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校教师的归属感缺失与学校管理

时间:2022-10-16 10:03:02

浅议民校教师的归属感缺失与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蒋著明(1959-),男,汉族,湖南人,华中师大教育管理本科毕业,高级讲师;现为《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教育心理学。

【摘要】教师归属感是教师对学校态度的综合反映。教师归属感的缺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行为反应,同时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民校教师归属感的缺失与民校管理密切相关,民校需从管理思想、文化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心理契约方面进行反思。提升民校教师归属感对民校管理而言需建立:合作意识治校策略、人事制度优化策略、报酬机制科学策略以及校园文化凝聚策略。

【关键词】民校教师;归属感;学校管理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ir Teachers

Liao Weihua

【Abstract】The sense of belonging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could lead to negative thinking and passive behavior, meanwhile it could br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bear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schools so that the private schools need to reflect on the management thought, cultural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s, some strategies could be taken:managing schools by cooperation, optimizing the personnel system, rewarding in a scientific way and concentrating on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

1 教师归属感的含义

教师归属感是指教师一定的需要从学校得到满足和学校的价值观得到教师的认同后,教师乐意被学校接纳并在学校安心乐业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蕴含着教师的理智感、满足感、安全感和责任感、成就感,是教师对学校态度的综合反映。而教师态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某些需要是否能从学校得到满足。

归属感具有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对学校物质、精神生活的认识、认同和认定;情感成分是教师对工作、对学生、对同事等的热爱和留恋态度;行为成分是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

教师归属感的强弱或高低可从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度、满意度、亲切度、忠诚度、敬业度五个方面加以考量。

2 教师归属感缺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1 心理表现

(1)过渡心理。出于无奈而选择民校,“人在朝廷心在汉”,没有扎根民校的意向,把民校当作暂时的栖息地或通往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这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年轻教师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或公办教师就足以说明了这种心理的存在。

(2)焦虑心理。没有归属感的教师就像没有家的孩子,居无定所,行无定向,四处漂泊,因而其内心焦虑不安。许多民办教师常常因为寻找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民校而黯然神伤,又常常担心自己随时被解雇而寝食难安,整天在焦虑中苦度光阴。

(3)自卑心理。许多民校教师认为,职责上自己虽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地位上就是一个“打工仔”——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居住不稳定。与公办教师相比他们觉得各方面都低人一等,因而纯民校教师(有别于公办教师退休后到民校“发挥余热”的教师)的自卑情结在所难免。

2.2 行为表现

(1)应付行为。教师被动履行工作职责,表现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性态度,没有工作快乐,创新内驱力和成就感很弱。在民办高校中,注重课时量不注重课质量、注重教学不注重教研、注重任务完成不注重实际效果的教师大有人在,不少教师上课甚至成了无教案、无讲义、无作业批改的“三无”课堂。

(2)抑郁行为。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心境不佳,情绪低落,轻视社交,其行为往往折射出人生无寄托、生活无信心、工作无精力、交往无兴趣的心理状态。而这些又恰恰是无归属感的表现。近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发现,归属感是一个人可能经历抑郁症的最好预测剂,归属感低落是一个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标。[1]

(3)逃避行为。表现在民师身上,一是逃避自己所在的民校而试图选择新的较优秀的民校;二是另辟新的就业途径,设法捧上“铁饭碗”;三是去向虽未确定,但愿意舍弃自己现在民校应得的报酬,干脆不辞而别,重返人才市场。2008年浙江省一项针对民师的问卷调查表明:近50%的教师“经常考虑换个工作”。[2]可见,民师归属感的缺失所引发的“逃避行为”多么严重!

3 民师归属感缺失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民师归属感的缺失无疑会导致教师流动频繁,使学校陷入“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人力资源管理恶性循环怪圈之中。据笔者所了解:某民办职业中专学校原有专职教师60多名,两年内流出的教师累计数竟然超过了原来的教师数;某民办高职学院在学年度下期开学前后的两月内共招聘了专职教师、教辅人员和行政人员近110名,而同时流出去的近60名,就职不到两周不辞而别的教师绝非个别现象。有关数据统计:“民办高校教师年流动率在10%~20%之间,在流失的民办教师中多数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约占70%、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约80%。”[3]总之,民校的人才流动表现出“招聘多、流失多,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这一特点给民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加大人力管理难度,影响正常工作秩序,淡化师生情感交流,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不利生源扩大稳定,削弱竞争核心实力,有碍学校持续发展。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生物小课堂中展示大舞台 下一篇: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