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子》透视柳琴戏的当展

时间:2022-10-17 04:38:28

现代柳琴戏《墨子》是反映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勤奋为民、心怀天下的故事,展现出了墨子的高尚人格与品格。该剧由山东省滕州市柳琴剧团编排,张明奎、高鼎柱作曲,吕宜芳词。这部作品首演后先后在多地上演多次,以其剧中诸多的现代元素、传统内涵、创新性表现技法等要素,将传统柳琴戏的形式、风格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部作品中也折射出了传统柳琴戏的发展,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民族性”问题一直影响着近些年来的艺术创作、理论探讨和表演美学等领域。笔者认为:在艺术创作需要多元化、自由化的初级阶段,过多的强调作品的“民族性”反而会妨碍艺术的创新。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文化艺术发展始终受到来自外界的诸多因素干扰,对艺术创作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创作风格的“同质化”[1]、“功用化”等倾向。“民族性”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音乐家、艺术家在追求本土风格与体现形式过程中的“情结”之一。从某些方面而言,“民族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封闭性、保守性因素,如果这一过程中再过度的强调民族性的特征、形式与风格,反而会使得艺术的思想、观念等受到某种制约。在创作《墨子》的过程中,参与编剧、作曲的艺术家都是柳琴戏界的专家,《墨子》中的民族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本土性的内容和本土作曲家的技法、观念都影响了作品的民族性气质、风格。这种“民族性”的意识、观念还需要从艺术家和听众那里进行诠释,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作品必须具有的特质。

柳琴戏《墨子》在舞台上的民族性风格展现方式,体现出艺术家们的内在意志。现代柳琴戏《墨子》中的“意志”,是与其所展示的“民族性”概念融为一体的。戏剧的演出是演员们精心准备的内容,从拟定演出意向、选择节目、细节练习、调整所需、反复深入、直到最终认可的完成度,对每项事务的思考和钻研都需要萌生传达“民族性”的意志来坚持。对“民族性”的观念、自我价值进行肯定和确认之后,指导行动的意志成为这种意念的指挥力量。所以在表演思维的过程中,“民族性”问题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而是所有环节都体现出的一种理念、意志的存在。

因而“民族性”不是具体的风格、形式,它有很深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不需要在创作与演奏中过度的强调。作为一种理念,“民族性”只能在艺术的构思与实现过程中发挥其观念、指导功能。而实现“民族性”理念的过程也是动用内在价值观和意志力来探索“现代性”的过程。二者融为一体,不需要刻意的强调,融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的。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与表现都离不开创作者、表演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创新也需要充分考虑当下听众的审美意愿、心理需求,因而,对于“现代性”的追求是必然的、自然的,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充分发挥意志力的启动键作用,根据具体的表现意图和审美表现需要进行更为自由的创作与表现。在“民族性”与“现代性”被深度认知之后,需要运用坚强的意志来掌握作品的创作、表演和意图的实现。柳琴戏《墨子》中为了表现墨子的政治理念,运用了传统柳琴戏沿用多年的唱法进行演绎,使得作品中产生一种剧情穿越的效果,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特征的完美展现,也是创作者意志力的体现。

二、“传统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现代柳琴戏《墨子》中的音乐演唱特点,还展现出了基本表现层面上的“传统性”、“精神性”特征,与其它民族音乐具有着非常独特的表现一样——基本脱离了山东民歌以及地方传统戏曲剧种的演唱风格的束缚。“传统性”特征在原来普遍要素体现方面有所发展,只是更多地采取了体现传统性的“风格”与“精神”层面的展现方式。与演唱特点相对应的是不再采用最为原始的音调和节奏作为创作的基础,而是在创作中大胆运用古典传统和流行要素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展现出了中国民族气质旋律主导下的民族性和声、民族复调以及民族内涵的多样性探索。演唱中对这些相对传统而又具有新意的音乐素材进行了融合,使得音乐演唱带有明显的轻音乐特征与流行曲调、流行唱法特点,也使得音乐剧的内涵变得更富有新颖性和表现性。而对音乐剧中诸多因素的流行演唱处理,包括咬字、行腔、演唱气息的运用与归韵、收韵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明显的轻音乐、流行性特征。

