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意境:中国画构图之“求其空灵,虚中求实”的理解和运用

时间:2022-09-10 05:11:51

留白的意境:中国画构图之“求其空灵,虚中求实”的理解和运用

【内容摘要】中国画注重创造意境,“留白”体现着一种强烈的虚实对比,体现出一种空灵与简约之美,绘画创作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源自绘画的布局艺术“留白”,是讲究在画面上要适当留有空白,画面不能太挤太紧,《石涛画语录》中就有“意匠经营”可达画境之说。“空白”并非空洞没有东西,而是在留出的空白中让人回味遐想,品味无穷之趣。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 求其空灵 虚中求实 留白 意境

画家常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为观者的审美思维提供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以此增加画面整体的美感和意境。在国画创作中,构图留白是形象的重要组成,是绘画的视觉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它既与具体物象息息相关,又衬托了主体,是画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意识的巧妙布局。

一、绘画构图需要经营“计白当黑”

中国画的“画面空白”处理,又称“计白当黑”。空白是中国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苦心构图是中国画非常重视形式美的一种表现,是艺术创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创作手法。“白”不是绘画主体的塑造形体之间的空隙,更不是主体造型之后的空隙和多余,留白的形状是经营设计的结果,是对实体造型的丰富。“计白当黑”就是此理。空白造型的布置,同样存在疏密、结构、层次、主次等形式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绘画的“布白”才能成为艺术特色。

在观看画面时,观者的注意力大多在绘画主体上,注意力以外的物体可以视而不见,也可以使同处在模糊中的物象变得清晰可见,这是人们在观赏事物时的基本要求和视觉习惯,是在视觉心理作用下导致视觉功能的改变。而绘图中对所有的客观形状及构成效果的感知,基本上是视觉来完成的。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会依据观赏习惯去布局画面,有意识地加强实体物象形态的效果,使其画中的物象更加集中,使主体突出、鲜明。衬托主体的画面内容尽量简练,甚至使用大片空白,这样有主有宾、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虚与实,从而增强了造型的趣味性。

每次作画时,我们都

能感受到黑处易、白处难;实处易、虚处难,因此从空白的造型着眼,物象的布置才能落到实处,而布置就是处理画面黑白虚实关系。只有空白的造型与实体物象的布置融合在一起,才能使画面构图做到黑白相依、虚实相生,达到画面构图的和谐统一。空白的造型如同画面中实体物象的造型,也存在个

性化形状倾向与品格因素。不同的画家,由于学识素养和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同,对空白的领悟也就不一样,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布白构图。

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画家常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进而制造出特有的空灵的意境。绘画艺术贵在独创、创新,贵在自有风格,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对原景物经过提炼,经得起推敲揣摩与品味的。因此,画家对画面的留白是大胆取舍、精心设计的结果。

二、留白“无为而无不为”的笔墨情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认为,就其无目的、无意识来说,道是无为的,就其生长万物来说,道又是无不为的。对于国画来讲,画面中的 “白”大多是空白出来的,留白是有和无的精神体现,与道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白”看似无物,其实“白”却可以让人产生空灵、深邃的感觉,甚至幻化的感觉均出于“白”,也就是“无”的另一种状态,给观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意境。

笔情墨趣是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国画讲究意境。没有意境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如何处理留白是很讲究的。留素白之纸以无形当有形是非常大胆的创造,东方绘画史上还有一种思想叫“白纸赞”,即在一张白纸上可以什么也不画,只在某个角落里题上几个字,使之成为冥想的世界,象征着广阔无边的心灵。西方画家巴尔蒂斯非常钦佩中国画家及东方艺术,他说:“他们的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哲理的表现方式。”

绘画史上有三大画派:具象派、抽象派、写意派。中国画从意境着眼,是写意派。它诠释了从全象来看一点,又从一点回到全局,内在始终贯穿着“气韵”,而且在形与神、气与象、疏与密、精与略、虚与实等的关系上都是辩证的。意境与留白和形与神是孪生的一体,白的本质是“单纯”,国画中的黑为墨,白为纸,二者为色之极端,墨可分五色,白则有无尽意。黑是实,白是虚,黑是主体,白则是空灵。画家把一切景象浓缩为黑与白巧妙组合在画面中,使黑与白相互映衬,这是画家不断探索、布置、落墨的艺术手段,为了“意境”,设计考虑其“留白”所在,否则没了“气口”,画面就如一潭死水。在装饰性结构的运用中,构图对“空”的理解和运用,采用非现实空间打破传统透视,用散点透视或视角移动透视,以及对笔触、线的抒情表现功能方面的理解和运用,来达到“视觉真实”,这是一种内在真实,一种心灵感受的真实,同时画家本人的气质个性也显现于纸上。

