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汾湖高新区引入康师傅为切入点分析产业园区的发展

时间:2022-10-16 11:16:30

以汾湖高新区引入康师傅为切入点分析产业园区的发展

摘要:我国绝大多数产业园区的开发仍存在诸多缺陷。例如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等问题。只求入驻企业规模大而造成圈地中土地资源的极大闲置的园区不乏少数,即便是那些开发较早的园区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从汾湖高新区为起点,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当今产业园区应该如何发展和建立,并且参考一定的文献提出必要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

问题的提出

笔者家乡在全国百强县创新指数排名第一的江苏吴江市,位于本市东南部的汾湖高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汾湖高新产业区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是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点,东接上海、南连浙江、西濒太湖、北依苏州,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区域,也是“临沪”经济圈中最具地理优势的地区,在上海半小时经济圈内,直接接受上海经济发展的辐射。该园区已经形成了光电缆、机械制造、 日用化工、电子资讯、汽车配件、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皮革制鞋为主导的集群产业。除去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制鞋这类在园区未建立之时就存在的本土产业外,其余主导产业倒也符合高新区的称谓,然而,最近康师傅项目的上马,着实让笔者看到了其中的不解。

现 状

汾湖高新区是2012年底批复更名的,原名汾湖经济开发区,可见当地政府试图将单纯的产业园区更加专业化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确,就当地实际情况而言,确实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园内不仅拥有像永鼎股份、康力电梯等这类正在向高附加值,高技术转型的老企业,并且还有医药、电子、化工等新兴产业。虽说在研发能力和配套人才培养上依旧存在不足,但是确实迈出了有建设性的一步。

但令人感到虎头蛇尾的是,在提出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口号下,却在园内引入康师傅,并非笔者对康师傅企业有成见,而是在此处的康师傅仅仅是该集团旗下的饮料生产线,换言之,并无研发能力,并且在园区内也找不到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与该企业有关联的企业。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为了引入这类大型企业,政府所开出的优惠条件也是可观的,但且说厂址的选择上,园区内的康师傅紧靠园区物流中心,并且位于临沪大道(直通上海)和G50高速(沪苏浙地区)之间,交通便利。

可见即便在产业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的产业园区,也同样存在着大多数园区都存在的问题,即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没有关联度,造成区域经济效益低下,或是产业园区在规划之初的定位不明,造成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产业链短而杂。。

我国现行产业园区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绝大多数产业园区的开发仍存在诸多缺陷。例如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等问题。只求入驻企业规模大而造成圈地中土地资源的极大闲置的园区不乏少数,许多园区内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类同,没有鲜明的主导产业,部分园区产业集群较弱,产业之间尚未形成较强的关联度,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园区环境建设滞后于厂区建设。即便是那些开发较早的园区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分析当前各地政府热衷报批产业园区中存在的缺陷,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住宅建设与企业建设本末倒置。虽然园区建设讲究“宜居宜业,配套完善”。但是作为产业园区重点应该在产业企业的建设上,而非配套的房地产项目。在房地产持续升温的背景下,部分园区舍本逐末,将主要精力投在地产项目开发,而轻视产业环境搭建的问题,随之带来的结果是没有太多的企业,便没有太多的居民,导致房产空置率高。

(2)管委会的投机现象明显。由于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差价较大,不少房地产企业与园区管委勾结,以企业之名,以工业项目立项,然后疏通关节,进行土地用途变更,开发商用和住宅项目。同第一个缺陷相似,投机现象的存在造成许多企业对于该园区投资兴趣不高,原因在于在此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3)园区准入把关不严。政府作为我国大部分园区的开发主导,出于政绩的考量,在招商过程中,不遵循产业规划的一般准则,把关不严,盲目引进,最终使园区变成各种类型企业错落的大杂院,同时造成园区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4)园区管委会的公信力低。在企业入驻园区后,对于之前管委会承诺的优惠政策,管委会并未很好的履行,甚至违约。造成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园区公信力下降,制约园区的持续发展。

(5)园区选址未参照城市发展规划。许多园区的选址未参照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原本在城郊的园区伴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轨道交通的延伸逐渐城区化,各方面成本逐渐上升,这既削弱了园区的竞争力,也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和创新成本的提高。

(6)只顾生产,不顾环境。为了引入某些规模大的企业,不少园区对于环评的要求有所放低。同时园区管理者监管缺位,造成当地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已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健康。

上文提及,作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汾湖高新区,引入康师傅的案例,笔者认为完全是政府部门刻意引导的结果,单方面的为了政绩和赋税,众所周知,康师傅企业已经实现流水线全机械生产,那么对于当地就业市场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很大。而且在以机械制造、电子、医药为主的园区内,着实很难形成产业链。

