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指导浅议

时间:2022-10-17 01:26:01

探究性学习指导浅议

一、加强生物学史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

当学生学习了这段科学史后,通过对科学家工作方法和思路的了解,对于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同时学生在本质上对这一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绝不会把光合作用的公式仅仅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式,而会自觉地把它和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实质相联系,对在这个公式中反映出来的巨大的“物”和“能”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多介绍科学家们研究生物的方法,让他们受到启迪,逐步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二、创设生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可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1.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维、实验、讨论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如在讲叶的结构前,提出问题,有些树木的落叶,为什么大多是背面朝天。激发学生去创根究底,进而引发他们探究叶的结构,得出结论是靠近背面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有发达的细胞间隙,充满空气。教师还可以利用大自然奥妙对学生的吸引力来引发相应的问题,例如,向日葵的花盘为什么总是随着太阳转?鸟儿为什么会飞?秋天叶子为什么会落?海豚为什么能表演节目?鲸鱼是鱼吗?蝙蝠是老鼠变的吗?为什么有的狗能够帮助人们看家、牧羊或缉毒?克隆羊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会打嗝等有趣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演示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有些比较复杂和抽象,甚至枯燥乏味,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因而缺乏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机,一堂课之后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生物学规律的发现、生理现象的认识离不开对真实具体生物的生理变化。因此,教师在讲授抽象原理、规律和生理现象时,要加强发挥演示实验的巨大作用。演示实验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处理,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展示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演示实验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很轻松的从感性材料中认识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原理,使课堂结构紧凑、效率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初一生物课中讲授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之前,首先演示萝卜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激发学生讨论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得出植物细胞会吸水和失水的结论。当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引起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在实验的引导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考虑到细胞内外的浓度差的重要影响,这样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抽象的知识点,不用教师费太多的口舌,另外使学生多了主动思考的时间。

三、培养学生学会提问,提高探究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环节。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认真回答,正确的给予肯定,及时表扬,保护其积极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会更加乐于思考,敢于提问。对于不合理问题,首先要肯定学生勤于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分析、引导到合理、有意义的层面。例如,在讲完尿液的形成以及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后,大家都知道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但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如果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不为零,是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糖尿病呢?”问题一出就引起哄然大笑,有的学生随口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还有的同学说“:是不是你的××有糖尿病啊?”,教室又一片哄然大笑。我看到此时正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绝好机会。我首先表扬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精神,讲述了有关糖尿病的知识,然后反问学生“:大家知道21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三类疾病是什么病吗?人们所说的富贵病是指什么病?为什么叫富贵病?”从近乎“信口开河”的问题发散出如此多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从一些看似可笑的问题中能得到许多知识,能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2.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1)通过观察现象,教会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蝗虫的呼吸器官时,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蝗虫用气管呼吸”,而是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去发现问题。如:蝗虫的呼吸运动是怎样的?头部浸入水中和腹部浸入水中的活蝗虫哪个先死?说明什么?用放大镜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气门?并可以进一步引申,“蚂蚁是怎样呼吸的?”从而留下课外探究作业。可见,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2)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即“怎样问?“”怎样做?”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第一阶段训练“什么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阶段训练“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生态系统时,围绕生态系统提问: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什么是分解者?生态系统是什么?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相互联系,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碳在生态系统中都以什么物质形式进行循环流动?水在生态系统中怎样循环流动等。当学生凡事都要问“为什么?“”怎样做?”时,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基础了。

四、指导学生实践探究,教会学生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讲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究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而积极地探索。如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对用色素提取液划滤液细线这一步骤进行改进,采用蘸取法。具体操作: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1~2滴滤液细线色素提取液,并在小范围内涂抹均匀,将准备好的滤纸条在距下端1厘米处折缝,然后将折缝处轻轻蘸取载玻片上的提取液,干燥后重复2-3次,这样所获得的滤液细线比原来方法获得的滤液细线更细更齐,且最后色素分离效果更加显著。通过平时的探究实践,学生们不仅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挫折,但所有这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将探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探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实验、参观、调查等。例如,饲养小动物、采集动植物和标本制作、建立生物园、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调查校园或家乡植物种类、参加“爱鸟周”活动、本地绿化情况调查、本地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植物嫁接实验、参观农业高科技园、杂交育种实验、关于龋齿的调查和预防、吸烟危害的调查等等,这些课外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热爱自然和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总之,如果在教学中每位生物教师都能够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重视指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就会出现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就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蔡继明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正仪中学

上一篇:课程观转向以学习指导教师为例 下一篇:电力局迎峰度冬措施及运行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