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时间:2022-10-16 07:50:54

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头晕患者200例,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BCD评分法进行分析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组,比较3个风险组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经过ABCD评分法评定低组共25例,中组70例,高组105例,高组年龄,吸烟和饮酒史以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史相比低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中组在年龄、吸烟史、冠心病时和脑卒中史等资料与低组有统计学差异。低、中、高组脑卒中发生率为4.0%、34.3%和76.2%,高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和中组(χ2=8.963, 5.821),中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χ2=5.532)。结论 ABCD作为临床评估头晕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工具,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进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ABCD评分法;头晕;脑卒中;诊断

头晕症状是临床十分常见的脑部功能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眼花和头重较轻等[1]。引起头晕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睡眠不足、高血压、感冒等都可能引起头晕,总的来说大部分头晕并不是由于严重的疾病所致,但却有少部分头晕是有严重疾病甚至致命疾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并治疗[2-3]。目前临床上鉴别头晕症状仍缺乏有效的手段,对此笔者在我院神经内科采用ABCD评分法对头晕住院患者进行鉴别评分,并比较其不同评分等级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头晕患者20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12例,年龄33~86岁,平均年龄(60.16±13.82)岁,经过临床排查,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为头昏眼花等,均有完整的临床病史资料,入院后均经过颅脑CT检查。

1.2方法 采用ABCD评分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脑卒中低、中、高风险组。具体的评分规则为:年龄在60岁以上计1分;高血压计1分;头晕症状持续10min~1h计1分,持续1h以上计2分;患者出现语言障碍但不伴随肢体无力症状计1分,表现为单侧无力计2分。综合得分为0~2分者为低风险组;得分为3~4分者为中等风险组;得分为5~6分者为高风险组。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EXCEL 2010结合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χ2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风险分组及临床资料比较 对200例头晕患者进行ABCD评分后,根据评分结果共25例患者评分为0~2分记为低风险组(简称低组),70例评分为3~4分记为中等风险组(简称中组),105例评分为5~6分记为高风险组(简称高组)。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和饮酒史以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史,如下表1所示。由表1可知,高组年龄,吸烟和饮酒史以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史相比低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中组在年龄、吸烟史、冠心病时和脑卒中史等资料与低组有统计学差异。

2.2三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经过统计,低组25例患者中仅1例诊断为脑卒中,发生率为4.0%;中组70例患者中有24例诊断为脑卒中,发生率为34.3%;高祖105例患者中有80例诊断为脑卒中,发生率为76.2%。高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和中组(χ2=8.963, 5.821),中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χ2=5.532)。

3 讨论

头晕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属于脑部功能的一种,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眼花和头重较轻等。引起头晕的原因很多,大部分头晕并不是由于严重疾病引起的,如由于睡眠不足、感冒等引起的头晕,但少部分头晕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唯一征兆。此外,头晕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性感受,往往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除非头晕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才会选择就医[4],而临床上对于鉴别不同类型的头晕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容易导致错诊或漏诊,而使患者错过严重疾病最佳的治疗时间。

ABCD评分法是临床预测早期脑卒中风险的一种工具,它主要是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患者属于脑卒哪个风险等级[5]。为了对比分析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笔者选取了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头晕患者200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ABCD评分法评定低组共25例,中组70例,高组105例,高组年龄,吸烟和饮酒史以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史相比低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中组在年龄、吸烟史、冠心病时和脑卒中史等资料与低组有统计学差异。低、中、高组脑卒中发生率为4.0%、34.3%和76.2%,高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和中组(χ2=8.963, 5.821),中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组(χ2=5.532)。

总而言之,ABCD作为临床评估头晕患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工具,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进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艳丽,罗勇. ABCD~2评分对头晕患者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12):715-718.

[2]张莲红. ABCD2-Ⅰ与ABCD3-Ⅰ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近期发生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比较[D]. 苏州大学,2014.

[3]王元元.ABCD~3模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D].郑州大学,2014.

[4]徐加磊. ABCD~2责任血管狭窄评分预测TIA后早期卒中的价值[D]. 皖南医学院,2014.

[5]王为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风险预测模型ABCD~2评分法的价值验证与改良[D]. 安徽医科大学,2010.

上一篇:200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历分析 下一篇:PICC置管术在二级医院神经内科开展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