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到词义

时间:2022-10-16 08:47:14

摘要:从认知语义学的基本观点出发,首先阐明了语义、词义、概念之间的内在区别与联系。其次透过对语义主要特征的描述,词义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解析,表明词义的变化是认知机制的体现,理解原型范畴理论思维模式的变化对词义的提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 语义 词义 原型范畴理论

语义和词义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关于词义的解释及提取过程都与认知机制下的语义分析密不可分。范畴化与概念化作为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词义研究,其本质揭示了语义下的词义并非建立在一组充分必要条件下;语义与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及其语义自身的特征决定了词义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等。因此,建立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在认知机制的作用下,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整合出恰当合理的文化意义,对于词义的提取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语义、词义的区别与联系

1.概念与语义的区别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词汇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不同的语言对于同一概念的表达形式不同。

概念不同于语义。语义是语言学或语义学所重点关心的对象;而概念是指思维的基本单位,主要属于逻辑学和认知科学。

语言是音,形,义,意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这三部分构成了庞大的语义体系。词汇作为语言的外在形式的直观表达,承载着该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基础和言语社团群体共识,这便是我们说的语言的“义”。而“意”则指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表达“意”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因此,词义是语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语义是建立在词义的基础上的,语义是远大于词义的。

2.概念与语义的非对应性

概念具有普遍性,而语义则会因语言而异。不同民族用语言表达概念的方法,即词汇化方法会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概念与语义不是一一对应的,自然概念与词义也非一一对应。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同一事物或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并非能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譬如,英语中opera一词,对应在汉语里有歌剧,戏曲等义项,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戏曲和西方的歌剧无论在艺术形式和内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这也并非是一本双语词典能解决的问题。语言中出现的词汇意义的差异只是语义差异的一个方面;上文中谈到的“义”的认知基础便是我们说的这种语义差异,也就是语义的“分裂”。而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交际的需要,表达出恰当的“意”,我们必须做好意义的“整合”。

二、语义的主要特征

1.语义是处于动态与灵活变化中的

意义的变化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关,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处在变化中的世界。在环境中新的体验与变化要求我们采用我们的语义范畴对不同场景做出转化,及对细微差别和异端例子留出空间。

2.语义百科观与非自治性

语言意义并不是与我们所拥有的关于世界的其他知识所分离的,它所涉及到了已经渗透于我们的其他认知能力的知识。比如,我们对于方位介词behind/in front of的理解,就基于我们运用身体方位概念化,这种自然定位定义了什么处于我们前方,什么在后方,并将这种定位投射到其他和视线所产生的自然定位的个体上。

3.语义的体验性

Paul Kay关于色彩词的研究结果发现,尽管各种语言的色彩词不尽相同,个人对色彩范围的界定也不相同,但对于某种特定的色彩,所有受试者认定的最典型或最具代表者完全一致。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一致性来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构造。语言是代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事物结构,及事物关系的符号,因此语义也是客观独立的存在,语义是体验性的。我们必须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

三、词义的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语言符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以语言概念为基础的意义。概念意义主要运用基本范畴分析法来界定事物的非此即彼,通过范畴化,强调逻辑意义。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知道之前的经典范畴理论是无法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围绕原型构造,呈现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我们说的原型成员或原型范畴词,并非仅是以往学界提到像cry,cup,water,fire诸如此类的简单中性词,或是稳定性较强的基础词,像本文前面提到的诸如opera这样的文化性原型范畴词,更能反映出语义的百科观与体验性,也更应该在词汇习得中引起关注。

四、词义的文化意义

词义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其民族性,地域性,特殊性方面。Eleanor Roasch做过一个关于“鸟类”(bird)的原型范畴成员的时间反应调查,受试者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描述出一个带有鸟的句子,Roasch根据不同的句子给出T或F的分类(T属于范畴内,F属于范畴外),并且记录下了每个受试者给出答案的时间。结果丰富多彩:其中有人给出了麻雀,有人给出了知更鸟,还有人给出了企鹅,甚至有人给出了公鸡的答案等。

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甚至个人经验的差异导致人们对“鸟”,这个本身较稳定的范畴词汇的原型成员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认知体验。那么问题是:究竟在英语当中“bird”的原型成员是什么呢?对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无疑麻雀是比较的常见鸟类,又因为习性近人,又耐寒冷,世界大部分寒带,亚寒带地区,麻雀均普遍可见;而对于我们比较陌生的知更鸟,大多数欧洲人则习以为常,这种鸟儿善于鸣叫,它更是英国人的国鸟,因此我们能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常看到它的身影;对于大洋另一端的美国人,传统感恩节餐桌上的压轴大菜便是一道“A big bird”,实则就是一只火鸡。因此有人把公鸡看作是鸟就显得并不古怪了。

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通常由概念意义反映出来。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区域决定了各自语言的伴随义的色彩和不同侧面的文化意义。语义是个开放的系统,体现在概念与词义的非对等原则上。应该看到,在词汇习得中,词义本身的概念意义仅反映其处于静态当中的词典意义,而不同认知模型下的原型范畴成员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所反映的原语言符号特有的文化意义才是我们正确提取词义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考虑到语义本身的属性和特征,结合词义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在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就必须将具体的词汇纳入到一定的语义范畴中,运用认知原型范畴原理来构建合理有效的语义网络,进而提取正确的词义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和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 下一篇: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