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10-16 10:12:17

内蒙古旅游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内蒙古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水平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都是内蒙古在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典型问题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含义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通常,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性”转型升级,即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能级的提升,侧重于依靠相关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旅游业的升级;二是“功能性”转型升级,即通过旅游产业能级的提升来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侧重于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相关产业甚至整个产业的转型。三是以上两个层次的转型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旅游创新,是旅游业转型升级顺利实现的推动力。

旅游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企业的层面。

二、内蒙古旅游企业经营中存在典型问题分析

“十一五”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和旅游行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区旅游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升。2006-2010年的五年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732.7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翻两番,相当于我区生产总值的6.31%和服务业增加值的21%。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于促进自治区经济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严重限制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单一,缺乏龙头企业

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产品开发科学、符合市场需求、经济效益良好的旅游企业,例如响沙湾沙漠生态旅游公司、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内蒙古中国国际旅行社、内蒙古饭店、内蒙古外事旅游车队等。但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区大型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多数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经营业务单一,尚无上市旅游公司,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首先,从旅行社方面来看,除中、青、国等几家大旅行社在内蒙古地区的分社之外,几乎全部为中小旅行社,资金少、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进行大规模、多渠道的产品营销。其次,从饭店方面来看,自治区目前发展较好的饭店企业多为国际和国内连锁饭店集团,例如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团、假日酒店管理集团等。我区自主的饭店企业虽然进步迅速,但在品牌化、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方面进程缓慢,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从旅游景区来看,全区各旅游景区多数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既缺乏文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又存在旅游市场开发深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

(二)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是“瓶颈”

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一次旅游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交通、住宿、餐饮、购物、通讯、救护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共同支撑。目前,内蒙古各地旅游服务设施的综合配套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交通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公路条件较差,许多待开发的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不高,严重制约了旅游开发。第二,在旅游旺季时,旅游住宿存在问题。高星级和快捷式酒店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但处于中间水平的住宿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酒店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软件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三,餐饮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例如西贝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和乡土居餐饮有限公司等内蒙古个别餐饮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社会总体认识不足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部分特色餐饮企业仍长期采用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方法,多以个体经营或小规模私营企业形式存在,设备陈旧,服务意识差,管理水平低,没有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品牌形象意识。使得我区特色餐饮在总体上发展不均衡,多数只限于本地居民的自发式消费,外地旅游者对其了解甚少,消费额在旅游消费中占有的比重低,严重影响了我区旅游收入的增加和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旅游商品研发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一方面,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甚至部分商品做工粗糙、质量低下,使得旅游者的潜在消费需求没有转化为现实消费,弹性消费市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另一方面,旅游定点购物商店存在的价格虚高、强制消费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和游览体验效果,影响了旅游购物业的发展。第五,通讯设施、救护措施、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匮乏和不完善,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水平低,缺乏个性化旅游产品

内蒙古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产品开发和设计水平较低的情况,缺乏特色和品牌化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活动多停留在观光层次,体验性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能力的增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相比以往的走马观花,旅游者更热衷于休闲度假式旅游,以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生活进行深入体验。目前,内蒙古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开发都很肤浅,只是简单的景点串联,多停留在观光层次,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都非常差,很难提供高水平和深层次的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2.旅游产品品种单一化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为草原观光、沙漠观光和召庙观光,同样能够体现内蒙古旅游特色,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宗教文化旅游,沙漠探险旅游,成吉思汗蒙元文化旅游,蒙古族特色餐饮美食旅游,阴山岩画探秘旅游,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著名企业的商业游,包头、鄂尔多斯的城市游等特种旅游产品都没有得到深入开发,旅游产品品种单一。

3.跨区域联合设计旅游线路欠缺

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九个省区相毗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我区与这些省区联合设计和开发的旅游线路还比较欠缺,没有充分利用周边省份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等与内蒙古的草原、民俗、沙漠等景点景区互补的这一优势,推出跨区域联合的旅游线路。

(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服务性行业,旅游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我区旅游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1.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基层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在餐饮服务员方面,我区目前三星级以下酒店及社会餐饮服务人员多以职高学生和社会招聘为主,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淡薄,外语表达能力差,难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口碑和效益。虽然高档酒店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吸引在校酒店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但学生也仅以完成实习任务作为主要目的,长期留用人数很少。对于导游员而言,工作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多以专科以下学历为主,无论是讲解介绍还是沿途服务都亟待提高。尤其是英语导游,目前考取英语导游资格证的人员较少,且因为英语口语较差等原因,部分持证人员也不具备带外宾团的能力。即使英语专业出生,表达能力较强,但旅游专业知识不足,如对蒙元文化的历史文化知识,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宗教知识等了解较少,影响了带团讲解的质量。除此以外,旅游司机、景区接待人员、旅游商品销售人员的素质也都有待提高。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内蒙古旅游企业缺乏一批思想稳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有创新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多数中小旅行社、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学历不高,以高中、大专学历为主,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员较少,且多为非旅游专业。很多管理者是在其他行业积累了一定资本之后,投资旅游业,对于发展旅游业的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都非常有限。多数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考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旅游业人才流失严重

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率在5%-10%,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高达20%以上,且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人才流失严重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业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内蒙古旅游业目前尚不发达,旅游行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大;另一方面,每一行业内部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影响到该行业的从业情况。例如,社会认可度低、劳动强度大、发展空间小、待遇不高等因素是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餐饮服务的主要原因。由于选拔机制存在问题,加之没有固定工资、工作不稳定,导游这一工作很难吸引优秀的、高素质的人员。这些原因使得内蒙古旅游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即使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学生也在学习期间改专业或者毕业之后进入其他行业工作,很少选择旅游业。部分进入旅游业的人员在从业几年之后多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福英,刘涛.新时期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11

[2]麻广波.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2012.5

作者简介:

李晓冬(1979-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

上一篇:我国银保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