把自己想象成船,这时就会觉得晃动很自然。利用心理学的自我暗示和音乐调节的科学方法,她只用了两周时间,就解决了晕船问题。之后,越是风浪大的时候,她越是会出现在晃动最厉害的关键战位,即使在舰体横倾25度、浪高5米时也是如此。当许多官兵被摇晕的时候,她依然站立。她告诫自己:“我是心理服务人员,越是艰险的时候,越应该在关键战位和战友们在一起。我的状态、我的陪伴就是一种心理支持。”

200天里,王金丽做到出操一次不少,吃饭顿顿不落,没吃一粒药,没生一次病,在官兵面前始终保持了最佳状态,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心理服务专家应有的专业态度、专业素养、专业形象。在风高浪急的时候,战士们看到她精神抖擞、行走自如地开展工作,就会竖起大拇指说:“真不愧是学心理学的,牛!”

创新心理服务模式——

在融入战位中赢得官兵信任

在护航之前,王金丽对海军心理服务工作并不陌生。她做过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防护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导研究生写过护航心理服务的毕业论文,还参加过汶川地震、世博安保等重大任务的心理服务。有了这些经历,她以专家身份通过坐诊、巡诊解决疑难杂症是没有问题的。

可上了舰她才知道,这次编队是按岗设人、不许超配,原定每舰一名心理服务骨干在上舰最后时刻都被裁撤下来。于是,王金丽决定换一种心理服务模式,走出咨询室,融入到各个战位,与官兵在轻松地谈心聊天中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

有一次,她在和一个士官聊天时了解到,他最近和爱人通电话总是不欢而散。事情其实很小:爱人告诉他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不知去哪个好,他随口回答:“当然去最好的了。”爱人顶了他一句:“你说的轻松,怎么去?你认识谁呀?”他无语。下次打电话时爱人又问同一问题,这次他小心回答:“去离家最近的幼儿园吧。”不料爱人又顶了他,说:“凭什么呀?那么差的幼儿园怎么让儿子去呀?”啪,电话挂了。

战士每周只有一次通电话的机会,本来憋着一肚子话想说,可每次说不了两句就挂电话,让他觉得很无奈。王金丽告诉他:“电话交往是门艺术,远距离更是如此。你爱人不一定需要你拍板,可能她只是需要你的倾听和支持。对女人来说,情感上的温暖需求更重要。”他似懂非懂地说试试。几天后,他高兴地找到王金丽:“王老师,我刚刚和老婆通了话,她又说儿子的事,我这次没直接说怎么做,反过来问她的想法,理解她的难处,支持她的选择,结果我们越聊越开心,把下一个战友通话的时间都占了。”

到菜库理菜、到后厨帮工、到甲板上让战士教她打绳结……王金丽在融入各个岗位中倾听官兵的心声,慢慢地,她能脱口叫出每个战士的姓名、岗位、籍贯,熟悉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对战士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甚至比有些政工干部还熟悉,官兵们亲切地称她为“知心大姐”。有的干部不服气,在一次集会时抽点战士现场考她,她一一报出他们的个人情况,舰艇领导笑得很开心:“王教授,你干脆来做我们的‘编外政委’吧。”

彰显心理科学魅力——

在挑战观念中提升服务水平

其实,王金丽在开展心理服务之初,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官兵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刚开始因为对心理服务工作不太了解,觉得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怕把心理问题和自己挂起钩来,因此不愿意甚至害怕接受心理服务。

有的干部直接对王金丽说:“我没有心理问题,你别和我说话,我怕你。”也有战士直接到领导那里“告状”,“我明明没有心理问题,王教授还过来和我说话。”还有的干部说,海军舰艇环境特殊,不适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必须在公开场合、“一对多”进行,对组织而言个人不应有任何秘密。

不保密官兵不信任你,保密了领导不信任你。王金丽想到在单位时,全军部队的官兵都跑来找她做心理咨询,而如今在舰上自己主动为战友提供咨询服务时,他们却避之不及,心里难免有一种“在没有脚的地方卖鞋”的感觉。

然而,她却从没想过放弃,一些官兵不了解心理学,因而对心理服务心生顾忌也在情理之中。她决定还是用科学说话,在舰艇领导的支持下,她相继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讲座。一桩桩具体的案例,一个个通俗的道理,让官兵逐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信服心理服务的重要作用。同时,王金丽还通过真诚付出不断收获官兵的信任。一个曾明确向她表示不信心理服务的干部,嘴巴溃疡20多天,嗓子也肿了,怎么用药都没效果。王金丽瞅准合适时机,找到他说:“你心中有事,你有压抑的难以表达的痛苦,想改变的话明天来找我吧。”他愣住了。第二天,他找到王金丽,倾诉了近来困扰他的情感问题。王金丽因势利导,使他郁结的烦恼彻底得到释放,他的身体也很快康复了。

就这样,王金丽坚持一点一滴地做下去,原先有顾虑的部分官兵对心理服务工作刮目相看,心里有什么事也都愿意找她聊天。除了为官兵举办心理教育讲座和开展日常心理疏导工作外,王金丽还编制了3套针对护航官兵的心理调查问卷,对官兵进行心理测评。她记录了2万多字的护航人员心理素描信息,写下了3万余字的护航日记,还为部队的《蓝盾快报》“护航心理常识”专栏供稿。她创办了舰上的“好心情聊天室”,先后与76人进行了访谈。

护航途中,王金丽领受了海军政治部赋予的《护航官兵心理健康服务手册》的编写任务。在总结前10批护航心理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王金丽在狭小的住舱里完成了8万多字的初稿,上报海军政治部后,得到海军首长“出乎意料、非常满意”的肯定,并决定印发部队,从第14批护航编队开始使用。返校后,王金丽带领教研室的同事、研究生继续反思总结护航心理服务工作,目前已撰写论文、专报、调研报告5篇。依托护航中积累的资料,她们已逐步展开有关护航心理服务的后续研究工作。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观察210例 下一篇:做事拖拖拉拉也是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