三、艺术家对留白的见解

中国国画的巨匠对画面构图的“空白”处理都极有研究。在古代的中国画中,一些画家在画面主体以外留出较多的空白,让视觉形成虚实相间的节奏变化。空白不仅增加了画面美的魅力,而且在对比中具有鲜明的、强烈的表现性。

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绘画也是如此。清代邓石如讲到留白的妙处:“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对于能够发人深思,物象采用虚无的空白处理就是“藏境”,对于杂物繁多、不美不典型的东西也要藏,即所谓“藏拙”,藏是手段,露是目的,善藏者必善露,善露者最善藏。“露如击钟,然后方可产生共鸣”,因此,好的作品要看“藏”得是否巧妙,“露”得是否得当。

国画大师齐白石深知“留白”的重要性,齐白石画虾,湖水藏而不画,大面积留白与着墨相对比,突显了绘画主体游虾。淡淡的水墨,寥寥数笔的勾勒,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不画水,却让人分明看见了“水”,神韵游离纸上。

齐白石的画,道出人生最完美的境界,白似水天一色,更似一湖碧水。花鸟鱼虫,能在空白处彰显生机。正所谓“妙在无墨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描绘的是船与独钓翁的动态,表现出烟波浩瀚的江水,画风简约且有独到之处。在该作品中,创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画了一叶小舟浮于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坐在小船的一端,全神贯注于垂钓。除此之外,画面空旷无一物,几乎全是空白,此时的留白已成为主体形象的组成部分,是其延续与衍生,表现了寒气逼人的浩渺江水中垂钓渔翁的逍遥自在。细节与空白产生强烈对比,给观者以“斜风细雨不须归”①的联想。画家巧妙地利用四周空白突出中央主体,同时也给人以江水浩瀚的想象空间,而且空白之处还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空疏寂静,让人言不尽意。

四、绘画范畴以外留白的意境

所谓意境,各类形式的文艺,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都追求意境、创造意境。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相对晚了一些。由于古代诗歌的发展,从实践上更早接触到这一美学范畴。初唐时期的王昌龄在其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提出“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留白这一表现手法,能在各个艺术领域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音乐、书法、电影、教育、摄影,还是绘画设计领域中,都能欣赏领悟到留白艺术的魅力,欣赏者可在似有似无的意境中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

音乐创作中的留白,是旋律、节奏等给人听觉上创造全新的视听享受,优美的音乐使听众似乎置身于一个无形的气场中,不由自主地与旋律同呼吸、停顿、沉浸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好似“此时无声胜有声”②,让听众有时间去回味所听旋律的效果。如《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优美悦耳的音乐,余味无穷,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弱,其意境反而余味无穷。

在设计艺术中,可以通过隐藏、空缺等创作手法营造出画面的空白,一个最精简、稀疏的图形是最有意味的创作形式,留白在书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书法中有一种极有特点的笔法叫“飞白”,其在书法创作中因为书写产生力度,在浓墨枯笔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显现浑厚雄劲的艺术效果,从而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意境。

“留白”在教学中也有深刻的意义。人是趋向完美的动物,未知的领域、知识都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知识“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教师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可以留出“不讲”的内容,给学生更多的“看、思、做”的机会,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激活求知学子的探索力。

影视编剧对于剧情的叙述也常采取“留白”的手法,以此产生悬念,提高剧情的关注度,最终引发观众联想,使观众更加期待续集,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③的艺术效果。

五、留白人生,看不尽,思无穷

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生活,绘画艺术需要经营,画如人生,艺术创作的留白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示,意愈深远,让人看不尽、思无穷。

现代生活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其含义是,每个人的人生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不要相互攀比,要顺其自然脚踏实地去努力,如果受到挫折,不要自悲自叹,而是勇往直前地付出。当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其心境就开阔了,就会获得快乐。

人际交往也需留有“空白”。人与人相处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空间,会造成心理负担,生活中给别人留有空间,给自己留有空间,给他人一点空间,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宽松而悠然自得的心态看待人生、行走人生,才是最终潇洒而快乐的人生。

可以想象,如果一幅艺术作品被实体对象塞满,没有一点空白,画面会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我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如果留白恰当,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美感在爱情中同样适用,距离产生美,有遐想的空间,爱才可以走得长久,从而达到取与舍、奇与正、分与合的辨证。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无画处皆成妙境”④的空白让人有回味、驰骋思想的空间。“留白”不仅仅是艺术的境界,更应该成为生命的境界。“妙在空白”,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

注释:

①张志和的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白居易的诗《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鲁迅的《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④笪重光《画筌》,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博物馆

上一篇:色彩错觉的矫正及利用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 下一篇:培养戏剧演员声音魅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