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期36例

时间:2022-10-16 09:40:51

循经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期36例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经络;循经透穴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64-01

面神经麻痹即“面瘫”,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春冬两季发病较高,临床将面神经麻痹分为急性期发病1周以内、恢复期发病1周~1个月以内、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6个月以上。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期病程较长,症状迁延不愈,如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将影响患者将来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采用循经透穴针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后遗症3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笔者所在社区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周围性面瘫33例,中枢性面瘫3例,病程3个月至半年25例,半年至一年8例,一年以上3例,平均病程6个半月。年龄18~70岁不等,以21~50岁为多,平均年龄38岁。

12诊断标准①面部肌肉歪向一侧,表情动作消失,鼻唇沟变浅。②喝水时漏水,不能做鼓气和吹口哨等动作,③额纹消失,眼睑闭合,常露出白色巩膜。④听觉过敏,味觉障碍,耳后乳突处疼痛。⑤如面肌机能恢复不完全,可发生挛缩,当面肌运动时挛缩更明显。

13治疗方法采用3寸以上细毫针在同一经络平行透刺穴位的方法,以患侧足阳明经之承泣穴进针,经四白、巨平行透至地仓穴,以车穴进针,经下关穴平行透至头维穴;以手阳明大肠经之迎香穴进针,平行透刺至口和穴,并直刺健侧合谷穴,针刺得气后施以中等强度捻转泻法。以患侧足少阳胆经之童子穴进针,平行透至听会穴;以手少阳三焦经之丝竹空穴进针,平行透至耳和穴,针刺得气后施以中等强度捻转补法。隔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间断捻针,5 min 1次,10次为1疗程。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诊疗常规》中面瘫诊断标准。治愈:患者外观正常,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或仅1项属于基本恢复,而其它各项功能完全恢复者。显效:外观大致正常,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眼睑闭合良好,尚有耸鼻鼓腮稍差。好转:外观有一定变化,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尚有不同程度的面肌运动功能障碍者。无效:外观无改变,症状体征无改善者[1]。

22治疗结果痊愈:28例,显效5例,好转3例。

3典案病例

陆某某,男,48岁,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病程7个月,来诊时左眼不能完全闭合,畏光,流泪,鼓气时嘴向右歪,睡时流口水,左侧面部感觉减退,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经上述治疗6次,左眼可闭合,面部感觉明显好转,经一个疗程治疗,症状彻底治愈。

4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感受风寒或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经脉失养,经筋弛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中多取阳经经穴,有“风邪多犯阳经”之说。《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2],因少阳为少血之经,邪犯经络易成正虚之证,阳明为多气之经,邪气侵犯,正邪相争易成邪实之证,故此经络补泻当从阳明为泻,少阳宜补为正法。透刺手足少阳经手法宜补,血盛则气盛,而气盛则邪不能入犯。透刺手足阳明经手法以泻为主,泻有余,补不足,气血平和,经络通畅,致使面部受阻之经络功能恢复。笔者采用的循经透穴针刺治疗法循经而行,往往连系数个穴位,使之刺激本经气血相通,得气感明显,经络气血流速加快,阻滞得畅通。循经透穴针刺在皮下通行能使面神经及支配的表情肌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因其主要为留针,故其刺激量中等,使局部小血管扩张,增强对面部经络的营养与促使恢复。本针法通行面部皮层较大,其针刺感觉范围几乎扩展至整个面部,且刺激并不强烈,但相互叠加则刺激程度较大且持久,因此,本针法对整个面部经络气血的畅通范围之广,疏通作用之强是其它直针法无法比拟的。另外,此针法可能会引起面部皮下少量出血,但无任何不良影响,待疗程结束后出血处可逐渐吸收,相反少量皮下出血也成为面部留下的长期刺激,能够促使大脑对局部损伤的愈合,笔者同时也观察到临床上接受本法治疗后面部皮下有出血的患者恢复情况往往较不出血的要好,其中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参考文献:

[1]马洪文二十世纪中医药最佳处方・按摩治疗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王新华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收稿日期:2014-06-23)

上一篇:中药外用治疗阴痒76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环形缝合结合星形切口在黑色素细胞痣分期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