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天发财的期待

时间:2022-10-16 08:20:55

对人来说,最难的,莫过于预测自己的将来。香港从前有部贺岁片,将各位知名人物的发家老底调侃了一通。比如说到李嘉诚先生,50年代开着一家小工厂,自己还要动手去扎塑胶花。有一天,一个长着翅膀的安琪儿飞到他的窗前,告诉他一个天大的秘密:到1967年,你会将一切产业卖掉,全部去买房地产。李嘉诚“噢、噢”地答应着,觉得自己是在做梦。但到了1967年,他看到经济不景气,忽然记起天使的嘱咐,于是不顾一切去投资房地产,大获成功,最终竟成了香港的首富。

这故事有点玄。但我记得自己的一段真实往事。23年前的春天,我终于熬到了报考大学的日子。工段长是个好人,他同意我参加高考。不过他忍不住和我算了一笔细账。他说:“阿弟,侬现在一个月的工钿是36块,加上奖金,一年下来,大概可以收入460块。4年工夫,就少收入1840块。读书还要支出,一个月30块吧,4年1440块,一进一出,净损失3200多块。就算大学毕业,你一个月赚60块工钿,但和侬同时进厂的师兄弟们,工钿也起码42块了。侬只比伊拉(他们)多18块,一年也只多二百十几块,侬算算,这笔差距要用多少年补得上?”

我惊讶他的心算极快极准,他也看出了我的不以为然,所以他说:“读不读书是侬自己的事,侬既然介(这样)想读书,为啥不去读厂里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呢?那是又脱产又不扣工钿的呀。”

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去读“七・二一工大”,因为几年之后,学员们的这段学历不仅不被承认,还要回过头来,重新去补高中文凭,否则连上岗做工人的资格都要吊销。然而,我一直记住了工段长那天与我推心置腹的谈话。

除非遇到天使,未来真是很难预测的。前几年,我们证券部有个女孩,收市后跑到自营室,指着行情曲线的低点问:“买进了吗?”人家告诉她:“没有”。她又指着行情的高点问:“抛掉了吗?”人家回答:“没有”。她就使劲瞪了操盘手一眼,嘴里吐出两个字来:“真笨”!

谁是聪明人呢?聪明人总是很少的,所以聪明人发财而不聪明人就只能发呆。我虽然不顾工段长的精确计算和开导,毅然读了大学,但我没有去买股票认购证,依然同发财失之交臂。书上爱说,比尔・盖茨不读完哈佛就退学开公司,这其实只是几十万、几百万分之一的成功者。社会总是渲染成功者的天才远见,而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却是创业失败者。那些从硅谷回来,带着满口袋风险基金和成打商业故事的IT才俊,这几年我们真是见得不少,他们最后往往销声匿迹。还有那些忠实的股民,每天坚守在大户室里,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跌宕起伏的乾隆曲线,哪怕SARS的恐惧,也无法阻挡他们到证券公司营业部现场操盘的勇气。几年下来,算算输赢,真是很难说清楚了。他们坚守的,不也是对明天发财的殷切期待吗?

查尔斯・R・盖斯特在《最后的合伙人―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秘密》(The Last Partnerships) 一书中,写尽了从1808年艾伦兄弟创建艾伦商号到杰伊・库克商号、史密斯・巴尔尼商号,一直到最后的所罗门美邦的历史沿革; 雷曼兄弟与科恩―娄布商号合并,再与希尔森―美国运通公司重组和到1994年的分拆;J.P.摩根1934年分离出摩根斯丹利,到1997年摩根斯丹利又与丁―威特合并,成为摩根斯丹利添惠;以及1914年成立的美林证券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无疑,所有的创始人都没能预见到公司的未来;家族与朋友的合伙人制,最后都走向了股份公司。看完这本书,我生出的感慨是:精明如全世界最优秀的投资银行家,他们能做最高级的兼并重组策划,能进行最惊心动魄的股票投机,却也无法控制自己事业的命运。

撇开艰辛的创业者,回到办公室来。如今同事们最热衷的是,攒钱买房、买车和送孩子自费出国留学。无疑,他们和工段长一样,有一套简捷易行的计算方式,谁也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的眼界狭隘。但对于自己的收入预期,恐怕谁也不敢说有了确切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数人的预期其实只是想象。他们伴随着社会大潮漂泊,分享着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承担着改革带来的压力,慢慢地向前走着。走了5年、10年,回过头来一看,发现生活变化了,消费水平提高了,再想想当年买回个电冰箱、电视机,就像是倾家荡产被打劫一样的感觉,实在有点儿可笑。然而,我们每一个人不正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所以我们依然期待。对明天的期待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市场繁荣的先决条件,不可知的未来是诱惑,是机遇。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都对他们深怀敬意。

上一篇:市场需要风险缓冲 下一篇:券商资产管理遇险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