“创新性”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一种意志、理念。作为一种文化自觉,它是艺术文化发展自身的自我推动和演变,不需要外力的推动,本身也是其适应语境发展所作出的自我调整。现代柳琴戏《墨子》中,揭示了传统文化的高尚内涵与家、国、人关系的影响,也体现出了选材的传统性倾向,是一种意志、理念的展现。对于历史题材内涵的揭示、运用民族性的音乐发展手段以及采用具有民族风格的当代创新,使得中国本土的音乐成为一种超越写实和历史戏剧框架的体裁形式。其中以更加多面的手段对历史文化中的情节进行人与社会方面的内涵揭示,使得音乐剧的深度和历史厚度都比以往具有了深化特点。这部作品可以视为具有新的舞台表现可能性的戏曲样式。

山东现代柳琴戏《墨子》是本土文化传统进行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实践,也是地方剧种中发展的较有影响的艺术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体现出了适度的传统保留与创新的平衡,是当前音乐艺术发展中保留传统音乐文化气质、风格与精神内涵的展现形式之一。山东柳琴戏及其声腔的发展、声腔的音乐风格及剧目特点、声腔演唱特点与地域文化特征,行当特点与风格特征等是山东大地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与艺术发展的语境、文化生态的具体反映,折射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中的传统,也折射出了艺术与人文的融合、创新关系。

三、“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作品的“艺术性”是通过多种要素来实现的。因而,艺术价值、审美趣味以及艺术表现手段的新颖、艺术作品的立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一部作品的接受与传媒。

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观念,要求创作者和表演者把所有准备工作中的琐碎事务与演出的时刻视为等同,等同于舞台环境,等同于舞台心理,等同于舞台经验和作品运作机制。这些要素的综合,还需要充分考虑作品产生后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观念参与问题。没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再好的艺术作品影响力也会受到局限,因而“艺术性”是就作品本身的创作、演出而言,“商业性”则是一种经济模式、市场手段的共融。无论哪种艺术要素,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都需要有适当的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发挥多种传媒的影响力,使得人们更多的关注传统柳琴戏的发展,以更多的手段和方式支持传统柳琴戏的发展。

柳琴戏《墨子》的成功巡演,已经向人们宣告了一个真理:在当前的社会语境、经济模式、文化体制下,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与运作、传媒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的体系,缺失了其中的哪个环节,作品创作的初衷和目的都很难实现。“民族性”、“创新性”、“艺术性”等诸多的理念也就很难实现。这些因素不但是一体的,而且还需要在每个环节的运作中,充分考虑到艺术作品的整个产生、流通效应和实际效能。在意志为主导的创作、表演中,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是自然的,但是在运作手段、理念与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却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断的探索。

山东传统柳琴戏是一种可以继续挖潜提升、进行风格改变以及多种模式进行发展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艺术气质与文化可塑性,承载着未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载体作用和动力功能,是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形式的创新通过《墨子》取得了典型的效应。无论从理念、意志、形式、风格以及内涵等方面,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民族性”、“创新性”、“艺术性”、“商业性”等理念都获得了成功。在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逐渐从政策、资金、运行模式、教育与传承等多个环节对其进行支持和帮助,资金问题和媒介问题已经不再是最为困难的问题,关键是能否打破各种理念的束缚,真正的从创作、表演的意志出发,创作出更具有艺术水准的作品。

柳琴戏作为一种艺术,可以在进行静态的研究性发展,探索在商业性的各种操作与实验中,以动态保护方式对其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发展。商业营销的优势,可以对山东传统柳琴戏这种文化艺术品牌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高附加值的效应,从而带动相关环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建设与研究,使其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文化发展模式与商业探索模式。而从艺的艺术家们也必须做好艺术的研究、创新与表演,换取更大的市场和赞助资金,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注释:

[1] 此处的“同质化”是指作品创作、演出等方面的雷同现象或作品的风格、内容、形式等较为接近的现象,一般笼统的指很多作品之间处于同一层面、水平阶段,没有明显的创新倾向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 郑茂平、王耀华:《音乐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 马自树:《认识非物质遗产尊重非物质遗产》(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3期。

5. 王文章:《确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艺的当代性》,《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6. 李晓东:《无形文化遗产特性分析》,《中国文物报》,2004年第5版。

张 敏:山东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上一篇:新媒体“赢家通吃”是铁律吗? 下一篇:试论现代环境陶艺与多学科门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