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辽文化旅游探析

时间:2022-10-17 04:47:47

赤峰市辽文化旅游探析

摘 要:赤峰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是辽朝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辽文化资源,发展潜力大,但同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故此必须立足本市找到发展辽文化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辽文化;旅游资源;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26-03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旅游也开始由休闲娱乐观光游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游过度。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看山看水,厌倦了旅游区的人山人海,故此,文化游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2011年是中国的文化旅游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的多元文化一并以旅游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全国各地再一次掀起了文化游的热潮。赤峰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有6个辽代皇帝的陵墓,有辽代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就目前而言,赤峰市的辽文化游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它并没有成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赤峰辽文化旅游资源及辽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来揭示辽文化旅游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辽文化旅游的资源分析

公元916年,巴林草原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八部建立了契丹国,947年辽朝建立。辽王朝以赤峰地区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契丹人所创造的的文化,在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今,赤峰地区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们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之一。辽朝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第一次把我国北方的众多民族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开辟的草原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辽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首先,四时捺钵制度是一种具有突出游牧特点的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捺钵文化。捺钵,即坐住处、行在的意思。辽朝的上京和中京是其都城,但皇帝一年四季各有行在之所称之捺钵。捺钵文化是一种草原游牧文化,与契丹随时迁徙的游牧生活紧密相关,是游牧文明的升华。它体现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合,它与本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关。辽代的很多壁画、瓷器、文学作品都与这种制度相关。如巴林左旗辽庆陵东室保存有春夏秋冬四季山水画,来源于捺钵制度,是四时捺钵制度在艺术上的体现。另外,在传世不多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其次,文学艺术与民俗文化。辽代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刻、手工艺等方面都取得过很大成就。辽代的绘画艺术水平非常高,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绘画内容体现了契丹的游牧文化,以描绘契丹人的游猎、骑射、宴饮等场面居多。赤峰地区发现的辽代墓葬很多仍保存着的精美壁画。壁画内容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反映了赤峰草原的自然景色,这是一种独特的草原画派的创作风格,在我国古代的绘画史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契丹民族无论宫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均善于跳舞,从朝廷的各种仪式、祭祀活动到百姓的平常生活几乎都离不开歌舞,乐人即为舞者,边舞边乐。辽朝的雕刻艺术是目前研究辽代最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反映辽朝文明的重要文字资料之一。辽朝有很多精美的石雕艺术作品,取材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辽代石雕以宣扬佛教信仰的居多,保存至今的为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境内的真寂之寺石窟。俗称召庙,辽代早期佛教圣地。石窟开凿在桃石山陡崖上,分南中北3窟,中窟规模最大,又称涅洞,深5米,阔6.5米,高3米,中有释迦牟尼石雕卧像,身长3.7米,薄衣赤脚,瞑目,髻螺。头脚旁立菩萨各1尊,15名弟子肃立身旁,均作哀悼之状。壁面凿刻小佛像110尊,俗称千佛像。南、北窟均阔5米,有天王、释迦牟尼、普贤、文殊菩萨像等,保存完好。真寂之寺为我国已知仅存的一座辽代石窟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故此,我们看到辽代的石雕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和时代特点,同时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辽朝陶瓷,被国内外的研究者称为“辽瓷”。辽瓷种繁多独特,最具契丹民族特点的有盘口长颈瓶、首瓶、牛腿瓶、鸡冠壶、各种三彩瓷和花瓷瓶等。保留有鲜明的游猎生活特性,最典型的鸡冠壶是仿契丹人使用的盛水皮囊烧制的,便于携带。纹饰以印压、刻划、浮雕为工艺手法,装饰图案以莲花、牡丹或其它图样。辽瓷在制作工艺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国瓷器专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佛教在辽代有着众多的信奉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故此在辽代有很多佛教建筑。如今,赤峰地区仍保留着辽王朝上京塔、中京三塔、庆州白塔、武安州白塔、敖汉五十家子白塔、元宝山小五家子白塔。辽王朝现存的佛塔至今一座座耸立在赤峰的青山绿水间,为辽帝国竖起了历史的丰碑,为赤峰市增添了文化底蕴。

再次,辽朝的金属器、装饰品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木器品类丰富,制作工艺精湛。

辽文化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点,这种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同时也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区域性的文化,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契丹族迅速发展壮大,才使得契丹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赤峰市辽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赤峰是辽文化的发源地和成长、兴盛地,使我们有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今天,我们拥有众多的辽代京城、皇陵、州城、县城、大贵族墓园、佛塔、瓷窑遗址等及很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提升我们文化强市的形象。目前,就我市的辽文化旅游状况而言,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项目少、知名度低。目前,赤峰市与辽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如被旅行社列入线路中的辽中京、大明塔、庆陵、庆州白塔、祖州城遗址等几个,并且多数游客来赤峰想体验的是草原,想融入辽文化之中的很少。由于辽代没能统一中国,所以在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历史中记述的笔墨较少。辽朝在历史上的的影响虽然很大,但如今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辽文化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这导致了以辽文化为旅游资源的项目的知名度低。故此,提高辽文化的知明度是当前旅游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空间分布分散,组合难度较大。目前赤峰市的辽文化旅游资源大体上分布在巴林左、右旗及宁城境内,范围大,很难将其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主题文化游的项目。另外,随着契丹族的消亡,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失去了“人”这一活的载体,使这些技艺几近消失。

