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纵横的联系,激发农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时间:2022-09-16 01:54:13

注重纵横的联系,激发农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注重纵横的联系,激发农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曾金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两江中心学校 广西 南宁)

【摘 要】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 纵横 联系 农村初中生 学习兴趣

经过十年的初中历史科教学,我认为,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要依据初中的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下面谈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指导学法,打好学习基础

"施人以鱼,不如施人以渔",初中历史课时少,知识内容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依据课堂教学的规律,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好教学的最佳心理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必须真正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好活动。

1.明确目标,传授历史的学习方法

"得法则事半功倍",为此我十分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课本插图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等等,来争取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为此课前我总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预习效果,让学生主动自学,获取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伴着思考去读书,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听好课作充分的准备。

2.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结构系统

课本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必须让学生把课本读熟,灵活运用,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从而举一反三。历史知识多,系统性强,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将知识分类归纳,按系统掌握,就能很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注意归纳:如建立"错题集",难写字、易误点,进行随时发现,随时统计;课外史料的及时补充等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加强课堂指导,激活课堂气氛

1.讲历史成语典故

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讲讲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成语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如:桃园结义、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风声鹤唳等,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预习,能初步理解教材。让学生谈谈所知,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分小组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集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情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琴弦得以奏鸣,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等,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和爱国情怀。再如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的统一》等故事情节多,层次复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掌握的往往十分模糊,理不清头绪,为此可大胆放开课堂,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运用挂图、插图、图表、历史材料等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去发现,去解答。教师随时巡视课堂,引导学生自编提纲,再对照提纲分析优劣,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讨论反而比老师单纯的讲授,效果好的多。

三、重视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灵活掌握知识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如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的要领等,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多种方法变单调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如隋朝大运河的几个特征,可以归纳成"一条二长三中心四段五河",一条就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二长就是全长2000多公里,三中心是以涿郡、洛阳、杭州为中心,四段就是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就是大运河连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2.重视质疑训练,促进学生思考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如:在讲解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汉初的大臣,应怎样替国家出谋划策,为黎民社稷设想,说办法,让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现实,畅谈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相互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难点和重点。再比如让学生假设"楚汉之争"以项羽胜利告终,那么根据项羽的性格,历史以后将会怎样发展?等等类似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确实行政策的必然性。

3.一分为二看问题,历史观点评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必须运用科学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分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拿破仑等等不能用小说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应从整个历史过程中看人物的功绩与过失,注意史论结合,注意讲究科学性、辩证性等

4.抓好课外拓展,适当延伸补充并归纳

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努力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围绕课文,查找资料,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课外阅读《史记》《春秋》《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既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真正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加强预习,注意精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丽娟《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英语预习作业的设计实践探索 下一篇:在初中阶段实施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