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写话,夯实基础

时间:2022-10-17 03:36:13

提前写话,夯实基础

作文“难”一直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识字到写作,从说到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如何消除学生谈“作文”色变、害怕“作文”的心理?如何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个精彩的世界?如何让学生乐于写、勤于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如何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下,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积累阅读,培养语感能力

古人在这方面确实很有见地,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文自工”等都指出了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一)注重积累

不断的语言积累是获得语感的基础。

1.课内积累

教材的语言形质兼美,表达规范,意韵隽永,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佳材料。

2.诵读积累

引导孩子诵读,像唐诗、宋词等意韵优美、朗朗上口的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

(二)大量阅读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语感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1.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

儿童的一切需要是都从内心出发的,给学生以选择读物的自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

2.让学生自由自主地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望,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文本信息,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阅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我们要在平日里多鼓励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感能力。

二、坚持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写作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巴金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

(一)借助插图想象写

苏教版低年级教材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根据图文并茂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二)抓住句式摹仿写

实践证明,对文中人物的外貌、对话或物体的形态等进行描述,抓住句式特点进行模仿地说,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实践创造写

语文教学不止于小小的课堂,更不囿于学校,实践是作文的基础,让学生亲身尝试,身临其境,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动口去说一说、议一议,动脑去想一想,然后再让学生自由地写,会使学生平添许多写作趣味。这样有序引导,学生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就这样,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观念,深入挖掘教材,找出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写话思路,同时,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寻找写话的题材,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几句话到如今的一段话,学生中练笔人均40余篇,我惊喜地发现,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诱导”成了学生习作的铺路石,学生的写话能力逐渐提高了。

三、泼洒真情,尽显生命风采

低年级学生学习习作和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时不时还要摔跤。他们不会写出什么天花乱坠的文章来,他们的语言是稚嫩的,他们的结构经常是流水账式的,他们的卷面一定是错别字连篇的,他们的整篇文章往往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但是,当我们看到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朝前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因此,我也试着像对待刚学步的孩子那样,用鼓励的、欣赏的、宽容的目光看待他们最初的作文。

一年级上学期时,在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我就要求学生用拼音每天回家写一句话,并准备一本写话本,每次当拿到孩子们一句句糊里糊涂,有些甚至是难以读通,老师只能从他们的表达中猜出其大概意思的句子时,我还是一句句耐心地批改着。我只坚信:写话刚开始,只要孩子能写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在写作中,不提具体要求,只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如果说有要求,只有一点,就是让他们喜欢写话。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以后,我试着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子把话写得具体,写得有趣,在老师的鼓励下,渐渐地,学生的写话变得生动起来了,甚至有时还能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创作,虽寥寥几笔,却极具童趣。如:

“香蕉穿着黄衣裳,躬着身子在走路。”

“草莓头戴小绿帽,身上长满黑点点。”

“小狗伸伸长舌头,在我身边汪汪叫,主人主人,我想吃骨头。”

根据一、二年级学生语言心理的发展水平进行写话教学,不必拘泥于篇章结构,无需苛求有无中心,只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这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

让“提前写话”插上灵动的翅膀,穿越人类优秀文化,穿越市井百态生活,飞入学生心灵深处,翱翔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上一篇:碰撞对话融合 下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