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化美术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17 01:02:25

小学生生活化美术教学探究

本文结合《彩点拼图》来讨论小学生生活化美术教学探究。这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与一体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造型的乐趣,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沟通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团体的力量,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美术教学 小组合作 教学方式

点是一切形态的基本,点是力的中心。静止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作用。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集合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它是美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元素,更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语言。欣赏美术作品,只有熟悉这些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与作品对话。

《彩点拼图》是人教版六年级11册第15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其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从点的视觉特性、点的构成方法以及点色彩组成规律等方面来探求点造型的丰富多彩性。六年级学生已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好奇心重爱表现,但观察能力较差,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观察,并在合作学习中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了解点的视觉特性,掌握点造型的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的有机融合)和形式规律;能运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题、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过程与方法,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演绎、欣赏、联想、对比观察等方法,交流、分析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彩点拼图,锻炼动手能力。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能用自己的眼光赏析和评价彩点艺术作品;对点的色彩美、材质美、图案美、工艺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点的魅力。创作过程中懂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新颖方法的尝试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生动的图片欣赏,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艺术表现欲。因此我创设了情境教学法,用谈话的形式。

(2)赏析教学法

赏析,品味优秀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2.学法

(1)探究法

我把疑问、难解答的问题放入教学过程部分,“这两幅画的色彩对比谁更强烈,除了色彩搭配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等教学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培养他们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沟通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此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借此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过程的落实

1.结合生活,走进彩点拼图世界

通过让学生寻找我们身边的彩点拼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用一组组对比的图片,师生一起探究点造型的基本语言(色彩、材料、形状)和形式规律,并适时提问,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刚才我们欣赏的美丽拼图,有些就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拼贴而成的。”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尝试赏析,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贴花朵,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课件展示同龄人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通过表象来认知,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瓶盖子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来采用方法。

3.小组合作,展开设计创作过程

让学生四人小组作好分工,合作完成彩点拼图,并提出:主题,花,自选材料,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利用好点的不同形状、色彩、材质的搭配;给作品取个合适的名字。”这三个要求,让各组长上来挑选与自己底色搭配的花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各种造型,不同色彩的花盆)。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后续环节的反馈

1.自主评价,提高思维表达能力

在小组完成作品“盆花”后,在作业讲评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能恰当地说出作品的形状,色彩、材质方面的特点。先用“夸一夸”的形式,让学生大胆地说说展示在黑板上本组作品,要求小组代表清楚地表达本组作品设计的亮点,或者是设计的意图,如:“我们的作品题目叫《黑夜的绚烂》,它以黑色的卡纸为底色,象征黑夜,使主题用皱纸做的五颜六色的花朵,更加醒目、美丽、绚烂。”再用“议一议”的形式,给其他小组提一点建议与忠告,帮助作品更加完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美化生活

“同学们,我们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做成了这么多漂亮的彩点拼图。请大家用自已的劳动成果来装点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温馨吧!”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而反三,是生活美术的特色。借助拓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实现经验的持续增长。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走进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3]美术参考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让个性化阅读绽放光彩 下一篇:小学音乐创新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