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10-16 07:34:39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的反思

【内容摘要】高等师范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教学一直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文章从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对诸多教学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优化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专业 钢琴基础课

钢琴基础课是师范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师范技能,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艺术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以师范类本科四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改革五个方面探讨目前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课程开展的现状

师范类学生的钢琴基础课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体现在师范素质方面,通过钢琴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学习期间掌握钢琴这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能够弹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和伴奏曲,具备中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歌曲伴奏的专业能力,掌握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并学会运用。培养钢琴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能够准确且完整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采用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集体课教学为主的钢琴必修课程形式,另一种是一对一的单独授课形式。前者集体课形式的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方法和弹奏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钢琴基本能力的训练,强化了手指的基本演奏方法练习;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采用练习曲和乐曲配合的形式,并综合弹唱练习和四手联弹的小作品,促使学生能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演奏小型的乐曲并能够自弹自唱。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主要体现在师范选修课程上,在必修钢琴课程的基础之上,为了培养出专业层次更高的学生,师范类学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选择钢琴作为专业技能主科,完成程度更深的作品;针对选择钢琴作为主科的学生,师范院校则会向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倾斜,加强学生钢琴课程专业化特点,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较有深度的技术技巧训练方面,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进行钢琴表演的音乐教师。目前,师范类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各不相同,没有全国统一,也没有省份和区域的统一。考核方式采用教学与考试分离的方式,教研室集体评估学生考试成绩。大多数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依靠一次考试的弹奏表现打分。

笔者通过课堂教学总结了几点钢琴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宽泛不精确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等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大学艺术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以及从事音乐教育各个层次的工作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造成了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范围较宽泛,造成学生不能够有选择地学习钢琴课。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都将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上去就业,如果培养目标是这样,将会和国内重点音乐学院及211重点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混淆,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承担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任务。如,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技巧课多数还停留在注重纯技术类练习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期间多数是按照作品的演奏技法分析、作品风格的体会、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接触到题材广泛的钢琴作品,有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近现代钢琴作品、中国作品等,而这些作品又很少在未来的音乐课堂中得到实践和运用,无非是在这样的学习中积累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扩大钢琴演奏视野,这对师范类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有益的,但对于走进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来说却越发显得专业难度过强了。

2.教学内容单调,没有统一的教材,师范性不强

钢琴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差无几,在教学参考书目中就有明显的体现。目前,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系学生的钢琴课没有运用统一的教材授课,大多院校都运用校本教材或广泛地借用社会上通用的钢琴专业教材进行教学,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师范性不强的现象发生。目前普遍适用的教材集中在钢琴技术性练习方面,如《哈农》《什密特》《音阶琶音和弦》等;练习曲类教材包括车尔尼系列教材599、849、636、718、299、740等;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15首、克拉莫练习曲、肖邦练习曲等,还有乐曲类教材,包括巴赫复调作品系列《小步舞曲》《二部创意》《三部创意》《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德国组曲》《赋格》等;乐曲教材的选择包括《贝多芬奏鸣曲集》《克列门第小奏鸣曲集》《钢琴名曲大全》《柴可夫斯基作品集》《舒曼作品集》《中国作品集》等数十本。在大学仅有的学时内,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要面对大容量的学习内容是不切实际的。虽然在教师的选择下学习,但多数学生都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为不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教学任务而选择放弃。

3.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不能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数还依靠考试进行全方位评价,例如钢琴教研室依据考试制度每个学期制定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整个学年学习成绩的30%,考试表现占整个学年学习成绩的70%,也就是说,只要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色,就能一劳永逸地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这对那些入学前就有很好基础的学生无疑是锦上添花。这样的制度和举措不能完全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没能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也并无益处。

二、对钢琴基础课教学的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目标明确细化,可以让学生选择几种学习方式,提高钢琴教学效率

在学生入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钢琴学习计划供他们选择。例如在钢琴学习的目标定位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种:⑴定位在师范技能目标时,学习钢琴技术技巧的同时,学习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弹唱曲目,每学期不低于整体演奏曲目总数的50%,钢琴技能的学习比例与弹唱比例各占一半。⑵定位在钢琴技能教师目标时,可以每学年弹奏专业课程曲目总数占总曲目的90%,弹唱只占10%。这仅是一个设想,如果能够为学生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不搞一刀切,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将会有所提升,钢琴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材,突出师范特点,教学形式也应该有所突破

在教材选择方面,应该选择当下大学生喜欢的钢琴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在运用传统的教材授课后,学生的弹奏欲望不强,如果运用类似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教程》(张慧、梁梅、张薇、李萌主编)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并在运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新编钢琴教材的优势,此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新的音乐题材,例如爵士风格、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如《钢琴布鲁斯》《让世界充满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深受大学生喜欢;并在教材中融合了部分中国本民族的钢琴曲目,如《小白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运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授课是一方面,还要在教学形式上寻求变化,刺激学生喜爱钢琴、爱弹钢琴、爱练钢琴。可以在每个学期举办小范围、各个级别、层次的钢琴音乐沙龙,如程度低的学生可选四首联弹进行表演,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场所进行展示,如音乐课堂教学歌曲弹唱大赛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进步得到展示,更重要的是可以活跃教学形式,让钢琴学习不再乏味。

3.严格制定考试制度,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是学生学期成绩得到公正评价的途径。应该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在211大学和国家重点大学其他学科的考试制度中,经常会出现三科成绩不合格就勒令退学的规定,在音乐学科这样的硬性规定还不多见,但这样的规范也最值得借鉴。如果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每个学期的考试曲目,将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弹奏水平。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键盘教研室在每个学期都会规定一定数量的练习曲目和乐曲进行考试,相比不指定的演奏这样的考试制度立竿见影,卓有成效地优化了钢琴教学。在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中,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不单靠一次考试评定成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总而言之,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点这些心得,希望对推进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走向更辉煌的阶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武.以俄罗斯音乐教育为鉴――对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现存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上一篇: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 下一篇:由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看当今的纪录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