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时间:2022-10-16 03:47:15

摘 要 “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本文从这一思想的形成及内容方面进行阐述。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对我们有非常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中庸之道 德行 亚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最伟大、学识最渊博的思想家之一。亚里士多德的足迹遍及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被称为是古代希腊的“百科全书之父”。而现代将研究人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的哲学定名为“伦理学”,也是从他那里开始的。他关于伦理学方面的著作有《尼可马克伦理学》、《大伦理学》等。中庸之道思想是他最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他在《尼可马克伦理学》――该书被认为是其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中重点论述了他的中庸之道学说。本文将对他的中庸之道学说进行简单的阐述。

1 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思想的形成

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使之既不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德性。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证德性的来源和内容以此来说明“中庸之道”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非出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自然给我们以获得德性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由习惯而完善的。”由此可见,德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上天只是赋予了我们获得这种德行的可能性,我们是在后天的不断实践过程中来获得德行,在实践中将这种德行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实践是将德行变为现实的途径,如果没有实践,德行永远只能使可能。我们因为踢足球而成为足球运动员,由于从事教学而成为教师,由于做生意而成为生意人,同样,我们由于实行诚实,而成为诚实的人;由于实行谦虚而成为谦虚的人,由于实行节制而成为节制的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德行的来源,那么德性包含哪些内容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灵魂中可以看到情感、官能、品性这三类东西。他在对三者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德性既非情感也非本性。这是由于情感和能力本身并无道德可言,因此,就它们自身来说,既不会受到称赞,也不会受到谴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评价一种情感比如友情或者爱情,它是善的或者是恶的;或者我们也不会判断某种能力比如组织能力,是应该受到赞扬或是受到批判。所以,德性只能是品性。既然德性是一种品性,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性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东西德性都能既让这件东西本身变好,又能使它圆满地完成其功能。按照这种说法,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中庸之道”。以人类的官能为例,耳朵的有点,既可以使耳朵成为好的耳朵,同时,又可以使耳朵的活动圆满,即正是因为耳朵的优点,我们才能够听得清楚。以此类推,碗的有点,既使它成为好的碗,同样,又使碗的功能圆满。

2 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思想的内涵

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中庸之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中庸之道有绝对与相对的区别。绝对中道即事物的中道,“指它对于两极端的距离都相等”,就好比一条线段的中点,或者一个圆的圆心,这层含义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是相对数学上而言的,例如,直径为八的圆太大,直径为二的圆太小那直径为五的圆就是事物本身的中道。相对中道即对人而言的中道,它“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吃饭,吃五碗太多,吃一碗太少,我们就不能因此叫他吃三碗;因为三碗对于这个人来说,可能太多,也可能太少。这种对人而言的相对的中庸之道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中道。

他以技艺家为例,每个技艺家的工作都必须是中道的不容丝毫增减的,这样才是成功的。而德性必须要处理好情感和行动的关系,而在处理情感和行动关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可能。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情感和行为才是德性的目的。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如果处理不当,不论是不及,或者是过度,都将表现为恶,德性唯一的特征只有适度。因此,中道即德性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

因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用过度-适中-不及的模式来分析说明了各种品德。比如勇敢,有些人过分勇敢就成了鲁莽冲动,而过分冷静理智,则可能变成胆小怯懦。只有勇敢,既有所惧,也有所不惧,且事事处处以理性为指导,故最符中道原则。其它例如节制是挥霍和铿吝的中道;待人接物方面,过度热情会是过度,而冷漠则是不及,只有适度热情才是中道……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是德性,即遵守中道。”但如果就正当与最好的标准来判断,德性也是一种极端。也就是说过度和不及这两种过恶和德性即遵守中道,三者是相反对的。其中过恶是两个彼此反对的极端,同时它们又都相反于中道。就像中间对于长来说是短,对于短是长。勇敢对于鲁莽来说就是怯懦,对于怯懦来说即是鲁莽;节制对于放荡来说是麻木不仁,对于麻木不仁来说却是放荡,其余可以类推。“所以两个极端总以中间为另一个极端。”

亚里士多德还提醒我们并不是一切行为、感情都有适中。在过度和不及里面是没有适中可言的。比如在奸淫、谋杀等行为,、嫉妒等感情这些里面不会对,只有错。在这些行为中,比如奸淫、偷盗等行为,没事时机的适当性、态度及对象的正确性,这些行为只要发生了,就是错的。

3 关于个人修养的问题

关于个人修养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哲学中最著名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把他所设想的最好的个人称之为恢宏大度的人。这个人应该既不居功自傲,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有恰如其分的骄傲,又不过高放大自己的缺点。他应该鄙视任何该当受鄙视的人,尊敬任何该当受尊敬地人。“真正恢宏大度的人必定是善良的。各种德性上的伟大似乎就是恢宏大度的人的特征。”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与恢宏大度的人最不相称的事情。人们想成为善人的方法只有一个,但是成为恶人的途径却有很多种。所以说为善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在每种场合都要找到中道是不容易的。正如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中点或圆心。所以说这种恢宏大度的人是非常少的,“我的意思并不仅仅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说,因为德性是很困难,所以就不大容易有很多有德的人;我的意思是说,恢宏大度的人的德性大部分要靠他之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这些人便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君主和贵族们。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志于中道的人,对于两个过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力图避免其中中道最为相反的一个极端。因为两个极端中总有一个更加危险,由于很难确切地合乎中庸,我们可以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其次,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在事实上我们应该背离自己的偏好去做才有可能达到中道。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所以对于快乐,我们应当努力节制,不能沉迷于自己的喜好,这样会导致我们放荡。古今中外这种例子非常之多。

4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概括来讲,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是最好的中道。”也就说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用极端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对于人类的发展是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的。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我们不能因为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放弃自己的发展,也为了发展而不能盲目赶超。必须从当前我国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我国现实的发展计划。而从中道的思想来看待整个人类的发展,在当代人类的发展前提下,要考虑到我们后代人的发展问题,不能以牺牲后代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这是符合我们当前所提倡的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的。

从个人发展角度看,用中道思想来要求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正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能不断地促进我们改正缺点,完善自身,有利于我们成为一个积极有度的人,对于个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境界。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几千年前的学者,但是其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却有很重大的启示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难怪当代德国著名的莱布尼兹专家谢波斯(H・Schepers)如此说,“对亚里士多德,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亚里士多德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下册).人民出版社,2003.5:908,1039,933.

[2]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9.

[3] 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上一篇:我演“老生” 下一篇:输家其实是和其正