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父子兵 小作坊创出过亿大买卖

时间:2022-10-17 05:07:23

爸爸是个老工匠,儿子是个新闯将,这样的组合却使一个家具小作坊变成了年销售额过亿的大买卖。

父主内、子主外,不做小家具,要玩大家风范。这是崔建军对自己生意的设想。父亲崔文树是董事长,主管生产,儿子崔建军任总经理,负责营销。“在今天看来,我和父亲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崔建军说,“父亲从小接触明清家具,技艺精湛,任何旧家具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朝代、风格,甚至出自什么地区。”

在儿子心目中,对父亲所代表的精湛技艺一直存有莫名的崇拜。走上红木家具的经营之路,也是因为父亲的影响。“从小帮父亲打下手,从小听父亲讲各种家具的鉴别、养护知识,长大后受益匪浅。”然而当走出校门的崔建军正式踏入红木家具市场后,他与父亲之间却不再只是简单的协作关系,传统技艺的延续与现代经营意识的冲突摆在二人面前。

分歧要不要做高仿家具?

“青县本是远近闻名的穷县,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却有很多村民主动出去收购各种旧的明清家具,回来后再转卖给京沪广、香港、台湾,甚至比利时的客商。”崔文树说。

儿子崔建军就是看着这样的家具市场形成的一代。“那时他们把旧家具收上来,成本翻10倍卖给常驻村里的各地客商,而这些客商再将价格上扬10倍卖给国内外的买家。巨大的利润,让这条家具产业链逐渐形成。”

然而,旧家具在民间的保有量毕竟有限,1997年前后行业发展出现了瓶颈。“我那时刚刚离开学校不久,就和父亲谈起不再收购旧家具,转而制作‘高仿’家具的想法,即制作新的明清样式家具,然后做旧,再销往市场。”崔建军说,“但父亲对我的思路极力反对,他认为做人、做事应力求真实,不能用‘高仿’的产品来蒙蔽客户。”

事实上,崔建军并非想通过作假的方式来回避旧家具市场即将消逝的现状,他进一步向父亲说明,“我的考虑是目前旧家具已然没有空间,甚至残件也越来越少,我们为何不能用更好的材料,依托父亲数十年的手艺,虽将新家具做旧,但却以新家具的低价格销售。这既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明清的古典文化,也能赢得客户的理解,并能拓宽我们的生存空间。”

几番争论之后,父亲终于同意了崔建军的想法,但要求必须保证所有新家具的品质不能降低。

从1997年起,崔氏父子就成立青县第一家开始规模化生产新家具的企业―(北京)京华鸿红木家具公司。

此次,父亲并未体现出当初拒绝“高仿”似的固执,“我不会阻拦你去建厂,但我也不表示赞同,未来市场会是怎样,你有你的看法,我期望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父亲的默许,让崔建军像开足了马力的F1赛车一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调查市场、分析产品。到了1997年末,经父亲严格把关的第一批“高仿”产品,通过崔建军的双手正式推向了市场。

那一年,崔建军在北京的潘家园摆了一个地摊。起初是比较艰苦的,他偶尔接到一些小单。终于在坚持了一年之后,他拿到一份近30万元的订单。

“很不容易,虽然父亲没有对我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这个订单让父亲、让我都松了口气,我们选择的路没错。”崔建军说。

共识转型做自己的品牌

2004年后,中国的红木家具市场节节攀升。尽管很多家具在二级城市标价30万无人问津,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却可以标价60万,甚至供不应求。搭着这趟顺风车。父子俩的订单也在不断增加。2004年,其年销售额已超过500万,崔氏父子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默契。

“我不再干涉儿子的营销运作,我也乐得去将自己几十年的工艺、思想放在生产中,外面的世界就让年轻人打理吧。”此时的崔文树已完全放心让儿子去闯荡,他给予崔建军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2004年,虽然高仿家具依然在市场中有着非常大的利润空间,但眼前的繁荣并未让崔建军高枕无忧,他减少了制作高仿的力度,筹划进军新家具市场。

几年来市场运营的经验让他深切地感到,红木家具一旦贴上高仿的身份牌之后,就意味着用不了多久,京华鸿就会像那些专给国外做代工的厂子一样,被边缘化、被别人掌握命运。

这次,父子很快达成一致。

不久后,一批符合人体工学的新明清式家具问世了。“明清座椅都是高凳,而我从客户的反馈来看,将原来的尺寸下调了10厘米,使之成为更符合现代人居家感受的座位高度,而不变的是整体明清文化的感觉。”

“如今父亲对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品质和技术上的强大后盾,同时在各种市场决策上也依据我的意见来实施。对我来说,建立自有品牌的梦想在当下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崔建军认为,市场在重视品牌的竞争中发展,自己如果不能掌握先机必将断送企业的前程。

抱团推动红木奢侈品发展

转眼间到了2010年,在中国年销售达20亿的红木家具市场中,崔氏父子的生意从作坊起步,已从最初的年销售额数十万,摇身一变实现年销售额过亿的骄人业绩。

“我感觉父亲对产品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不仅影响了我,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崔建军说,“比如说一种榫卯的技术,据我所知国内也只有数十人能掌握,父亲对此也颇有造诣,这让我们的红木家具有了更高的价值。”

让产品打上品牌标签,传递艺术文化,这在崔建军的大脑中逐渐成型。“我在进行一种尝试,把我们的红木家具打造成真正的奢侈品。父亲对于选材、制工都有很好的把握,我则倾向于将文化及生活感受传递给我们的客户,我相信这样结合是完全可行的。”

但问题是自身规模尚不足抗衡众多业内大鳄,这让崔建军的目光转向了拥有巨大潜力的青县。

“中国企业有一种惯性跟风的习惯,如同福建遍地的鞋厂 、服装厂 ,东莞电子行业风行一样,青县在我们父子的带动下,如今做新家具的企业也比比皆是,但规模都不大。”崔建军想,如果能够整合这些资源,依托父亲积累50余年的精湛技艺,结合自己掌握的营销网络,必能迎来新的发展。品牌、文化有了实力的“红木制造联盟”的支持,成功指日可待。

“我期待这一抱团想法能够早日实现,用我们青县共同的力量打造一个中国红木奢侈品品牌,未来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我相信我们的选择依然是正确的。”

上一篇:王树彤:阿里巴巴不再代表一切 下一篇:乔致庸 从儒商到晋商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