开发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目前,辽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是“填鸭”式的,导游带游客观看塔、墓中部分随葬品、石窟寺等,一个讲众人听,让游客感到“说的比看的好”,游客没有认同感,不能体会到文化内容,满意度低,经济效益差。

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辽文化的很多遗址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辽上京、辽中京遗址被中华人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出土文物为部级保护文物。这些都成为对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

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问题。旅游,特别是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历史文化大多是隐性存在的,如何让游客体会到文化的内涵,旅游从业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包括一线的如导游,还应包括旅游的研究者、规划者和管理者。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会影响到文化旅游的发展,若果由于导游的知识的欠缺而导致的对游客的文化误导,那么这将对旅游业造成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辽文化是一种学术性非常强的文化,不能仅限于几个故事这种表面文章。目前,我们的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对辽文化知识的深入的、全面地掌握。

三、赤峰市发展辽文化旅游的对策

什么是文化旅游,目前学术界的概念不一,尚无定论,但实质上是从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两方面来讲的。如蒙吉军、崔凤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①将文化旅游作为旅游活动提出,如张国洪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②如今的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旅游来说,单纯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对于旅游者来讲追求自我的提升是旅游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的,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在为其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要必须提供本地独特的文化信息。文化游目前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应该:

(一)从整体出发,打造辽文化旅游品牌

由于我市的辽文化主要集中在巴林左、右旗、宁城县境内,空间范围比较大,形成了各个地方“各自为政”的现象。故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应从赤峰的整体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形成辽文化的整体优势。可以以“契丹祖庭、文化之都”作为宣传重点,形成辽文化游的品牌形象,并对其进行整体推销,以此来树立形象,产生社会效应。

(二)打造赤峰辽文化旅游博物馆,用现代的手段还原历史

博物馆集历史文化、鉴赏娱乐于一体,用现代的声光手段、3D动画设计技术最直观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展出的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出一些在辽墓中出土的文物;可参照辽代京城的样式在展厅中重建辽城模型,解决现存辽文化旅游资源可视性差的问题。可对辽代艺术进行开发,进行专场演出吸引游客,解决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对辽代手工艺品进行开发,艺人现场制作,游客可参与其中,这样既可激起客人的消费欲望又可以完成一种旅游中的文化体验。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都应该有鲜明的形象特点,这个特点不单单是靠经济形象来体现,更重要的是文化设施,它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一样,赤峰要想以文化旅游城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必须建造自己特色的文化博物馆,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三)加强宣传,重视推广

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故知名度是大力宣传的结果。目前,赤峰旅游业的对外宣传并不是主打文化,相反文化游还是我们的弱项,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自然风光,应寻找创新发展的途径,宣传赤峰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为这才是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资源。因此,要不断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强宣传。扩大客源。宣传要突出特色,可联合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对外宣传。如在电视台开设历史文化旅游专题,举办历史文化展览。还可以将契丹民族的历史搬上荧屏,扩大宣传面。重视宣传促销,定期邀请各新闻媒体对赤峰辽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推广促销,还可借助商贸、会议所带来的机遇。另外,以辽大遗址群申遗为契机,鼓励市民共同参与,营造赤峰辽文化游的氛围。可组织辽文化知识大赛,引发市民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也可组织市民联合签名、编写申遗主题歌等形式加强文化资源宣传,提高知名度。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任何一个行业,有了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获胜。文化旅游是一项知识性很强的旅游活动,需要众多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故要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委托高校进行进行职业培训,也可引进专业人才;可将优秀员工送出国学习,学习国外文化游的先进经验;可定期举办各类竞赛进行评比,完善奖惩制度,来激励和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五)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赤峰境内大多数辽文化遗迹都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开发应以保护为基础,以保护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科学有序的进行,开发中包含保护的因素,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开发应遵循独特性原则,保护文化的原生性和地域性,使其特色得以彰显。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辽文化是一个整体,只有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开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剥夺子孙后代享有文化资源的权力。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才是最合理的可行的方案。

注 释:

①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构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139-143.

②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5-16.

参考文献:

〔1〕孙国学.赤峰旅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

〔2〕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李静,王艳丽.内蒙古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招标项目评审会在我校举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上一篇:纤维桩表面处理改善其树脂粘接强度的研究及其... 下一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诊治癌症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