那么,在暂不考虑康师傅的情况下,汾湖高新区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当得起名副其实的高新区呢?理论支撑部分,提到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如何形成产业集群为导向发展园区呢?笔者参考《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刘国新, 范书琴, 李兴文),文中提到了东湖高新区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该文也指出了东湖高新区所存在的问题:1) 产业群优势并未充分发挥;( 2) R&D 资金投入不足;( 3) 缺乏有效的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 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照以上四点,汾湖高新区虽为江苏省级开发区,但是也要感到力不从心了。汾湖的光电缆、机电、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纺织等新技术产业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且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并且已经成为园区重要支柱, 但还未形成真正的产业群。 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动、相互互补及溢出效应仍未充分得到发挥,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不强, 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仍未完全缓解。此外,在园区环境下,孵化的企业也未形成一定的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理论对汾湖高新区的产业合理布局、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使生产率提高, 生产成本降低;产业集群内部的溢出效应又加速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1.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

利用产业园区所在地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当地政府所能提供的政策优势吸引关键性企业落户园区,逐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或许本文所提的康师傅之所以能进入园区,可能就是因为政府想利用大型企业培养集群。但是却忽略了园区本身的定位。建立良性的企业筛选机制,在园区内构建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通俗的讲,不是园区管委会想让哪个企业进入园区就能进入的,而是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明确园区产业定位。

2.强化非政府服务机构建设

加强园区的非政府服务机构建设可以为产业园区企业交流搭建平台。有利于打通同类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规则,有利于制定重要的行业标准与信息,使园区内企业更加团结,凝聚成一块,同时将园区与外部产业链、创新链相联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内源性增长。同时,企业之间的交流也带来了某些特定指标的共识,如环境、机器租赁、生产时间,员工春节回家交通安排等。

3.营造产业园区集群创新环境

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在一个现代化园区中显得更加重要。形成包括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在内的多层次的创新环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竞争力,并且能够发挥一定的乘数效应使园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大大提高。此外,产业园区的集群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力量,而园区创新、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正是创新企业家诞生的摇篮。在园区的发展中应该积极培养有领导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这不仅对于提升园区总体形象有帮助,而且又能在园区内部设立标杆,使企业形成有效率的竞争。

4.深化产业园区集群的外延性

园区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包括本园区内的产业联系,也包括园区外的产业联系。无论是园区内和配套产业的技术、人才、资本的联系,还是园区外和相关产业共享市场的外向联系,都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比如,我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园区就通过辐射效应,利用技术的高低或是产业链的上下关系,使得自身集群外延。同时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同园区外高校或是科研机构合作共用科研成果,赢得技术支持和策略智囊。

基于未来园区的发展或现有园区升级的需要,我们在园区规划中,除了关注产业集聚的途径特征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更多的探讨和深入分析:

第一、杜绝以用地性质和企业规模来设定园区的主要目标,园区应该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导向的产业集聚区,而非政府政绩的展示台。应以建设一个产业平台或者产业服务平台为建设目标来打造园区,这要求在规划的初始,对这些平台构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途径进行总体性。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努力以高端要素聚集能力的构筑为建设导向,践行“宜居宜业,配套完善”的园区建设共识。园区的建设不仅要产业发展高速,更应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宜居宜业、配套完善的高端园区环境,不仅企业效率高效,更需要优美的环境。

第三、注重根据园区内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园区的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关键,但是“招商引资”仅仅是园区建设的初始过程,园区建设更应按照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关键服务。

总 结

关于汾湖高新区的发展,虽然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在一个良性的环境和正确的政府引导下,采各家之所长,观自身之实际,在学习和摸索中,必将找到一条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可行之路。尤其作为园区的后起之秀,汾湖高新区在接受上海辐射的同时,又能借鉴位于本区域内部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经验,间接的向国际化的园区迈进坚实的一步。当然,更需要面对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利用这一精神信念营造良好的园区文化软环境。(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刘国新, 范书琴, 李兴文《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2007

[2]王兴平,赵虎,朱凯,袁新国.《综合效益导向的开发区群整合策略研究——以宁波市开发区群为例》[J].规划师.2011(09)

[3]樊杰,陶岸君,梁育填,陈小良.《小尺度产业空间组织动向与园区规划对策》[J].城市规划.2010(01)

[4]甘永辉 等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

[5]汤录忠.《产业集群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6]王仁庆 等《区域产业集群成长的地域依赖与内生机制——以“中国银都”永兴县金银产业集群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

[7]冯佺光,《养老社会工程及其产业化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上一篇:我国钢材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下一篇:农村家庭迈向信息化的实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