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学生体质要变“懒”为“勤”

时间:2022-10-17 12:11:26

改善学生体质要变“懒”为“勤”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针对全国10省、市6~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及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6~19岁的青少年儿童中,参加体育锻炼达标比例仅为28.6%,明显运动不足。视力低、体重大、身材高、体质差成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典型特征,青少年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甚至缺乏一种“咬咬牙挺过去”的能力,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体质、意识存在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关心儿童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体育运动,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简单的人身机能训练或游戏活动,在达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传达育人的理念,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促使学生重视身体锻炼,勤于运动,在运动中感受体育的力量,使自己更加精力充沛,收获健康和快乐。

近日,甘肃、深圳等省、市将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列为必考项目,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成绩,并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体育教学考核内容的调整体现了一种强制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善意。然而,长跑运动枯燥乏味,学生“闻”而生畏,用考试“逼跑”的形式实际上反映了学生跑的积极性不足,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耐力和时间观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归根结底是“懒”于跑。体育教学中有不少“懒”的学生、“懒”的教育者。“跳山羊”等项目太难,学生们不会跳、不敢跳、“懒”跳;场地不足,教学时间有限,设施陈旧、简陋,教者“懒”教;担心体育课增加孩子的负担,害怕孩子在运动中受到损伤,部分家长“懒”支持。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体质健康每况愈下:学生吃得好,运动少,超肥胖学生比例迅速增加;学生视力不良率逐年上升;学生的耐力、力量等素质下降。

不久前,重庆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室外上了一堂课。学生手拿一张地图、一个指北针,按顺序寻找地图上所指示的位置,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终点。这不是野外训练,而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定向运动”体育课。有孩子说:“大家围着校园不停地跑了10来分钟,一点也不觉得累,要是换作在操场上跑圈,早就不干了!”学生在“定向运动”体育课中“一点也不觉得累”,是因为体育运动融入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学生乐于接受,一改“懒”的常态,变得“勤”于运动。

做“懒”的教师、“懒”的学生很容易,但要培养出“勤”于运动的学生就要下一番功夫。推进体育运动,改善学生体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学校体育需要脚踏实地、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规定,确保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有物质保障,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体育,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首先,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响应当前教育部门发展校园足球的规划目标,落实学校体育教学重点,抓好足球进校园工作,将校园足球作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带动每一名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至少掌握一或两项体育技能。中小学是学生形成自身运动特长的关键期,学校要通过体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掌握篮球、排球、游泳等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自觉形成体育运动的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学校要保证投入必须的体育经费,确保学生能够使用必须的体育器材,特别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低值易损器材。学校还要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拓展学生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的学生安全防范,切实保障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的场所,弥补学生有效锻炼时间的不足,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最后,要改变单一、陈旧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丰富大课间活动,开展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把传统游戏活动引进校园体育,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和课间活动项目。比如侗族、壮族的抢花炮、撞拐、跳皮筋等传统体育运动,集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于一体,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玩”的过程中伴随着身体的参与和精神的融入,促进其在与自我、同伴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满足,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实现体育运动的价值。

教育家马约翰说过,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学校要投入更多的心力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变“懒”为“勤”。这样,青少年的体质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责编 雷 靖)

上一篇:基于文本与学情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 下一篇:16件有魔力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