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7 03:07:31

高校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几点思考

摘 要 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根据出台的政策措施,激励、协助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但是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上,尚需要面对现状,思考系列问题。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大学生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79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当前,受各方面外界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数量上已超过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励、协助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教育部在2010年上半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切实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高等高校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实际,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上,我们尚存太多问题需要理性思考,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设上,也需要继续探索。然而,在分析相关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研究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品格较弱、创业教育模式比较陈旧、社会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指为推进创新创业而建设的机构、制度、理念以及各因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相关性、系统性、渐进性和制度化的综合系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因起步晚,暂未形成较为科学的教育体系,广泛性不够,指导性不强。这是较突出的问题,甚至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方面,各高校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错位现象。

无论是外部环境影响,还是内部机制建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当前问题,主要突出反映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由于我国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学术理论研究居多,社会实践相对而言较少;

其次,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进程缓慢,教学结构及内容不太合理,譬如各学科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积极渗透的特别不够;

第三,各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创业课程老师大多是兼职干部和教师,较社会企业家创业经验不足,甚至大多数创业导师自身从未有过创业经验,仅依靠书本或参与创业培训后的案例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在学习掌握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过程等方面的信息不充分,加之社会实践较少,没有体验创业过程,严重制约着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信心;

第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尚未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初始阶段。目前政府较高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但实际情况还是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还未形成,尤其是工商、税务、人事等政府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创业政策不完整,氛围营造不够,在融资渠道、个性化跟踪指导和税收优惠等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支持较少,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第五,各地政府支持力度与进程不一。经商氛围较为浓厚的江浙地区,政府的较高投入与支持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而较多数地区,由于传统的思维与政策导向,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各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程度尚有较大差异。

2 高校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几点思考

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又要提高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层培养的教育模式很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分层次教育模式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一方面,面向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使所有的在校生均能接受创业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创业精英训练,除了创业意识培养,使其具备主动创业意识,还需使他们掌握较好的创业技能。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与能力的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从各方面进行意识熏陶。

(1)成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机构。譬如成立创业教育学院,据高校学院设置统计,少有高等院校成立专业的创业教育学院,相当一部分院校均采用兼职或兼任来应付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不能有效的促使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养成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通用性质的创业课程必须结合各校实际,发挥专业优势使教育资源能合理利用,

(2)开设通用性的创业课程。各高校需将创业教育设立为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创业课程标准。培养广大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种下一颗创业的种子,使大学生除了能有正确三观外,还有正确的创业观,以及养成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通用性质的创业课程必须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发挥专业优势,使专业教育资源能合理利用。譬如:农林高等院校可成立相应的农业技术创新创业服务团队,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学以致用。

(3)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教学引导能力。高等院校应整全社会资源,聘请成功社会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成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相关基金,同时应鼓励高校创业讲师实战商场,从而不会出现纸上谈兵,通过实战商场带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好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指导更具有实效性。

(4)加强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对有意愿创业的有针对性开设分层式创业课程、以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经验交流、创业沙演练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利用“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大赛来锻炼学生,将创业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对成熟的学生创业项目大力支持,付诸实践。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必须将成熟的创业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用社会检验项目的实践可能性,市场用于检验项目的市场适应性。做好科学指导,有目的有规划的将创业项目成功落地,促使创业项目能够成功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

(5)建立交流学习的机制。由于地域性的影响,各地创新创业落实程度不一,高校与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应完善各地的学习交流机制,长期进行合作交流,完善创业政策,促进各地高校的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加强师资队伍的交换学习,高校人才交流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逐步建立并完善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高校要采取分层次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品格的培养和提高;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让大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完善制度保障激励机制,保证创业教育的延续性,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任何高校而言,都需要结合各自资源考虑,扬长避短,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我们在讨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各校外部和内部建设的实际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科学合理的进行调整与建设,制定计划,有效分析。我国高校应继续大力建设校园创业信息服务网络,提供创业项目、资金、导师、资源、政策等信息及咨询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群体与同行及创业成功者间沟通交流。我国高校还应建立有政府或企业参与的科技创业园区或孵化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 袁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1).

[2] 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 李海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议[J].科技通报,2013(11).

[4] 张旭东,王宏蕾.以知识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5] 邓水平.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3(5).

[6] 吴晓晴.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8).

[7] 刘益平,陈夏初.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推动创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上一篇:临床思维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析 下一篇: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思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