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2-10-16 06:37:50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与题目相关方面进行阅读和剖析,试图探讨并获取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运动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一些促进策略。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对整个课题的数据收集。采用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最后对统计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运动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行为认知、行为意向等认知类因子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等态度类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也有着相关联系。

关键词 家庭 儿童 教养方式 运动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在 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年龄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仍在较低水平徘徊。我国学生视力逐步下降,肥胖学生人数增多。中国教科院调查显示,自 2007 年以来,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得到了基本保证,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政府、作为学校,应该做、可以做的,基本做到了。但家庭与之比起来要相对滞后,所以要找到家庭体育发展滞后和学生体质的主要因素,赶上学校体育的步伐,与学校体育一起承担起增强学生体质的重担。小学生正常体重比例偏低,平均只有33%的学生达到标准,体重较轻和营养不良的比例占到54%,而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也不少,占到了13%,而且还有向上发展的趋势。营养不良和较轻体重检出率逐年降低,正常体重比例却没有明显增加,主要因为超重和肥胖比例增加。目前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工作的调度也很频繁,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常常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身体健康,导致孩子的运动机会减少。家长对孩子的体育锻炼不管是在陪练时间上还是在经济投入上都非常少,尽管他们非常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孩子活动的场地逐渐缩小,所以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最为亲密。青少年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思想意识可塑性较大,模仿性较强,所以家长的体育作用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活动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为1:9,意味着“运动饥饿”越来愈严重。基于此,家庭对于孩子锻炼方面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从前人研究的一些方面作为基础研究本课题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北京地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家长卷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6份,其中可用问卷466份,回收率为97%。学生卷600份,回收585份,有效问卷575份,回收率为95%。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文章。搜索有关文献资料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抽取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家长问卷通过网上随机调查,学生问卷所调查的北京学校有:北京四中、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问卷调查时间2015年3月1日――2015年4月1日,进行发放问卷。

(3)数据统计法:用数据统计法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本研究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家长的体育行为和态度

2.1.1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活动。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显性作用,而更多的在挖掘体育的社会功能、健心功能、社交功能等隐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挖掘体育活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的载体功能,强化体育干预在家庭教育中的效能。对于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养成科学的教育方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欢乐中学习、欢乐中掌握、欢乐中改善、欢乐中提高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2.1.2家长的体育教育方式

儿童青少年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他们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庭的生活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习性、爱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由于受“重文轻武”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在对待“体育活动”和“文化学习”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从而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此方面,笔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63.2%的家长认为课业负担影响孩子的锻炼,他们希望学校降低作业数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时间。33.4%的家长否认课业负担影响,认为课业和体育锻炼不起冲突。还有3.4%的家长对此事情不清楚。家长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两方面还是不能同时、很好的进行协调。学生锻炼最大的阻碍因素是繁重的课业,有些家长很同意孩子进行锻炼,可是孩子会找课业众多而拒绝,家长也会认为学习比锻炼重要,所以课业负担是一个阻碍运动很严重的条件。

父母对于孩子的体育教育要从自身做起,首先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可行性的锻炼计划,并且要坚持进行,这样在自身方面就会感染到孩子,孩子也会对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兴趣,也有可能跟着家长一起进行锻炼。在问卷整理中得出,有30%的家长会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并且会去执行,他们的孩子也在他们的带动下进行体育锻炼。父母工作繁忙,不会给自己制定计划,但是他们会给孩子制定计划,让孩子利用一些空余时间或者放学后去执行。父母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不能陪同孩子或者自己进行锻炼。可是他们也忽略了,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还有很多不足,不能进行自我保护,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所以,这样父母的做法就很不可取。

由于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待体育锻炼上都有一些误区,他们认为孩子的体质不需要锻炼进行改善,调节饮食,食用一些营养品就能修补。所以有许多学生把体育锻炼时间用来上补习班,做题,等等一些活动。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出现肥胖现象,但是这样,家长还认为孩子的身体还是健康的状态。而由于经常看书也导致一些孩子近视眼的数量越来越多,驼背现象也很严重,在孩子骨骼生长阶段,没有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好的学习锻炼习惯,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好影响。这种家长对于孩子教育非常不好,根本就是在害自己的孩子,而且他们还有一种私心就是不主张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吃苦。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可是,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家长只占5.7%,而94.3%的家长是主张孩子吃苦。相比而言,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进行锻炼,再锻炼的同时要增加一定的运动量。

上一篇:母语负迁移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